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篇组织离不开显性与隐性衔接。汉译时,译者或多或少会受外语影响。汉译语篇组构时助词“的”不常用,超词形式用得不多,关联副词兼做句子成分,只有句间连词才是核心问题,或因语用、语义、语体、语形紧缩等而隐含,成为主要策略;或因逻辑、结构、语义、句序等显示。衔接手段的隐与显体现了翻译转化的辩证法。
关键词:汉译组构;语篇;衔接;关联词;隐显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重点项目“翻译变化机理论”(20FYYA002)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忠廉,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协作导师,专攻翻译学、汉译语言和汉外对比。
Title: On the Problem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Structural Cohesion in Chinese-Translated Texts: A Case Study on the Conjunctions
Abstract: Explicit and implicit cohes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discourse organization. When translating other languages into Chinese, the translator is more or less influenced by the foreign language. The auxiliary word “的”, as well as the super words, is seldom used in the Chinese text. The relative adverbs are often used as sentence components. Only the conjunction between sentences is the core problem. It is either implied because of the pragmatic, semantic, stylistic and form contraction, etc.; or added for the purpose of logic, structure, semantics, or sentence order, etc. The either implicit or explicit cohesive devices embody the dialectics of translation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composition of Chinese translation; discourse; cohesion; conjunctions; implicit and explicit
Author: Huang Zhonglian is professor, Ph. D. supervisor and Post-doc advisor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 China). His main interests include translation studies, study on translated Chinese language and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s. E-mail: zlhuang1604@163.com
一、前言
漢译组构的衔接问题主要体现于语篇。汉外语篇衔接手段基本相似,但存在倾向性差异,西语显性的,汉语可能隐性,抑或相反。若是逆汉语隐性特点而采用显性,可能导致汉译失范。据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 & Hasan 4),语篇常用衔接手段有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前四种属于语法手段,最后一种属于词汇手段。许家金和徐秀玲(94-102、122、150)从汉译英角度证明了衔接显化作为翻译普遍性特征。研究发现,翻译英语有多项语法和词汇衔接特征与原创英语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衔接显化的特点。其中语法衔接突出表现为多用各类连词。词汇衔接方面,以语篇中句间实词重复现象为典型特征。英语译文的语法衔接显化,大致可从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得到解释。而词汇衔接显化,可能与汉语特征以及英语译文多用高频词和泛义词有关。其实,这一特征在汉译中更为明显,因此本文以汉译语篇组构时运用关联词为例,从汉语语篇层面考察汉译语篇组构使用关联词的种种不足,汉译多用和滥用关联词现象最为突出。从汉外对比角度看,衔接手段此隐彼显或此显彼隐,应是汉译语篇组构的主要矛盾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汉外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是汉译语篇层次上最应关注的对象,也是翻译中关注不够的宏观问题。
二、汉译组构关联词隐含
英/俄语多用连接手段时,汉译多用省略;英/俄语句间或句群之间多用过渡词衔接,以求结构完整,而汉语构句多按时间或逻辑顺序排列,语序相对固定,关系明确,不多用连接词。与替代、照应、重复等其它衔接手段相比,连接是英/俄与汉语之间差别最大的一种,汉译时主要表现为是显还是隐,具体到英/俄译汉,应根据汉语特点对原文的连接手段做出适当的删减或替换。
2.1汉译短句语势逼掉连词
汉语句式简短,言简义丰。句子简短,多省略,给关联词留下的空间不大,显得灵活明快,质朴自然,读者喜闻乐见。关联词中,被句短逼掉的多半是连词,该用关联副词时则用,且上升为一种重要的关联手段。如下例的试译将原译的转折连词“但是”隐去,代之以语气轻微的转折副词“却”,嵌于句中,照样显示了复句关系。
[1]They’re always cheap—but have a flick through to make sure there are no pages missing.
