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皮下注射硼替佐米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2021-03-04 10:32刘越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骨髓瘤进针多发性

刘越

多发性骨髓瘤在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治疗方式为药物注射治疗,此治疗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在皮下注射过程中硼替佐米等化疗药物会直接接触患者局部皮肤,从而引发不良事件,给临床治疗增添了难度[1,2]。为了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可以在此药使用过程中选择皮下注射。本研究选择7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改良皮下注射硼替佐米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7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6例。参照组患者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40例,平均年龄(26.5±4.6)岁。研究组患者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41岁,平均年龄(26.1±5.0)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参与本次研究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自愿参与并签署调查知情书;患者除自身疾病外均无其他重大疾病,例如肝癌、肺癌等;患者均有自理能力,无认知类疾病;患者有行为能力,无精神类疾病。本研究均已经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常规注射硼替佐米,剂量为1.3 mg/(m2·d)。具体如下。选择注射部位依次为患者左下腹、左下肢外侧、右下腹、右下肢外侧,注射按排序进行,注射选择皮下组织比较多的部位,同时避开感染以及色素沉积部位。注射时应将注射器的空气排尽后将注射位置皮肤轻轻捏起后,以30~40°角度进针,在腹部进针时应采取垂直进针法,完成注射后应采取棉签按压注射部位30 s,同时还要观察患者注射位置的改变情况。

研究组患者采用改良皮下注射硼替佐米,药物剂量以及注射位置均与参照组相同,具体改良情况如下。在进行注射药物前应使用剂量为0.9%的氯化钠溶液进行排气后以垂直向下的方式抽吸0.1 ml的空气,将空气置于活塞顶部;进针角度:身材消瘦的患者应捏起皮肤以45°进针;对于身材肥胖者不需要捏皮肤,以90°进针;对于正常体质患者应将皮肤捏起后以90°进针,在注射下肢部位时进针角度应在40~45°,在腹部进针时应以“Z”字形的方式进针。在注射完成后可采用棉球按压30 s,同时要观察患者注射位置有无异常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药物注射后躯体疼痛程度和注射药物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①采用VAS评估患者的躯体疼痛程度,在注射完成后的30 min内进行判定,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微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评分越高证明疼痛情况越严重。②不良事件包括红斑、药物外渗、硬结、局部红肿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药物注射后躯体疼痛程度比较 药物注射后,研究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药物注射后躯体疼痛程度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药物注射后躯体疼痛程度比较(,分)

注:与参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注射药物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注射药物后,参照组患者发生红斑3例、药物外渗5例、硬结4例、局部红肿3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1.67%(15/36);研究组患者发生局部红肿2例、硬结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3%(3/36)。研究组患者注射药物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注射药物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在临床治疗中属于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以药物注射治疗为主,常用药物为硼替佐米[3]。硼替佐米属于蛋白酶体抑制类药物之一,在使用后能够起到25 s蛋白酶体抑制的作用,可有效的降低26 s蛋白酶体降解泛蛋白的程度,保证细胞内环境稳定性[4,5]。除此以外,硼替佐米还能够起到抑制多种肿瘤细胞毒性的作用,可有效抑制骨髓瘤增长程度,改善临床症状。硼替佐米在治疗中常用的注射方式为皮下注射,与静脉给药方式相比此方式可有效改善毒副作用[6,7]。但是硼替佐米属于化疗药物的一种,局部注射后会给周围组织带来直接的损伤,如有操作不当等情况,将引发药物外渗,导致皮肤红肿等情况,给治疗增添了难度。在传统注射方式中,注射以前排空空气,在此过程中药物将粘在针头的表面,在皮下注射过程中药物会在穿刺中直接接触局部皮肤,从而产生刺激神经的作用,提升患者疼痛感。而改良后的皮下注射方式,在排空空气中使用氯化钠溶液代替化疗药物,从而实现降低化疗药物接触皮肤的目的。此外在传统注射中还存在注射器无效腔等问题,致使在注射完成以后还有少量的药物留存在针头内,减少了药物使用的总数量,导致用药剂量不准确,降低了治疗效果,而改良后的皮下注射方式可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8,9]。

本研究结果显示:药物注射后,研究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药物后,参照组患者发生红斑3例、药物外渗5例、硬结4例、局部红肿3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1.67%(15/36);研究组患者发生局部红肿2例、硬结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3%(3/36)。研究组患者注射药物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改良皮下注射方式在疼痛以及不良事件控制上更具明显优势。

综上所述,采用改良皮下注射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疼痛程度低,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猜你喜欢
骨髓瘤进针多发性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骨髓瘤相关性肾轻链淀粉样变1例
多档位便携针灸进针器的研制
微RNA-34a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RPMI-8226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
浅议随咳进针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