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析理、悟情、品调:古代散文“四维”教法初探

2021-03-12 23:07韩永梅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法

摘要: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而宋代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占据重要地位。议论、叙事、抒情等散文功能常通过“道”“理”“情”“调”等元素实现,由此入手解读散文的主旨、情感、风格、哲理是散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拟以宋代散文名篇为例,探究一条明道、析理、悟情、品调的散文“四维”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宋代散文;散文元素;“四维”教法

散文文体流变至宋代,名家辈出,蔚为大观。“文至宋而体备,至宋而法严”,散文的议论、叙事、抒情功能发展至宋代得以完美融合,“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作品精彩纷呈。宋代散文无论从作品数量还是风格特色方面,在古代散文中均占据具重要地位。兹选取中学语文教材中5篇宋代散文名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周敦颐的《爱莲说》、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赤壁赋》,从其所蕴含的“道”“理”“情”“调”等元素特质入手,探究一条明道、析理、悟情、品调的古代散文“四维”教学法。

一、明散文之道

“道”即儒家提倡的道,是一种政治理想和现实关怀。韩愈、柳宗元在古文革新运动时提出“文以明道”的理念,即有振兴道统之宏愿。宋代士人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以“文以载道”“人能弘道”的创作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天下”情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民”本思想,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君子”人格等。研读这些文本,明确作品中弘扬的儒家之道才能抓住散文的精髓。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远离京师,应朋友滕子京之请创作的一篇文章,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宣言振聋发聩,体现了一位儒家士大夫高尚的家国情怀。《礼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这些古圣先贤的思想道德融汇在范仲淹的血脉之中。范仲淹早年即以天下为己任,从政后更是成为士林领袖,影响了庆历士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儒家士大夫无“己”而有“天下”的崇高襟怀是《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传递给后世至真至善的“大道”。欧阳修与范仲淹是“同道中人”,同样因庆历新政而被贬到偏远的滁州。《醉翁亭记》一文中描绘的滁人游春图是中国古代士人追求的理想政治图景。自从东晋陶渊明描写了一个世外桃花源后,寻找或构建桃源即成为历代士人的理想。欧阳修被贬滁州后为政“宽简”,个性优游,让自己和百姓过得都很轻松,他把滁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读《醉翁亭记》游春图想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子述志一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的“吾与点也”说明曾子的春游图是儒家推崇的理想社会图景。在春游的自由快乐中,人与社会、自然高度和谐,这是礼乐之成的诗意描述。在《醉翁亭记》中我们看到了儒家“与民同乐”的图景,看到了“大同社会”的醉人画面。

二、析散文之理

宋人好议论,宋诗、宋词皆有理趣,宋代政论、史论更是议论精辟,即使山水游记一类的文章,也常常出现精警之语。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出淤泥而不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这些警句所阐发的人生哲理或深刻内涵不仅可以成为学生理解作者思想的线索,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视角和写作素材。因此,析散文之理才能抓住散文之骨干。

《游褒禅山记》中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这句话生动再现了王安石的“险远”之志。世之非常之观,在险远之处。追求者要有不断探索的勇气,要有不怕困难的决心,要有忍受孤独的毅力。王安石的“险远”之“志”常常得不到世人的理解,他所要攀登的高峰从者甚少,但这就是生活的真相。屈原高歌“世人皆醉而我独醒”,孟子曰:“虽千万人,吾往矣”,王安石宣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这些“勇敢者”用一生经历告诉人们“有志者”与“改革家”人生的高远境界。“醉翁之意不在酒”是《醉翁亭记》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滁州的山水、美酒并非是令欧阳修真正陶醉的事物,百姓的安乐才是让他快乐的原因。把握“醉翁之意”才能获知《醉翁亭记》的此中“真意”。陶渊明在《饮酒》中采菊东篱、悠然陶醉地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欧阳修和陶渊明两位爱饮酒的人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都陶醉在自己建构的“桃花源”中。《赤壁赋》中对人生短暂、功业虚幻提出质疑和思考,作者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做出回答,“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短暂与永恒、虚无与丰盈、痛苦与欢乐,这些终极的人生叩问没有明确的答案,苏轼“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给人们提供了一份乐观的答卷:让精神超越肉体,让过程超越成败,让个体融入历史,尊重个体生命价值才能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达到永恒。