原译:平装书一向都很便宜,但是购买时要一定要将书从头到尾翻一翻,看一看有无缺页。(汪福祥、伏力译)
试译:平装书一向便宜,购买时要翻一遍,看是否缺页。
2.2汉译复句紧缩隐含连词
地道的汉语用关联词,可用可不用时,多半不用,有时连词与关联副词联用,可省去连词,只用关联副词。如“要走,你就走!”(如果你要走,你就走!),括号里的译文显得拖泥带水,不简练。“要走,你就走!”是复句,倘若去掉句中逗号,就有“要走你就走!”,进一步还有“要走就走!”,就成了一种特殊句型——紧缩句。紧缩句内含三种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和转折关系,它形似单句,意为复句,紧缩掉的最明显的是连词。如:
[2]The monk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t urn away with him.
原译:和尚也许会跑掉,可是庙宇不会跟他们一起跑掉。
改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劳陇译)
[3]The camp also serves as a school for those who are learning to beg when they want to, work when they must, and pilfer when they can.
原译:对那些想要求乞,就学会求乞,必需工作时,就工作,能够偷时,就会偷的人,这个住地也是学校。(吴炜彤等译)
试译:那些人想讨就学,得干就干,能偷就偷,这地儿也是他们的学校。
前一例,改译是转折关系紧缩句,套用了汉语的谚语,字数只是原译的一半。后一例,原译“对……人”定语过长,大腹便便,三个时间从句裹在其中,尽管没有用连词,但显得构散,不如三个从句抽出来,译作三个紧缩句,使连词更无机可乘,无位可占。
2.3汉译依据语义隐含连词
外译汉是从外语译入汉语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是一动态过程,研究汉译关联词运用的规范问题,有必要着重从关联词的动态功能入手,原作经理解与思维转换之后,考察表达某一隐性逻辑关系的关联词的外化功能发挥得是否正确,选用得是否恰到好处,关联词将外语的形合因素是否转换成了意合因素,所以说,关联词的运用是衡量汉译是否合乎汉语意合特点的关键因素。
汉语不爱用关联词,尤其是连词,许多逻辑关系就隐含于两个小句的并列关系。而英语较多地运用关联词作为复句标记,有引导和制约句子理解的作用。有的关联词只起连接作用,纯属形式,如引导宾语从句的关联词that等。再如长句中的定语从句,乍看只起定语修饰语的作用,其实还包括并列、补充说明、状语关系等含义。如:
[4]They had a fine walk too, which had done his liver good.
原譯:他们也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散步,这非常有利于他的肝脏健康。(谭晓丽用例)
试译:他们也愉快地散过步,有益于他的肝脏。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形式上看不出主从关系,好像并列句,但从意义看,后一句肯定,前一句让步,英译时要加连接词while,一为英语形合的需要,二为更好地表达原文的语气:“While the road ahead is tortuous, the future is bright.”(董乐山译)若将其英译回译成汉语,若拘泥于英语的形合,可得“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将逻辑关系显化了。回头看它的汉语原文,需要隐含的道理显而易见。依靠语境,许多逻辑关系是隐含的,不需多余的关联词体现。若是用了,虚词真的成了“虚”词,不仅虚,而且赘。
原文用连接词表达某种逻辑关系,汉语可用相应的关联词显示出来,更可以不用,而通过前后小句的实义词显示这一关系。因为汉语复句的内部结构关系的基础是分句间意义的联系,大多情况下分句间使用意合法,不使用关系词语,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依据的是对别关系。看例:
[5]A little of everything and nothing at all.
