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丹
[摘要] 通用技术课程是落实学校劳动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之一,承担着提高新时代青少年劳动素养的任务。围绕着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的关联,从价值意义、目标厘定、统整策略三个角度,分析学校将通用技术与劳动教育统筹构建、融合实施的现实性、基本要求及实施路径,探寻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劳动教育;通用技术课程;统整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出:“在开足专门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同时,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实践环节中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重叠部分,可整合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要与通用技术等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统筹。”本文从价值意义、目标厘定、统整策略三个角度,分析通用技术课程承担劳动教育的优势,探讨如何在通用技术课程目标中嵌入劳动素养培育,如何依托“大过程”的统整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
一、价值分析:通用技术课程承担劳动教育的优势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也是一门整合了劳动技术、实践能力、劳动精神的综合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理念、设计、动手、创造能力的必要课程,在通用技术课程领域开展劳动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1]
1.通用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培养“知行合一”的劳动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对达到一定年龄的儿童而言是生产劳动与智体教育相结合,提高社會生产、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都具有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强调实践育人,明确立德导向的共性。《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学生应积极参与职业体验活动,真实体验流汗出力的劳动过程。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通过技术实践活动构建知识体系,在“知行合一”中学习和运用新思想,发展创造能力,增强图样表达和物化能力,学生只有在亲历体验操作中反思,才能实现能力提升。
2.通用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彰显新时代劳动教育“手脑并用”的特征
《意见》指出劳动不局限于单一的体力付出,更需要“手脑并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内容几经更迭,已形成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核心,关注全体学生发展,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培养实践能力,强化人文素养,倡导个性发展的多元内涵。其结合实践性与学科性的优势,有利于促进劳动教育新发展,有利于推动劳动教育从单一的体力劳动融合脑力劳动,提高学生整合知识、应用知识、物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通用技术课程的创新性: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性
《意见》 强调劳动教育要坚持符合时代特征的原则,顺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要求,注重产教融合,完善劳动教育方式,培育学生科学精神。通用技术课程设置的内容体现时代特点、与生活紧密联系,包含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技术,完全符合新时代劳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时代性要求。
二、目标厘定:通用技术课程目标中嵌入劳动素养培育
劳动教育在引导学生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的同时,更注重让学生充分体悟劳动对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意义。换言之,“劳动教育的本质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良好的劳动素养。”[3]在通用技术课程目标中嵌入劳动素养的培育是融合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不惧艰险的劳动精神,增强适应生存的劳动能力,形成终身受益的劳动习惯。
1.理性精神:以亲历实践扶正劳动观念
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点,因此,纠正青少年思想认知与情感态度是劳动教育的前提。为客观理性分析青少年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笔者面向全区5所普通高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550份,回收有效问卷2524份。从结果中发现,6.4%的学生对“劳动最光荣”持“不赞同”“无所谓”态度,3.2%的学生不主动承担班级劳动事务,3.4%的学生不主动承担家务,4%的学生从不参与社区劳动实践活动。劳动的人才有用真心去认知世界的能力。将劳动价值观嵌入通用技术课程的理性精神,能够引领学生主动参与日常生活劳动,在历练中尊重劳动,在行动中感受劳动的崇高,领略劳动的伟大和美丽,并将感性情怀上升为理性认知,在成长发展中构建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
2.责任意识:以社会责任引领劳动习惯
调研结果显示,在劳动原因中,因父母要求的学生占69.3%,因老师要求的占16.4%,主动做家务的占32.5%,经常参与社区劳动实践活动的占31.1%。可见,大部分青少年将劳动当作学校、家长要求的额外任务。通用技术课程目标中的责任意识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劳动创造人的本质特征,自觉主动参加日常生活劳动,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忙做”“集体的事情抢着做”的意识。
3.创意物化:以生产实践增强劳动能力
《意见》指出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是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通用技术课程目标中的物化能力,与劳动教育的目标高度一致。物化能力是指通过特定的工艺方法,将意念或方案转化为有用物品,或改进与优化物品的能力。这一目标的完成需要学生体验各种各样的生产劳动。通用技术课程中的家政服务、服装设计、机器人研发、电子控制等活动形式,都能使学生提升物化能力,传承工匠精神。
4.问题解决:以创新创造丰富劳动智慧
“手脑并用”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通用技术课程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创新创造的平台,让体力劳动插上脑力劳动的翅膀,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科学智慧地解决问题。
三、统筹策略:依托“大过程”推动劳动教育
通用技术课程是“大过程”的学习方式,具有实践性、研究性、综合性的特点。在通用技术课程的推进中,要优化课程结构比例,统筹设计和劳动课程相关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开展劳动主题活动,通过落实完成完整的劳动任务提升劳动素养,培养卓越的劳动品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