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多维跃迁 ?

2021-03-15 05:28彭岩荣毅虹王洁
商场现代化 2021年2期
关键词:难点突破人才培养质量电子商务专业

彭岩 荣毅虹 王洁

摘 要:针对电子商务业态在新冠疫情后的快速上升,结合我校专业发展的历程,提出了电子商务专业在人才培养、精益师资和专业影响力提升等方面的多维策略。进而指出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跃迁需要突破的难点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多维培养策略;难点突破;人才培养质量

2020年的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使得网上消费正在成为水、电一样的生活刚需。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新业态、新模式化为电子商务的高质量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在此背景下,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愈加趋紧,也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后疫情时代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

后疫情时代,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了解用户行为数据背后的关联关系,开始成为电子商务运营的依托点。针对大数据进行深度的分析和挖掘,绘制用户行为的有效路径图谱、准确把握用户的属性特征、全面了解用户的兴趣和偏好、数据运营、数据管理、数据提升价值、数据推动运营,成为电子商务企业迈向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因此,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必须熟练掌握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方法,具备大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力,以迎接后疫情时代电子商务创新应用和创业工作的挑战。依据学科理论研究前沿和后疫情时代电商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2020年5月,依据学科理论研究前沿发展和后疫情时代电商行业的发展趋势,电子商务专业再次完成了培养方案修订,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做出了及时调整。在新培养方案中,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熟练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方法、电子商务运营及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灵活运用能力好的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

新冠疫情进一步驱动了电商企业商业和运营模式的升级,对电商企业的价值概念创新及收益模式创新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对电商平台的加速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足首都的定位与使命,电子商务专业提出了“服务首都、实践引领、分层推进”的人才培养理念,打造了“着眼行业应用、突出创新驱动”的跨学科培养平台,本着“多元融合、贯穿始终”的实践能力培养理念,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后疫情时代加速转型的首都电商行业对高质量电商人才的需求。

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多维策略

1.建设背景

面对首都对电商行业人员核心能力的高要求,电子商务专业形成了“突出学科交叉,着眼创新驱动”的跨学科培养思路,构建了“新技术引领,多场景应用”的多模块教学培养体系,通过“多元融合、贯穿始终”的“递进式”综合能力培养模式,将大数据理论、商务智能纳入本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全周期培养,打造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合作型”师资团队。大学生科研立项、全国性竞赛和企业实习全方位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2.专业发展的多维突破

总体目标是抓住发展契机,实现电子商务专业在新形势下的整体跃迁,具体包括人才培养、精益师资和专业影响力提升三个维度的发展突破(如图1所示)。

(1)人才培养维度

构建具备课程进入/退出机制的专业课程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推陈出新,剔除陈旧课程及内容,引进与行业发展前沿和热点密切相关的课程,并形成动态进入和退出机制。

面向后疫情时代,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电子商务需求,面向“新基建”所激发出的新型电子商务业态,立足为用人单位输送适合其长远发展的高规格人才这一根本目标,构建整体有机、相互协调的“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模式”组合,以打组合拳的方式,全面提升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质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与创新素养的养成两大培养特色。具体包括:

①人才實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新冠疫情后,全周期动态的实践能力培养尤其关键,从课程学习和实践应用两个方向,实施实践理论课、实践操作课、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和企业实习相融合的培养模式,推进学生实践能力全周期培养(如图2所示)。

②创新精神与创新素养的养成培养。以“科研/竞赛和企业实习双轮驱动”模式促进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素养的养成。创新精神和创新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内化过程。“科研/竞赛和企业实习双轮驱动”模式的主旨是在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做到创新精神和素养养成。以系列讲座、课内探究项目、专业教师科研项目、校内外学生科研项目和竞赛项目、企业认识实习和企业岗位实习等多种形式为抓手,实现从低年级的创新意识植入到高年级的创新精神和素养养成。

(2)精益师资维度

构建自主式“内生成长+外联发展”的师资团队建设模式,使师资团队的整体实力不断精益发展,实现校内外联合协同育人,满足市场随时代变化而不断严苛的人才培养要求和专业自身发展需求。具体内容包括:内生成长方面,校内专职人才引进方式、继续教育模式和校外企业锻炼模式的构建;外联发展方面,构建企业兼职教师人才库,形成校企合作的实践师资团队,同时创建校外专家聘用管理模式。

(3)专业影响力提升维度

多方面打造专业实力,通过人才培养和师资发展,扩大专业在校内外的影响力。具体包括:

专业师资影响力提升。构建专业师资学术活动资助和奖励计划,创建专业师资服务社会管理模式,充分拓展专业师资团队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服务影响。