原译:如果什么事情都浅尝辄止,终将一事无成。(毛荣贵用例)
试译:凡事浅尝辄止,终将一事无成。
例中and既可表示因果关系,也可表示条件关系,即使入篇理解,也可以两解,都属于广义的因果复句关系。如果不译出广义的关系范畴,把理解的灵活性交给读者不是更好?在理解空间许可的前提下显出语言的空灵性。试译依靠“凡事”与“一事”,“浅尝辄止”与“一事无成”的对应意义,即可显示条件或因果关系。整个译文形式上也是对应关系,将原文的形式美感再现出来了。
2.4汉译根据语体隐含连词
关联词是分句间结构关系的语法标志。关联词专用于语篇衔接,是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能明示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汉、英、俄书面语和口语使用关联词的频率有较大的区别,整体来看,汉语多用意合句,口语比书面语用得更充分。反过来说,关联词,尤其是连词,在口语里用得比书面语少得多,如果多用,就削弱了口语性。即便是关联词本身,其使用率也有差别,如原因、目的、条件、假设等关系口语不常用关联词,一些关联词,如“固然、因而、然而、即使”等,口语基本上不用。而英/俄口语和书面语中关联词的使用频率差别不很大。
汉译复句由小句与小句组成,小句之间的联结需要一定的关联词,关联词的多寡成了汉译语篇组构地道与否的标志。而上述汉语与各印欧语种的差距有助于译者清楚地认识到,汉译要少用或不用关联词,文学翻译比科学翻译少用,口译比笔译少用。如:
[6]Ask a friend to write down any number, multiply it by 3, add 6, divide by 3, and subtract the number first used. Then tell him the answer. It will always be 2, no matter what number he chooses to begin with.
原译:请一个朋友随手写下任何一个数字,然后进行以下运算:将这个数字乘以3,加6,再除以3,再减去原先那个数。好,你来告诉他得数。得数肯定是2,无论他写下的是什么数。(轻尘译,《儿童文学》 155)
试译:请朋友随便写一个数,乘以3,加上6,除以3,再减去这个数。告诉他得数。得数肯定是2,无论他写下的是什么数。
无论是从口语还是从书面语角度考量,本例原译都存在问题。儿童文学的语言应该是儿童的,力求简洁明了,这是对少儿语言的引导。类似原译的译文会误导少年儿童,从小就会污染他们的语言。原译用了多个虚词,表示行为连贯的副词“然后”“再”用得过多,使译文失去了口语的特点。试比较中国小学课本上相应的数学题:“一个数加上3,减去5,乘以4,除以6得16,这个数是多少?”
2.5汉译保留实词隐含虚词
汉译组构关联词的隐含受制于汉语的意合法,汉语句子的逻辑关系多呈隐性,注重意念连贯,以意役形,没有英语常用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和连接代词、连接副词。汉语的复句无论是并列、转折,还是因果关系,其逻辑关系并不因为隐去关联词而显得模糊,没有关联词,尤其是没有连词,多用实词,反而显得语气贯通,流畅自如。
留实隐虚,主要是隐连保副,指隐去连词,保留关联副词。连词是虚词,在句中不做成分,副词是实词,在句中做成分。在汉语表达中,必不可少的虚词要保留,可有可无的虚词最好不用,以减少冗余信息。据许文胜(214-224、320)的英汉比较研究,副词对语言表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使言辞更加婉转、幽默、细致和透僻,还可连贯语篇,使语义更准确和精当;其中,衔接性副词对句间逻辑关系的安排尤为重要,各种想法和观点藉以有效地组织起来,或表达条件、假设和因果,或强调、铺陈乃至转折,使得行文更具逻辑表达的流畅性。如:
[7]He not only speaks English well, but also speaks idiomatic German.
原译:他不但英语讲得漂亮,而且德语也说得挺地道。(喻云根用例)
试译:他英语讲得漂亮,德语说得也地道。
原文是基于并列的递进关系,全译出逻辑关系是“不仅A,而且B也……”。这种处理相当于将原文也进行了中介处理,将递进关系改为并列关系:He speaks English well, also speaks idiomatic German. 只保留了副词also。相应的汉译也是如此。
关联词还有助词“的话”和超词形式(如“总而言之”等)。超词形式,一般要保留;而“的话”主要用于口语,用于假定复句前小句的后面,引出下文。与“的话”相配常用“如果”“要是”“假如”等连词,这些连词能隐则隐,有时连“的话”也可省去,句子显得更简洁。如:
[8]“If everybody minded their own business,” the Duchess said in a hoarse growl, “the world would go round a great deal faster than it does.”
