谷民发
【摘要】统编教材中的“词句段运用”板块是言语品质与写作素养相互促进、协同共生的学习辅助体系,它以言语品质的提升和写作素养的优化为目标,以知识体系、应用体系和能力体系协同作用为过程,促进学生在阅读理解、写作迁移之间自然衔接,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言语品质优化能力、写作素养质化能力和认知聯结内化能力。
【关键词】词句段运用,言语品质,写作素养,建构体系
“词句段运用”板块是以运用词语、形成句子、构造段落为主的一系列综合性学习活动,它以练习的形式指导学生听、说、读、写、思,以提升学生的言语品质和写作素养。“词句段运用”本质上是对语篇图示的熟悉、理解、积累、运用的过程,是写作素养技能化的直接体现,它包含了字、词、句、章等基本知识,以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学习的方式,有条理、有层次地指导学生对言语理解和表达进行优化。
“词句段运用”在能力培养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言语品质、写作素养。言语品质的训练聚焦学生的理解与运思,如练习停顿、重读等朗读技巧,交流小说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均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写作素养提升涉及写作知识、写作形式、写作内容和写作认知等多个方面:写作知识,如修辞、描写等表达知识;写作形式,如购物清单、寻物启事、仿写诗歌等;写作内容,多与单元主题、要素、体裁、课文结合;写作认知,如六年级说理的结构和顺序等。
然而,“词句段运用”在教学实际中却略显微妙:知识内容零散,练习形式复杂,与单元主题、要素等联系不稳定等问题,给“词句段运用”的教学带来极大的难度,使其常成为易被忽略的“鸡肋”环节。以认知联结理论为指导,以联结策略为依凭,“词句段运用”可以从知识体系、应用体系、能力体系三个方面探索学生言语品质和写作素养的建构体系,为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与策略的选择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提供优化路径。
一、知识体系:字、词、句、段的顺序建构
“词句段运用”的精准知识涉及阅读理解、写作迁移等方方面面,呈细碎化、复杂化的特点。从同一单元,甚至单册书的横向比较中,很难直观把握“词句段运用”的全部知识架构。以统编教材三至六年级共八册书的纵观比较分析,及对相应知识内容的聚焦研究,总体可知:“词句段运用”的知识体系分为知识内容和学习顺序两个部分,其良性运作需要教师精准把握练习知识,精准把控练习顺序与时机。
1.知识内容
“词句段运用”的所有知识内容,均是对“词、句、段、章”四类知识的解构与细化,其总体的知识目标是用好词语、写好句子、写好段落,进而写好文章。在总体目标的推进过程中,对同一知识点,往往出现多次练习、反复练习的情况。以“围绕意思写一段话”为例,教材安排了十一次练习。然而,这十一次练习并非平行、同层次的,这就需要在同一知识的训练学习中,精准把握单次练习的核心知识点,有效推动学习进程。
对“围绕意思写一段话”,教材在三年级安排了总分结构、并列关系、列举例子、介绍、开头方式等不同的知识,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围绕意思写一段话”进行练习。在五、六年级则围绕成语意思、围绕“第一次”、想象句中情景、选择情景并综合运用多种描写(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动态、静态描写)等写一段话。三年级聚焦的基础构段方式,以及五、六年级聚焦的优化写段技巧,正是相应练习的精准知识。精准知识的聚焦与练习中积累的写作经验和认知形成辐射效应。在五年级对“场景”的练写中,教材以成语、开头、描写方式、想法感受等进行练写,从“说”到“写”,从“一段话”到“一种情景”,多次聚焦不同的精准知识,实现了铺垫性训练、精准性练习、补偿性完善、提升性优化的认知联结、素养建构过程。
2.学习顺序
“词、句、段、章”四类知识在学习上呈现递进关系:词语知识的铺垫是为了写好句子,而句子结构技巧等知识则是在为形成语段打好基础,系统的段落知识则服务于语篇的表达效果。要想准确把握知识内容的递进关系,精准把控知识点的训练时机尤为关键。以词语理解运用方面的知识为例(见表1),宏观层面需要把控字词知识类型的特点和学习年段特点,微观层面则需要区分同一细分知识点的不同层次,以顺应学生的学习规律与心理发展规律。
三年级学习与字相关的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形成“词”的概念,在用好字的基础上铺垫了构词法、读音、用法、识记等方面的知识。三、四年级广泛、大量的词语积累,增加学生的词语图示,为学生高年段词语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区分作了经验铺垫。体会词语的意思及区别,从基础的近义辨别到使用情境的区分,有鲜明的层次进阶。教师在教学“词句段运用”时,需要在把握知识间层进关系的同时,根据多种情况适时选择教学时机。这样的教学时机既可以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单元整体相关知识的汇总梳理,还可以是单元间前后知识的关联等。精准把控学习顺序是“词句段运用”精准知识在实施层面的有力保障。
