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曼丽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5)
中华礼仪文化博大精深,世代相传。在高职院校开展中华礼仪文化知识教育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速铁路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华礼仪文化课程融入高职院校高铁乘务专业教学体系势在必行。它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更加紧密、同人民群众期待更加契合的目标。高铁乘务专业的学生通过中华礼仪文化课程的刻苦学习,文明修身,一旦进入高铁领域,其标杆示范作用不可估量,更为重要的是在高职教育中建立健全中华礼仪文化课程,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进入新时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就新时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礼仪文化课程建设提出明确指导意见,深刻阐述了礼仪文化课程的时代价值及其重要性,为教育领域开展中华礼仪文化课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中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国民礼仪教育,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同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指出,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指出,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智能立体交通网,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大幅提升。由此可见,传承中华优秀礼仪文化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飞速发展,高速铁路的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给传统客运乘务人员、传统客运服务质量带来严峻挑战,要求乘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掌握良好的外语能力,具有高雅的职业美感和良好的礼仪形象,熟悉现代列车的新技术、新设备,而且要具备现代列车乘务服务的新理念,特别要注重把以人为本、高质量服务旅客的新理念贯穿到服务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位、技术世界领先,管理服务一流”的铁路发展目标之中,彰显中华礼仪文化课融入高铁乘务专业教学的紧迫性,要不断探索“以礼育人”的新路径,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良好形象、善于沟通的高铁乘务技能人才。
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其中一条显著标志就是要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因此,民心相通既要与世界文明同频共振,又要与古老的文化传统血脉相连,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世界文化交融发展,推动世界文明进程,体现出中国的历史责任和文化使命。过去八年,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使人们看到了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既定事实,更看到了中华礼仪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闪烁的耀眼光芒,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志愿者在参与中国铁路春运时表示,特别珍惜在“中国师傅”的帮助下不断学习高铁服务礼仪、服务技巧,让更多旅客感受自己的用心服务。高质量的高铁服务礼仪、服务技巧已成为更好地支撑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软实力”的一张名片。世界需要中国,中国更离不开世界,中华礼仪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是大势所趋,高职院校培养新时代中华礼仪高素质人才已成必然选择。
当前我省高职院校礼仪文化课程建设成绩显著、态势良好。通过面向湖北省十余所高职院校958名服务类专业学生开展礼仪文化培养研究,94.05%的学校开设礼仪课程,参加礼仪课程学习的学生占92.17%;学习的礼仪课程分别为“社交礼仪”“商务礼仪”“职场礼仪”“(ⅩⅩ专业)服务礼仪”“大学生礼仪”“现代礼仪”等。高职院校礼仪文化课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课程结构不断优化,通过礼仪文化课程的渗透,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但是,从这些年教学的情况和调查来看,礼仪课程建设还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从目前高铁乘务服务礼仪课程教学面临的制约因素来看,比较突出的就是个别学校在高铁乘务服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以至于高铁乘务服务礼仪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缺乏针对性。有的学校不够重视对高铁服务类专业人才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研究,在课程设置方面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不够;有的学校则不够重视对高铁乘务类专业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论证研究,在教学体系方面还没有融入行业的前沿理念、科学手段及创新思维,直接导致高铁乘务服务礼仪课程教学受到了较大的制约。