原译:“倘使每一个人都只管自己的事情的话,”公爵夫人以嘶哑的声音说:“这世界就会比现在转动得快多了。”(庄以淳译)
试译:“人人都各管各,”公爵夫人哑声说,“世界运转就比现在快多啦。”
本例原譯用了完整的“倘使……的话”,可以隐去连词“倘使”,保留助词“的话”;助词“的话”也可省去,说得干脆一些,见试译。世界“转动”过死,world在此不是地球,用“运转”才能与其抽象义搭配。
三、汉译组构关联词显示
汉译关联词的隐含,是外译汉时要力主的翻译策略,但并不反对关联词显示。非用不可时还得用,精简不能陋简,简得过头,物极必反。而“所谓显示,是用某种形式显示某种关系。即:两个分句之间本来隐含某种关系,人们运用表示这种关系的关系词语显示了这种关系”(邢福义 32)。汉译关联词显示比本土作品要多。
3.1汉译因逻辑而显示关联词
汉语语篇多用意合法,意义连贯不一定依赖关联词,缺乏显性的衔接手段,多采用句内与句间的直接组合,凭逻辑推理或直觉判断可知语义连贯与否。相比而言,英语语篇多用形合法,句与句有序排列,形式照应,衔接严谨,以明语义的脉络。
英语具有致使义的动词,至少是二价以上的配价动词,如cause、keep、prevent、effect、arise等,它们所构成的主谓关系常常隐含某种逻辑关系,汉译时有时可将其显现出来,有时甚至是必须显现,才能说得清,才能为译语读者所理解。比如表强调义的词有时可用关联词显现,如any所表强调义可译作“凡……都……”;又如,表示施事行为导致的后果,因果相承,汉语往往把这种因果关系处理为因果复句,才显得地道,这样原文无关联词,汉译反用了关联词,显现了原文单句所具有的逻辑关系。请看例:
[9]A major success such as the harness of thermonuclear energy produced through nuclear fusion would radically e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all branches of engineering.
原译:如果在控制热聚变产生的热核能方面产生巨大进展的话,就能根本影响工程部门的发展。(谭晓丽用例)
试译:热聚变产生的热核若能有效控制,将会对整个工程产生根本性影响。
[10]Here great disturbances at the heart of the earth caused mountains and volcanoes to rise above the water.
原译:在这里地球中心的剧烈运动引起了高山和火山升出水面。(徐素萍译)
试译:地心在此剧烈运动,(因此)山脉和火山升出水面。
前一例,major success是effect的条件或原因,译者选译显示其条件方面,用了相应的关联词“若”。后一例,用A cause B结构,这是单句形式,原译照译了结构,试译则将cause的前因后果式逻辑彰显得更为充分,更显示了论理成分。不过,“因此”二字也可省略。
3.2汉译因结构关系而显示关联词
译者若是一味得“意”忘“形”,可能是形意皆失;可以尽量采用相应的译语手段,用与原文相似的词汇衔接模式,组构意形兼备的译文。相对而言,照应、替代、省略、连接等语法衔接手段易于识别,翻译时也较易重构;而词汇衔接中相邻小句间的近程衔接易于转换,关注较多;而非相邻小句间的远程衔接,却常被忽视,影响译文内涵的准确传达。
在施秋蕾(57、77-81、95)看来,词汇衔接的主要问题有:远程重复关系的识别不敏感;对同义关系的重构较随意;对同现关系的语义解释力利用不充分;对同现关系的重构目的不明确。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译文质量,不仅语义正确性降低,而且表达准确度不足。如原语的被动结构,施事是行为的发出者,也是产生受事的原因,施事部分可译为原因小句。如:
[11]Their initial trepidation was heightened by the presence of my six foot four inch father.