专业学生竞争力提升。建立激励机制,驱动在校生广泛参加大创科研、学科竞赛、企业认识实习和岗位实习,提升专业的校外影响力。构建毕业生人才追踪库,打造毕业生返校讲座计划、毕业生返校再培训计划和毕业生“传帮带”项目,提升专业的校内影响力。

三、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跃迁与突破

1.人才质量适应业界快速创新的跃迁

电子商务行业,无论国内国外,最大的特征都是创新应用层出不穷、前浪不断被后浪超越。创新迭代速度之快,使电子商务专业的理论教学更新普遍滞后于业界迭代。本项目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进入/退出机制,面向以实践推动理论教学和以理论带动实践,动态滚动专业课程内容,规避教学滞后于业界创新应用的弊端。

(1)课程内容的学科来源

为适应“大数据”和“新基建”发展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确定以培养专业人才的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应用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体系的学科来源。

(2)课程内容的实践来源

面向国家提出的发展“大数据”、“互联网+”和“新基建”发展战略,以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各领域国内外知名公司和政务机构的典型应用为实践来源,精选案例入课堂。

(3)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的构成

后疫情时代,电子商务行业将越来越倚重于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进行跨越式发展。以来源学科为基础,重点探索可以与新兴技术紧密结合,融合多学科内容的课程体系结构,与先修和后续课程构成相应的课程群,使学生具备更宽广的跨学科知识视野,拓展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4)多学科融合的课程内容结构

重点探索教学中具体的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内容的融合方式和方法,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基于数据的问题解决能力突破

当今和未来的电子商务发展基础都是“数据为王”。本项目通过“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模式”组合拳,从提升体系、提升模式和应用融合三方面来提升学生基于数据的问题解决能力。

(1)提升体系

设置一系列相关课程,搭建“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实验室,构建实验、实习、实训和专业学科竞赛等多形式和多层次的学生动手能力提升体系。

(2)提升模式

探索“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实验、实习和实训相结合的学生动手能力提升模式,加强学生在大数据分析和挖掘以及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结果应用两个方向上的实际动手能力。

(3)应用融合

引入电子商务业务、服务及营销等实际应用场景。通过数据互换、数据购买、协议共享等方式接入各类电商案例数据进行深度融合。通过分析和比较典型电子商务案例的数据,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电子商务应用能力。

3.创新精神和创新素养的养成

创新精神和创新素养是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从业人员最应该具备的重要精神和素质。

首先,通过“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组合,以内化模式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其次,通过自主式“内生成长+外联发展”的师资团队建设,以确保师资团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传递给学生。最后,通过毕业生返校讲座计划、毕业生返校再培训计划和毕业生“传帮带”项目,让毕业生以亲身经历感染和影响在读学生,使其感知前辈学长们的创新精神和素养,从而探索出自己的养成之路。

四、专业人才质量追踪

在互联网创业方面。自2014年,多名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互联网创业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向海外售卖地毯产品的、把家乡的茶叶通过网络分享给更多人的、通过网络平台创建定向越野培训项目的等。

在学生就业方面。毕业生多就业于电子商务知名企业或事业单位(以2017届为例,图3所示)。例如京东、阿里巴巴、百度等。众多毕业生走上重要岗位,成长为负责人或技术骨干。

在系统开发与论文成果方面,本专业本科生开发了多套具有实用价值的应用系统。近三年学生参与开发软件产品10余套,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并有多人次在項目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在老师的指导下,本专业本科生已经在EI源刊、核心期刊、高水平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在学科竞赛方面,学生在国家级、北京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科技部‘共享杯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大赛”等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学点App——通过奖励减少课堂低头族”、“‘布可思议——自闭症儿童关爱项目”、“贫困生申报与评估系统的研究”等作品不仅体现了电子商务特色,同时还表现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

五、总结

针对新冠疫情对电子商务学科发展的影响,建立以培养专业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素养养成为目标的培养架构。从人才培养、精益师资和专业影响力提升三个维度出发,实现后疫情时代“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多维突破。

将新技术与新应用内容及时引入核心素质培养,有效地纳入教学内容和培养体系。同时,把创新实践作为学科培养体系的重要延伸,通过现代信息化平台的实验实训,提升学生的竞争力。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与数据科学、新物流技术、新基建的协同融合,全面适应后疫情时代电子商务商业与运营模式的变革,为今后学科建设找到新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王洁,彭岩.大数据时代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6(1):167-169.

[2]Peng Yan, Wang Jie, Rong Yihong, Constructing the Experimental Curriculum System for Talent Training of E-Commer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J].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2018(10):P1-P4.

作者简介:彭岩,女,教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荣毅虹,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情报学;王洁,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

猜你喜欢
难点突破人才培养质量电子商务专业
解题难点突破策略初探
课堂教学难点突破策略探究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误区与发展思路
技工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
小学生作文难现象分析研究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基于对接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