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选修”特色 发展核心素养

2021-03-12 05:22郑淑蓉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2期
关键词:选修课语文核心素养

摘要:高中语文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充与拓展,与必修课有着共同的课程教学目标,但在具体教学策略上又有所不同。拟以选修课《清兵卫与葫芦》为例,探讨在语文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体现选修课程的独特性,如何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如何在选修课中实现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以期凸显“选修”特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选修课;语文核心素养;《清兵卫与葫芦》

2017 年版新课标关于高中语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地位描述中明确指出:“必修的学习任务群构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的基本框架,体现高中阶段对每个学生基本、共同的语文素养要求;选修的学习任务群则是在此基础上的逐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语文素养的追求。”可见,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充与拓展,在全面呈现语文课程价值、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选修课的教学却时常陷入误区:或被当做与必修一样的基础课程,逐篇落实,深入讲解;或被束之高阁,无辜漠视。在语文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体现选修课程的独特性,如何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如何在选修课中实现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笔者以选修课《清兵卫与葫芦》为例,探讨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策略,以期凸显“选修”特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一、 勾连单元目标,重视学法指导

《清兵卫与葫芦》是 《外国小说欣赏》选修教材第五单元“阅读”下的第一篇课文,小说浅显易懂,讲的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因痴迷葫芦导致其精心挑选的葫芦被教员没收、被校役变卖,剩下的葫芦也被父亲用锤子一一砸碎,最终不得已放弃葫芦,转而热衷绘画的故事。在执教过程中,有的教师仍按必修课的一般教学模式安排教学,不仅教学思路僵化,把一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小说“讲死了”,而且未能体现出选修课文的特性,忽视了选文指向的单元话题——“情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面对如此浅显易懂的小说,“写什么”不应该成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怎么写”才是课堂的真正要义。这就不得不考虑《外国小说欣赏》这一选修教材的编排体例,因其每个单元均是依据小说的基本元素设定,所以每篇课文都与单元话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以《清兵卫与葫芦》一课为例,教师应考虑到“故事与情节”的关系,尤其是文章中情节运行的方式——“摇摆”。在小说中,无论是“客人来访”情节,还是插叙“教员爱好”,抑或是“教员家访”,都是作者有意放缓叙事节奏使小说避免向前奔突,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呈现出犹疑不定“摇摆”状态的写作技巧。正如教材编者曹文轩所说:“好看的、并且是有意味的小说,不是一支离弦之箭,而更像一群有着好心情的鸟。它们在天空下盘旋、跃升、俯冲,在留下无数撩人的无形曲线之后,才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试想一下,倘若作者让教员在家访时直接撞见清兵卫的父亲,则无法描摹出清兵卫母亲的心理感受,也就无法呈现“强权压迫人性”这一主题;如果让教员在家访时一下子注意到清兵卫的葫芦,并直接将其全部砸碎,就无法凸显父子间的冲突,这将严重削弱小说的悲剧性。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改写法”,引导学生尝试删去或改写部分“摇摆”情节,并与原文作比照,体会不同的艺术表达效果,也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续写未完的结局,通过写作实践进一步体会“摇摆”这一情节运行方式对丰富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旨的重要作用,从而真正理解该篇小说成为经典的缘由。

选修课文的教授应注意勾连单元目标并不是说教师完全不可以用一般教学模式讲授选修课文,而是强调教师在教授中应注意选修课文的独特性,重视学法的指导,在核心素养的几个维度上重点发力,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联系社会生活,创设真实情境

《清兵卫与葫芦》一课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或与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正饱受家长对其爱好的粗暴干涉;或深受小说启发,开始思考自身爱好的意义……基于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由文本到现实,通过联系社会生活,创设真实情境,继而由现实回归文本,以便更好地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其核心素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在教授《清兵卫与葫芦》一课时,若能创设多种具体的实践活动则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实际生活的体悟。教师可在课前通过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以“家长是否应该支持孩子的爱好”为题开展辩论赛,通过正反方激烈的辩论,学生自然而然代入“家长”角色,思考家长的责任与义务,继而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清兵卫”痴迷葫芦以及其父亲的态度做理性辩证的思考。教师也可从课堂调查“你有什么兴趣爱好?家长又是如何对待你的爱好的?”这一话题着手,引导学生进一步将文本的阅读体验与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创造真实情境,思考父母对其爱好的态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清兵卫”的困境。教师可以在课后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否始终坚守自己的爱好?如果你是清兵卫的父亲,又会怎么做?如果你是老师,会怎么对待违反纪律的清兵卫?当下的你們想对家长老师说什么呢?……”这一系列问题既与小说息息相关,又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父亲与清兵卫之间审美的冲突以及“强权之下的压迫”这一主题,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其核心素养。

文学与人生从来都是相互映射,学生学习文学不是接受干巴巴的知识,而是应该通过将文本与自己实际的社会生活相关联,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学对话,与作者交流。与必修课的基础性、均衡性相比,选修课应更注重联系社会生活。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既深入理解文本,又加深生活体验,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三、整合教学资源,开展群文阅读

如果说必修课程因其明确指向性更侧重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关注的是“点”的开掘,那么选修课程则以其文本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更多的关注“面”的拓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选修课文时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将选修课文的这一篇和那一篇整合,将选修课文和必修课文整合,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整合,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享受语文。”

基于选修课的群文阅读可以是同题异构的两篇课文,也可以是同种艺术手法的相互关涉。以《清兵卫与葫芦》中“粗暴扼杀儿童个性”这一主题为例,可用课外阅读鲁迅的《風筝》一文予以比照。《风筝》一文通过弟弟喜欢风筝,“我” 却粗暴地折毁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的故事,批判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孩童天性的父兄,与《清兵卫与葫芦》“呼吁个性自由”的主题一致。在写法上,二者一篇是散文,一篇是小说,教师可“同中求异”,进一步引导学生比照两种文体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此一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生成新的阅读体验,达到“常读常新”的阅读效果,而且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发展其核心素养。

以《清兵卫与葫芦》中的“摇摆”手法为例,教师可以选取同为选修课的《牲畜林》或必修课中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篇目作群文阅读。其中《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的《牲畜林》,通过主人公六次举枪准备射击,但前五次都因为种种原因受阻的故事,在情节上形成了重复式“摇摆”,与《清兵卫与葫芦》中的“摇摆”同中有异,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利用选修教材,灵活贯通不同的单元文本,深度整合选修资源。同时,还应善于挖掘选修课文和必修课文的联系,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熟悉的必修课文和选修课文比照阅读,使学生在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阅读鉴赏中感受不同的文化,拓宽文学视野,提升鉴赏水平。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无论是以哪种议题为形式的群文阅读,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形成多样化、立体化的阅读方式,为其终身阅读奠定基础,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总之,选修课和必修课共同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但选修课具体教学策略还应综合考虑课程的独特性和选文的针对性,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课题“基于漳州地域文化的STEAM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立项批准号:FJJKXB19-617】

作者简介:郑淑蓉(1987— ),女,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材教法。

猜你喜欢
选修课语文核心素养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高等院校艺术类学生中管弦乐的选修教学
基于构建双语环境下的多样化选修课理论及实践
河南省普通高校乒乓球选修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言建构的策略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