原譯:他们起初的恐怖心情被我身高六英尺四英寸的父亲的出现增加了。
改译:我父亲身高六英尺四英寸,由于他的出现,他们起初的恐怖心情有增无减。(徐素萍译)
试译:他们本来就害怕,我那身高6.4英尺的父亲一出现,就更恐怖了。
由本例可知,英俄语的某些结构也包括一定的逻辑关系,其整体或部分可以单列出来,译作汉语小句,使得原语单句变成了译语复句,为显示复句的逻辑关系,有必要加关联词。比如英语分词短语置于句首有时表示原因,可转换为汉译小句,用因果关联词表示这一关系。例中名词结构the presence of my six foot four inch father实为一个小句浓缩而成,汉译时一旦还原为小句,则相伴增加关联词“一……就……”,语义上用“更”也反映了递进关系,由“害怕”升级为“恐怖”。
3.3汉译因句序改变而显示关联词
有的句序决定了关联词显示的必要性。汉语中,无论复合词、短语,还是复句,只要是偏正关系,一般要求前偏后正。随着汉语的发展,复句前正后偏式也越来越活跃,影响因素之一就是汉译及其作品。英/俄语的条件从句和让步从句既可位于主句之前,也可以位于其后。对译过来,有时也很方便,所以有学者称其为“外来结构”。赵元任认为,“除非说了一句话以后要补充一点意思,汉语的状语分句一般总是放在主句前面。现在在主句后面也可以读到预先设想好的以‘如果’‘既然’之类的连词带领的修饰句。在我听来,这种句子肯定是外来结构”(转自适达,《前正后偏复句小议》 45-46)。偏正句一般的情形是偏在前,正在后。正在前、偏在后的外来结构,偏句就带有补充说明性质,不能用意合法,得显示关联词。如:
[12]And I take heart from the fact that the enemy, which boasts that it can occupy the strategic point in a couple of hours, has not yet been able to take even the outlying regions, because of the stiff resistance that gets in the way.
原译:由于受到顽强抵抗,吹嘘能在几小时内就占领战略要地的敌人甚至还没有能占领外围地带,这一事实使我增强了信心。(张培基用例)
试译:我信心倍增,因为敌人吹嘘几小时就能占领战略要地,却受到顽抗,连外围也没得逞。
原译基本上是逆序翻译:将because of表示的原因移前,原文fact表示的内容位置不变,而句首的主句移至最后,原文的句序倒过来了。试译是顺序翻译中含有逆序,基本保持了原文的主从句序,将原文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换为汉译的前果后因式因果复句,只是将because of表示的原因从句稍作前移。这种译法能保留原文作者表述的意向性,即首先突出我的信心。
3.4连词汉译多显为关联副词
从大的方面讲,语体制约着连词的出现频率, 口语特征越典型, 语篇中连词的单位个数就越少,书面语特征越典型,连词的单位个数就越多。从两大类衔接手段比较来看,衔接手段的的隐与显直接关乎语篇翻译质量。由于连词、指示代词等显性衔接手段比较易于识别, 而复现与同现等隐性衔接手段较难识别与转换,一直是翻译难点。词汇衔接模式复现和同现,既可形成近程纽带,也可形成远程纽带,其成功识别与重构对提高英汉语篇翻译质量有重要意义,极具解释力。词汇作为衔接手段,具有双重性,既关乎表达方式,更关乎语义内容。
提起关联词,似乎只想到连词,其实关联副词占数不少。就传统而言,汉语更注重关联副词的使用,连词使用逐渐增多显然受到翻译的影响。无论口语,还是书面语,能用连词和关联副词时,以选用关联副词为宜,如“当天亮的时候,我就起床了”或可说成“天一亮(,)我就起床了”。看实例:
[13](The Chunnel rewrites geography, at least in the English psych.) The moat has been breached. Britain no longer is an island.