“词句段运用”的知识体系是字、词、句、段的顺序建构过程,是学生在练习中发现表达现象、认知表达概念、形成表达规则的过程。这种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符合言语认知的逻辑顺序,符合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也符合心理认知的顺序,其本质并非线性化结构,而是动态的知识序列。其着力点也并非完整的线性学习过程,而是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精准聚焦、多次反复的“穿针引线”式练习。
二、应用体系:情境、形式、辅助的协同训练
“词句段运用”的应用体系是知识体系的支撑与保障。知识内容需要与适合的学习方式、自然的学习场境、有效的经验衔接,协同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实践,促进学生知识内容、能力结构、认知体验的融会贯通。应用体系以练习形式、应用情境、辅助系统等,实现“知”与“用”的深度融合,深化以“用”促“知”的认知建构,形成“知用合一”的高阶能力。
1.练习形式
“词句段运用”的练习形式多样,如交流发现、比较体会、练写仿句等。从知识内容的主题归类中可以发现,在同一知识的教学中,教材安排的主要练习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言说体会阶段、练习运用阶段、认知内化阶段。这三个阶段不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顺序性,而且以由浅入深的方式,在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学生巩固已有认知,推进旧经验的联结创造,生成新的经验认知。
以“动作描写”为例,教材通过四次词句段练习,由浅入深,循序训练学生对“动作描写”的掌握与运用。言说体会阶段,教材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口头介绍”的形式,引导学生分解活动过程中的动词,初步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练习运用阶段,在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以“仿照例句写句子”的形式,训练学生用动作描写表现心情;在第七单元以“选场景写一组连续动作”的形式,强化学生对连续动作的描写能力,通过两次仿句练习,促进学生对动作描写的认知深化及运用。认知内化阶段,在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照样子,写情景”的形式,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突出强调动作描写与其他描写的综合运用。四次练习实质上经历了两次循环:言说体会阶段到练习运用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内循环,主要解决动作描写怎么学、怎么用的问题;认知內化阶段则是外循环,主要聚焦动作描写怎么综合运用,以及如何助力写作和表达的问题。
2.应用情境
“词句段运用”的应用情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它既是内化的情境,又是表达情境、交际情境。“词句段运用”是言语品质和写作素养提升的练习体系,它需要为单次练习提供相应的情境支撑,为练习的自然化、有效化作铺垫;同时,它先天就具备言语理解和写作技能所需要的情境特征。因此,应用情境的独特性既体现在与单元要素、主题,课文内容、体裁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又因写作表达、交际需要,对“词句段运用”的知识内容、练习形式提出了新要求。
以应用性练习为例(见表2):
取名、购物清单、寻物启事、设计海报、说明书等写作练习的本质,是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应用性写作。而为这些应用性写作创设应用情境便显得尤为重要。在教材编排中,除通知、寻物启事两次练习外,其余均创设了引导性的情境,如购物清单、设计海报,创设了生活化情境;路牌、站牌、说明书,创设了实用性情境。应用情境使得知识与应用间的逻辑关系结合得更紧密。这些应用情境的创设,将“词句段运用”的知识内容与学习过程相融合,学生在情境中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认知更深入,对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了解更透彻。
3.辅助系统
“词句段运用”实质上是提升言语品质和写作素养的辅助体系,它聚焦于零散的语文知识,以形成理解表达能力为核心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知识内容、练习形式等多种因素须紧密配合。辅助系统是衔接这一配合过程的有效保障。
(1)整体呈递进式辅助。“词句段运用”的所有练习均是进阶式的辅助:用好词语是向写好句子过渡,写好句子是向写好段落过渡,写好段落是向写好场景过渡,写好场景是向写好动静变化的场景过渡。宏观而言,由词到句,由句到段,本身就是辅助式的过渡过程。
(2)局部呈穿插式辅助。为达到掌握具体的知识目标,教材会穿插相应的辅助技巧。例如在句段结构及练写中,为达到写好句子、写好段落的目标,教材在不同年段设置了提示语的位置知识、缩句、扩句、排序等相应的句子表达技巧等。
(3)整体与局部融合辅助。“词句段运用”的辅助系统既包括整体的递进式辅助,还包括局部的穿插式辅助,这两种辅助各成体系却又共同作用,以“打补丁”“升级包”的形式不断优化词句段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词句段运用”的应用体系是形式、情境、辅助三方面的协力,它使得“词句段运用”的知识内容得以顺利被学生习得。应用体系是“词句段运用”得以运转的轮轴,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形式、情境需求、知识体系的建构,并将三者以较为完善化的作用协同一处。应用体系的建构不仅顺应了“词句段运用”动态知识序列的知识体系,而且满足了学生词句段运用过程中言语品质优化、写作素养提升的学习需求。