三、悟散文之情

有人说,情感是散文的灵魂。优秀的散文总是充沛着饱满的情感,透过情感背后读者才能关注到作者的品格、思想、才华等,抓住散文的情感,也就读懂了作者的初衷。散文作品中,经常会有“文眼”,这“文眼”常常就体现作品中的“情”。例如,《岳阳楼记》中的“忧乐”之情,《醉翁亭记》中的同“乐”之情,《爱莲说》中的“独爱”之情,《游褒禅山记》中的游山之“悔”,《赤壁赋》中的“自适”之情等。因此,悟散文之情才能抓住散文的灵魂。

《爱莲说》是周敦颐46岁时在虔州任上所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用了几十个字描写了莲花的花、茎、香、态,将莲花的高洁端庄、出尘不俗的精神风貌展现出来,一个“爱”字将喜爱之情表露无遗,一个“独”字让不同流俗、坚贞自守的君子气节掷地有声。周敦颐一生清廉正直,襟怀淡泊,黄庭坚曾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磊落,如光风霁月。”《爱莲说》中作者对莲花的“独爱之情”,是对追逐富贵者与隐居避世者的拒绝,是周敦颐在污浊俗世中要做君子的立身格言。《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记游之作,文中重点抒发的感情是“游山之悔”。写作该文时王安石正值盛年,亦未得仁宗重用,但王安石對朝廷的忧患始终清醒关注,也发出过“盛世危言”,15年后王安石登上相位,变法强国。变法遭世人反对,王安石身处逆境而不改其志,遭遇围困而孤身奋斗;变法失败后,王安石又承受了世人的误解和诟骂。王安石人称“拗相公”,世人对他的这一称号反映了王安石百折不悔的执着性格。《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尽吾志”,追求“无悔”人生,是王安石的人生信条。一次游山留下了悔意,人生舞台上却做到了无悔。

四、品散文之调

散文之调即散文的风格气韵,散文的风格气韵既与文章的内容形式有关,与作者的性格修养、气质面貌相关。散文大家都有独特的文风气质,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格调。例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之气宏(宏大),欧阳修《醉翁亭记》之气容(优容)、周敦颐《爱莲说》之气正(清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之气峭(峭拔)、苏轼《赤壁赋》之气旷(旷达)。在散文教学中,如果能够让学生抓住散文的格调,也就抓住了散文的风貌。

散文风格气韵表现在句式、语气、用词、形象、景物、意境等多个方面。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句式很有特色,全篇由“也”字句组成,形成舒缓、迂回的语气,所写之景也是“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如九曲屏风,层层铺开,移步易景。写游人则“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写太守则“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所以整篇文章充满着一种“优游自得”“从容和乐”的气氛。苏轼《赤壁赋》中描写赤壁之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是一个令人超然物外、遗世独立的世界,一个令人疗愈伤口、忘怀得失的地方。描写的赤壁之人从“饮酒乐甚”到“正襟危坐”,再到“客喜而笑”,这是一位认真对待生活的智者,对于生活不放弃、不纠结、不妥协,尊重生命,享受当下,活出了人们最羡慕的样子。苏轼曾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不择地而出”可以形容苏轼文章的洒脱自由,也可形容苏轼“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赤壁赋》的格调似清风明月,空朗清旷;《醉翁亭记》的格调似滁州山水,优游熙乐;《岳阳楼记》的格调似浩瀚洞庭,博大雄浑;《游褒禅山记》的格调似险峰在望,峭拔高远;《爱莲说》的格调似出水清莲,素简雅正。品评散文的格调如同品鉴一位君子,就是从文字中读出品格,从形象中读出气质,于尺水微澜中感受万千气象,风月无边。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林语堂.苏东坡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

[3]彭达池.周敦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梁啟超.王安石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

作者简介:韩永梅(1972— ),女,河北省邢台市内丘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教法
能力本位的《网页前端框架》教法改革与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法的合理整合
What kind of role should English teachers play in the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阳明心学研究视角新论
也谈初中语文教学法
高中英语词汇教法探索
对应用文写作的教法浅探
关于高中数学课堂的点滴启示
浅析新课程体制下小学语文教法问题与策略
爷爷的“五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