对于高铁乘务服务礼仪课程而言,务必要关注行业发展需求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融合创新方面做足功夫。但从现状看,有的学校缺乏科学设计和系统安排,在高铁乘务服务礼仪课程教学建设方面借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思想两个“重要主体”不够;有的学校强调宣讲理论,忽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在落实“实践育人”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发挥互联网、资源库、多媒体、自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够;在礼仪教育上,缺乏“美”的引导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在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面,还有待提高。
考核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指挥棒,对学生认识课程性质、学习课程内容具有指导性作用。高铁乘务服务礼仪课程考核关系着高铁人才培养方向,有什么样的考核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导向。高铁乘务服务礼仪文化类课程具有学生参与度高、实操性强、课堂内外学习相结合等特点,其考核重点往往在学生对业务技能的掌握情况上。然而,不少学校礼仪课程考试仍然存在以理论考试为主,用分数的高低来评判学生的礼仪学习情况,这种片面的方式只能导致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考核大纲应对考试,不能检验学生实践与应用的能力,学生学完礼仪知识之后,礼仪知识烂熟于心,但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做到灵活运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礼仪课程最常见的教学方法, 即一个教室里,教师对照教学大纲宣讲, 学生在讲台下被动的听课, 师生间缺乏良好的互动,单一的讲课方式难以感染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难以激发学生对礼仪课程的兴趣。实践性强、丰富的案例作辅助,语言风趣幽默,气氛活跃,授课形式多样,互动参与性强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教学目标多、满堂灌、不给学生思考余地的课堂,学生被动吸收教学任务,这些任务还不一定被学生全部吸收。如果教学方法单一,就会让课堂沉闷,严重影响了学习礼仪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即使获得了相应的知识,也不一定能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导致礼仪教育效果不佳[1]。
研究中华礼仪课程融入高铁乘务专业教学体系,其对策关键之处在于理清“融入”的实质、学生的心理和学习兴趣,以及最佳结合点,做到靶向施策,精准施策。笔者以为,务必从以下几方面发功用力。
未来五年,是我国交通运输加快发展的五年,到本世纪中叶,预计铁路运营总里程达20万公里左右,覆盖99%的2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其中高铁运营里程大约7万公里[2],居世界第一位,覆盖95%的100万人口及以上城市。基于这一发展趋势,从现在起,高职院校要切实把强化高铁服务人才礼仪教学、合理设置礼仪课程、优化礼仪教育内容、创新礼仪教育方法、搭建大学生礼仪教育实践平台、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提升高校大学生礼仪素养等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归入重要议事日程,为我国交通运输新业态蓬勃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高铁乘务服务礼仪课程教学不仅要关注礼仪课程本身的知识内涵以及学生在礼仪课堂上的学习心理,还要关注与礼仪课程相关的企业工作过程以及学生工作后会发生的心理改变,高铁乘务服务礼仪课程教学方式要注重融合创新,围绕“讲、赏、修炼、互动、表演”五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
第一,“讲”。明确课程的教学任务、目标、重点、难点,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主体位置[3]。
第二,“赏”。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运用资源库、微课、视频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标准化的学习资料,供学生观赏学习,提升学生审美鉴赏力,包括礼仪操、礼仪故事、职业礼仪小品、礼仪手势舞蹈等。
第三,“修炼”。就是追根溯源,找到礼仪文化的根基,如讲到“关爱旅客”,让学生了解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内涵;讲到“仪容仪表”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服饰的文化内涵;讲到“文明礼让”可以让学生了解“六尺巷”的故事。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带给学生的精神滋养是无穷的,力量是无限的。
第四,“互动”。就是让学生经过前期的“输入”进而“输出”的过程,让学生谈学习感悟,这个互动过程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情况。
第五,“表演”。情景式表演法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学习礼仪知识,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职业情景剧,能进一步加深对礼仪文化的理解和应用。
第一,启发诱导式教学。孔子认为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讲究教法,循循善诱。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能力,这样才是好老师。比如在高铁乘务服务礼仪教学中,讲到礼宾接待时,如果按照传统礼仪教学手段,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创造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会因为礼仪课枯燥乏味而失去对礼仪课的学习兴趣。而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教师请学生开展“礼仪雕像”启发式游戏,把全班同学分成几组,每组学生设计出最规范、最准确、最能表达尊重的礼宾接待“画面”,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礼宾接待的标准、质量和服务技巧,通过“礼仪雕像”对礼宾接待进行诠释,然后再请小组间相互观摩,激发学生对礼仪课程浓厚的兴趣,使学生懂得礼宾接待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学问。这种教学过程,不仅传授了知识点,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其教学手段犹如教师带领学生探索发现一般,提升了学生学习礼仪课程的积极性和专注度[4]。