三、能力体系:言语、写作、认知的共生建构
“词句段运用”的知识体系是内容,应用体系是支撑,能力体系则是目标与评价标准。“词句段运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相关语文能力,而知识和应用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手段。“词句段运用”的能力体系包含言语品质优化能力、写作素养质化能力和认知联结内化能力。这三种能力形成了“词句段运用”板块的进阶循环,以其三者融合协同的共生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言语品质优化能力
言语品质的优化是对“词句段运用”学习的过程进行完善。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1],“语言的实体是只有把能指和所指联结起来才能存在的”[2]。词句段运用就是将“概念和音响形象”具体化,将“能指和所指”联结化的过程。言语实践的初始过程是将事物与名称不断对应,深化过程是将事物抽象化为概念。语文教学往往将抽象化的概念传授给学生,既没有关注学生对二者逻辑联系的心理需求,又没有关注到知识逻辑的教学顺序。而“词句段运用”则较好地平衡了这二者。
以教学对比手法为例。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重视在对比中突出具体事物,体会描写事物间的相似之处。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则通过对比强调情感。第四单元关注对比中心理的变化。第六单元强调对比中的心理体验,以及学生由此而联系到的自身体验。如果单纯教学“对比”的概念,学生能够掌握,但未必可以熟练运用。教材以四次练习引导学生发现对比的内在特征、应用情境,用“体会言说—仿写练习”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言语品质的优化还体现在对学生言语认知的促进与深化中。言语认知包含对言语行为的审美、辨别、区分等多项思维过程。“词句段运用”从写的角度,以知识体系和应用体系两个层面辅助学生建构言语能力,使得学生在说、写、练、思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旧有言语经验,形成更优、创新了的新言语经验。这种认知提升使得学生整体的言语品质得以完善、提升,而具备这种言语品质优化的能力,也成了“词句段运用”板块对学生能力建构的助力结果。
2.写作素养质化能力
所谓质化,一方面是将概念的、理论的知识转变为实质的、可操作的学习活动。“词句段运用”便是写的过程、练的过程,是写作素养建构体系的支线。它不像具体的单元习作,以具体的主题、体裁等知识进行完整的语篇建构教学,而是以零散知识点的动态言语序列形式进行“穿针引线”式的衔接。单元习作以整体推进的方式促进学生形成写作素养,“词句段运用”则是依据具体的技巧、策略,将抽象的写作素养具象化,将写作素养落地于词、句、段。而这一过程,正是将写作素养质化的过程。
质化的另一方面是对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实现精准聚焦。我国作文教学历来有多套理论、多家流派,但总体言之有“大而空”的“论道”特点,这就使得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光彩熠熠,教学效果和学生写作效率却不见起色。“词句段运用”板块以“小而精”“细而实”的教学系统,精准聚焦写作质量,对学生的写作效果、效率提出评价要求,以评价促进学习优化。
3.认知关联内化能力
认知关联理论认为,写作思维即形成语篇的关联性思维,“人类认知倾向于追求关联最大化”[3]。引起最佳关联,取得最佳效果是“词句段运用”的编排原则。从知识内容而言,丰富多样的知识可以与每册书、每单元的知识互为补充,横向联结,同时在整套教材的知识体系上又纵向联系,形成了“词句段运用”知识网络。从应用体系而言,灵活多变的形式、情境、辅助系统为“词句段运用”整体推进提供了各式各样可联结的“点”与“支架”。而这种体系下所附带的认知关联能力则成为学生须提升的关键能力。
认知关联能力的特点为内化性。“词句段运用”的学习活动并未与这种能力的培养有直接联系。但学生是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并将其内化成自身能力的。“词句段运用”的知识是零散且细碎的,要掌握好某类知识,就必须将其系统化、关联化。而这其中的认知关联过程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得以强化,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思维策略和能力,形成认知联结内化能力。
“词句段运用”是教材体系中旧有知识在新式理念下的重新组合,这种新式组合值得我们系统化、理论化地研究。索绪尔认为,言语是动态化的过程。“词句段运用”中言语品质和写作素养的建构体系,把握了言语发展的动态过程,以知识、应用、能力的网络体系协同作用于學生的动态言语实践,促进其言语行为、言语结果的实质优化,深化其写作能力与表达效度,实现了学生个体语文素养的优化和提升。
参考文献
[1][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6,153.
[3]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