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平
摘 要:在我的教学生涯里,学困生是让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他们学习习惯差,生活习惯糟糕,在班级中影响着班级的成绩,牵动着班级的班风班貌,不能使班级氛围得以良好发展。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一部分学生,帮扶这一部分学生,让他们良性发展,才能够有一个好的班级建设。下面就通过对一名学困生的帮与扶变化,来阐述我的教学案例。
关键词:教学案例;班主任;期盼
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每天背着一个黑色的双肩包,正在急匆匆地跑回教室。当我看到她时,整个校园已进入了紧张的学习状态中。教室里时而传来教师洪亮的讲课声,时而传来学生此起彼伏的回答声。看来又是美好的一天。然而她又迟到了,看着她仍然是一幅披散的头发,化着淡妆的面孔,又长又大的上衣裹着上身,袖子很长找不着手,而腿上又穿着一条紧身裤,看着这个样子,说实话,我觉得她都不是一名学生。然而她确确实实就是一名学生,而且就在我们班。
在名单里,我寻找她的名字刘云鹤。排名为倒数第四,后面三名体育生,在文化课学生中他为倒数第一,看着她每门课二三十分,的确让人痛心疾首。当一位老师碰上一名成绩差得离谱的学生,那份头痛,那份无奈,不言而喻。很明显这是一名学困生,当遇上学困生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为此我制定以下方案。
一、了解情况
连续几周观察,时不时地聊天,旁敲恻隐的了解,对学生了解掌握了不少。这名学生基本情况,小时候很聪明伶俐,喜欢绘画,喜欢音乐,父母也花大力气培养;爷爷奶奶的疼爱;可谓是身在蜜罐里。然而上小学不久,父亲因车祸离世,孩子看到父亲去世的种种,在脑海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再后来,母亲支持不了家中负担,改嫁他人,孩子时而爷爷照顾,时而妈妈照顾。就这样,慢慢地孩子再也不是一个活泼可爱蹦蹦跳跳的小孩,不喜欢跟别人交流,处处感觉不如别人,家里人因为家中事故,也不愿过多的批评教育,母亲更是没有过多教育引导。而后初中考高中,母亲操碎了心,对待家里人关心,很漠视,并且逆反心理特别强烈。好在其以特长生(音乐)成绩考上了高中。
二、分析原因
1.在高一生活中,该生刚开始也是怀揣梦想,认真学习,每天认真完成作业;看起来是个不错的学生。
2.究其高一,她的母亲在阿克苏工作,该生不住校在外面租房住宿(家长允许),家中爷爷年迈,无心顾及,母亲鞭长莫及管教甚少,教育不严,监管不力。
3.与其母亲交流得知,孩子与母亲存在矛盾,不怎么交流,虽想教育好但不知怎么办。但母亲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让其上完高中。(家长要求低,孩子的发展动向就不好说了)
三、寻找办法:任务驱动向意识驱动转变
第一次活动开展,这一次谈话我分多天进行,首先是表达对这些学生重视,以及要帮助他们将学习学好,当然并没有将该生放在第一个进行,而是先选择了几名孩子,先进行谈话。内容形式差不多,而后,在与其谈话,这样不会是其感觉尴尬,让谈话方式及意义更具有实效一些。
谈话的内容具体如下:
1.家在几团,是否住校,家中有几个孩子?自己排行第几?家中父母身体状况以及家庭经济主要来源的。
2.高一至今,每天最喜欢干些什么事?最厌烦干些什么?高一年级生活学习情况如何?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高一年级最喜欢学习的科目是怎样的方式去学习的?最不喜欢哪门课的学习,为什么?
第二次帮教谈话内容:
1.对期中考试成绩情况分析与了解,父母亲是否知道自己的成绩?自己对成绩满意吗?哪几门课是自己比较满意的?
2.学习是否有了计划,较之以前学习,现在每天的学习任务完成度如何?
3.哪门功课,学习时间较多,总结过得与失吗?
4.下次考试有目标吗?
此次孩子在交谈中明显活跃了很多,而且能感受到孩子眼中在放光,尤其是期中考试成绩进步很大,全年级上升了五十五个名次。
第三次帮教谈话内容:
1.期末考试将近,学业水平考试在即,是否准备好了考试,对那几门课地把握较大,哪些课目觉得较弱,主要表现为怎样一种程度?
2.寒假放假将近,自己是否觉得心浮气躁,不想学习,等着放假这样一种状态呢?
3.学习成绩到底对自己有多重要,自己是怎样看待的呢?
四、案例的意义
通过这个学困生帮扶计划的实施,使得我成长同时让我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好與坏不是一朝一夕变化而来的;只要我们能够准确地了解实情,找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追本溯源;寻找一个合理的切入点根据问题制定方案,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计划;反思方案计划实施的优点与缺点,改进方案的实效性;由意识形态向行动执行力转化;有任务驱动向精神力量转变。最准形成方案,发挥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刘晓凤.静待花开——班主任教育案例及反思[J].科学咨询,2018(9):28-28.
[2]蒋太伦.勤滋细润静待花开——班主任感情教育探析[J].科学咨询,2017,000(035):110-111.
384750190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