第二,传统礼仪情景式教学法。传统礼仪情景剧表演,深受学生喜爱,它是根据某个所学知识点,由学生融入到情景扮演中,模拟故事中的情景,综合展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情景模拟教学法增加了学习难度,增强了学生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及对事物发展与变化的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对学生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说是机遇,是因为学生都具有积极上进、想参与情景剧、想表演情景剧的心理欲望;说是挑战,是因为要在老师和全班同学的观摩下“穿越”到古代,用雅言雅语展现自己的综合能力,并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处理棘手的问题和矛盾,还要兼顾神态表情、用语规范、礼仪方位等。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礼仪情景剧表演时,可谓是既兴奋又紧张。这种紧张兴奋感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老师应该适时加以保护和指导。如布置礼仪情景剧作业时,不应简单地让学生去筹备,而是由教师带领学生提前了解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最后请学生分享活动体验,确保传统礼仪情景剧表演达到育人的作用[5]。
传承礼仪文明,传播礼仪文化,传授礼仪知识,加强礼仪文化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要形成教师个人文化修养与高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突出就业导向、时代价值认同、礼仪实践积累和精神人格塑造的育人新格局[6]。
1.认清培养目标,促进就业提升
中华礼仪文化课程融入高职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教师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礼仪文化课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多方合作、充满活力、交流畅通的礼仪师资队伍,培养品德高尚、人际和谐、具有家国情怀的育人新格局,实现礼仪知识传授与时代价值达到同频共振。
2.优化教学设计,弘扬先进文化
在礼仪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礼仪知识和礼仪技能的同时,结合我国高速铁路顶层设计理念背后的故事,将一代一代高铁建设者和见证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刻苦努力、无私奉献、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融入课堂,鼓舞和激励学生守初心、担使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5]。
3.挖掘美育元素,强化实践体验
礼仪教育涵盖很多美的内容,德音雅乐、创编礼仪操、礼仪手势舞、礼仪故事、妆容气质、服装魅力、丝巾打造等是礼仪教育美的源泉,能提升审美素养、温润心灵、陶冶情操、激发创新活力,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享有美的熏陶。教师保持追求礼仪之美的动力,坚持不懈地加强对礼仪之美实践的积累,进一步提升教师素养与礼仪美育融合的能力,给学生创设生动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育人环境,全面提升学生的礼仪技能。近年来,我校交通服务与管理学院高铁乘务专业礼仪教育成果丰硕,育人成效显著提升,礼仪课堂、礼仪社团和礼仪实践深度融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师生礼仪大赛,分别荣获教师一等奖,学生礼仪操团体二等奖,职业仪态、礼仪故事、传统礼仪剧展示二等奖的成绩。高铁专业学生实现以弘扬中华优秀礼仪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学院积极承接社会服务工作,将社会实践协同育人作为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工作,遴选优秀学生参与湖北省“两会”服务保障,强化礼仪实践,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增强人文素质。专业对标行业,课程围绕企业,教师深入实践,课堂搬进高铁站……在一系列的组合拳下,呈现毕业时间还没到,高铁专业学生就被企业抢着招的可喜局面。
4.提升专业形象,增进职业认同
学生接受礼仪知识的前提是接受教师,学生会因为欣赏一位教师而去接近他、模仿他。教师要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学习的美好,通过文明的肢体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通过清爽的面容和得体的服饰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认
同感[7]。礼仪文化课教师只有加强自身职业形象示范性,才能在引领学生加强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上带来更大的影响力。
礼仪文化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采用传统出题答卷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礼仪文化运用能力,为了促进礼仪课程的学习,还需设置有别于传统形式的考核方式。细化礼仪文化课程的考核办法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主要由课堂签到、课件学习、单元作业、小组讨论、课堂测验、课堂表现、小组情景剧表演阶段性成果等部分组成,课程考核方式应做到阶段化、模块化、单元化、分层化和小结化,评价标准应清晰且便于操作。
礼仪文化课程融入高铁乘务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礼仪课程的开展唯有真正地做到继承和发展,着眼于新时期高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紧密围绕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素质的需求,才能让我们的中华礼仪文化生生不息,高铁乘务专业也将绽放绚丽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