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莉
关键词:生活化课程;幼儿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
引言:
围绕着生活化德育来说,生活绝不是纸上理论的空谈,从过去纯理论的教育中总结缺乏实践的弊病,这样一来,生活化的说法就有了更多可以投入于实践的必要了。抛去纯理论或者是形式主义的教条性教学工作,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就在生活本身,源自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创造力以及艺术性,这恰恰就是现在德育工作缺乏并且需要的特质,要培养富有创造力、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同时,学习是伴随人一生的过程,绝不是在一个年龄阶段中的任务,更不是实现某个目标的手段,应当从幼儿园开始就教育学生重视学习行为,重视并有意识地培养道德意识,本文就这一主题详细阐述。
一、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基础,构建生活化德育园本课程的目标
在处理德育工作的相关问题的时候,最终都需要明确落实到实际的实践工作中,那么实际的工作目标就很重要,同时在实践工作前还需要对理论进行构建。基于以往工作方法论给出的指导,先要确定实践目标,那么在本文中又是以生活化作为德育工作需要吸取的对象,首先就要确立关于生活化的定义,生活化的涵盖范围以及其作用于现实客观需要的作用,那么接下来就需要重点展开其对德育工作,尤其是幼儿园学前阶段德育工作的作用[1]。
我们知道关于生活的分类有个人生活、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其个人内心世界自由发挥的那部分是幼儿个人生活,其参与幼儿园活动以及学习的过程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再加上幼儿还不能独立处理的社会生活,这就是幼儿的所有生活。至于为什么要将生活和德育工作联系来看,我们再从生活中细分,生活作为一种容纳万千事物的变化性载体,其能够存在主要在于其可以区别与动物的生存方式,而生活却是人类所独有的,是人富有生命力、创造力的存在方式,就这一区别来说,教育工作者也就将培养认识人类生活以及融入生活实践的人作为教育目标,这种教育无疑也要包含德育,所以谈论德育时必然脱离不了包容其存在本身的生活内容。
那么从生活中找到可以被德育吸收的内容就成为了实践前的重要方法。同样,我们知道道德在我国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关于传统中的德育教学内容从春秋时代的儒家思想开始,关于中华文化传统美德就一直有所传承,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儒家经典古籍《论语》、《道德经》等,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展开实际工作中,一定需要不断翻阅领会的书籍,即使是放在现代多元文化的中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且传统古典著述的书籍也有很大程度上是理论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把幼儿的生活分为家庭领域、学校领域和社会领域便可以得到,家庭中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最大,是孩子伴随终生的教育生活,家长有什么样的表现最终都会影响到孩子,这对还处于模仿性学习的幼儿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对于还处于适应幼儿园生活阶段的学前儿童来说,幼儿园中的任何事物都是孩子学习的对象,最重要的就是对老师和同学的认识和接触,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幼儿的认知提供系统且适合幼儿的教育模式,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社会中,虽然幼儿不存在完全融入进的可能,但是社会化的学习阶段也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前儿童,例如电影、电视、动画片以及现在流行的直播或短视频等新媒体,这些对幼儿的影响是除去家庭学校生活中最大的。
二、从生活中提炼,构建生活化的德育园本课程体系
我们知道了生活中对幼儿行为中无处不在的影响,就知道德育工作需要努力的方向,但是光是有方向还不行,还需要有能够具体实施的方法论,而这同样也需要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活是孩子们学习最好的老师,从后天性教育培养学说来看,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孩子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影响,再加上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有所不同,所以才会有不同的个人。同样我们再引导孩子们学习并培养道德素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决不能形式化地培养,扼杀孩子的天性,使其无法真正地形成个人的独特性格,这也是道德教育不可忽视的。按照这个思路来说,教育工作者扮演的角色决不能是教条式的,而是仅仅在生活上给孩子们一定的指导,在孩子自由发挥创造力的时候又不会过多干预的角色。同样还需要指出教科书绝对也不能是规范的权威,教育工作者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们具体的生活情况来引导,教科书只能作为参考规范,要给孩子留下一定的创造和思考的空间。实际上,这也并不意味着教育工作者很难做到这样的平衡,在孩子的自由思考和教科书的规范中总能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促进孩子认识并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例如孩子的趣味生活伙伴,也就是游戏。对于孩子来说,生活无处不游戏,游戏的一大好处就在于其能够在趣味性的开发尚处在学习阶段的孩子的智力,好的游戏对孩子的道德素养也有一定的教化意义[2]。
关于实践结果,在理论的指导下,一部分的幼儿园成功地将游戏与德育融合在一起,在实际教学中逐渐形成了生活化的系统德育课题。生活中不仅仅只是寻常的吃喝睡之类的生存需要,还有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重要的就是通过游戏式的引导帮助孩子培养出一双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的眼睛,使孩子们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学会从身邊的小事做起,帮助父母做家务、帮助同学克服困难,诚实守信,真诚友善地对待身边的人们,这样的优良品质更需要让孩子们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并终生学习下去。
三、结束语
生活从来都不与生存同属于一个区间,正是由于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形成了属于人类独特的存在方式,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德育也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绝不可能存在能够脱离生活的美德,也绝不存在能够脱离美德的生活,所以恰恰需要持续地用生活化的课程方式来对待德育工作。还能够考虑的重要教学方法依旧是最受孩子喜爱的游戏,游戏也从生活中来,重视对游戏教学的开发更有利于引导幼儿自主培养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 崔荣焕. 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究[J]. 幼儿100:教师版, 2021(1):3.
[2] 施叶馨. 幼儿园生活化课程背景下保教一体的实践研究[J]. 当代家庭教育, 201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