原译:护城河已被打开缺口,因此英国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岛国。
改译:护城河已被打开缺口,从此英国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岛国。(汪福祥、伏力译)
试译:护城河已开缺口,英国从此不再是孤岛。
原文是句群,可照译为“护城河已被打开缺口。英国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岛国”,但两句逻辑上紧密相联,前小句与后小句是因果关系,可译作因果从句,如原译。为了尽量少用连词,用时间副词“从此”代“因此”,可达此目的,见改译与试译。
原苏荣、陆建非(117-127)认为副词到连词存在一个连续统,关联副词实际是连词与副词之间的“过渡地带”,既有修饰功能,也有连接功能,比较靠近连词;在句中作状语,主要起关联作用。再看一例:
[14](Cupid aimed his arrow and struck me right in the heart.) All at once, I enjoyed going to school, if only to gaze at the lovely face in English II.
原译:突然间,我喜欢去上学了,而这一切完全是为了能够看看英语二班里的那张可爱的脸。(汪福祥、伏力译)
试译:我突然爱上学了,只为看看英语二班那张可爱的脸。
if only意为“但愿、只要、若是……就好了”等,译者没有任选其一,而是根据语境,判定前后句子具有因果或目的关系,所以译作副词“只”,以副代连,把后小句译作了目的从句。
3.5汉译因句间关系而显示关联词
汉译句间前后关系分语义与语形两种。汉语是语义型语言,更多靠词汇复现这一衔接手段组构语篇。“并不是任何两个词之间都是可以相互联系的,词汇衔接的机制归根到底是靠相关词语之间的语义关联”(王东风 170)。除此之外,汉译前后也使用成对的关联词,现代汉语复句结构中关联词确实经常省略,但一定得在语境适当且不影响语义表达的前提下才行得通。有的复句,不用关联词语,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就不明显,甚至表现不出来。为了明确复句的内在联系,可添加关联词使这一关系显豁。有时加上关联词,还能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使用语气舒缓和谐。如“她有许多独特的创造,(但)她一再把成绩归于导师”。复句很长时,添加关联词,有助于理清思路,分清层次,组织句法结构。有时,小句之间关系不太明确时,还要成对地显示关联词语。如:
[15]He built the Zulu nation. And he would have destroyed it had it not been for the courage of a minor cheiftain, Gala.
原译:他创建了祖鲁帝国。然而,如果不是一个叫作加拉的小首领勇于进谏,他可能就会毁了祖鲁国。(汪福祥、伏力译)
试译:他创建了祖鲁国,要不是小首领加拉勇于进谏,他就毁了祖鲁国。
原文为句群,句群间的关系主要靠语义,尤其是第二句的虚拟语气本身就含有假设因素,倒装句也具有这一因素,不显示,意义就不明显。第二句的后小句与前小句形成了条件关系,这一逻辑涵义也可借连词“要不是”表现出来。至于关联词,前小句是必用必显,后小句的“就”是可用可显,也可用“将”替代。
某些复句关系的关联词可成对使用,也可单词使用,如表转折关系的“虽然……但是……”等;而有的则必须成对使用,如表选择关系的“不是……而是……”等,翻译时有时必须对成译出。类似的有表并列关系的“一边……,一边……”式、“不是……,就是……”式、“要么……,要么……”式、“一……,就……”式等;表转折关系的“不但不……,反而……”式等;有因果关系的“越……,越……”式等。看例:
[16]Either he did not speak distinctly or I did not hear well.
原译:不是他没有讲清楚,就是我没听明白。
试译:不是他没讲清,就是我没听懂。
[17]The stronger the motivation, the more quickly a person will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原译:一个人的要求越强烈,对外语的学习越快。(赵嚚译)
试译:欲望越强,外语学习就越快。
前一例使用了成对的关联词“不是……,就是……”,表示选择关系,强调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所以必用关联词。后一例,前一句本为省略句,前后小句分别用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级形成句间关系,正与汉语“越……,越……”因果关系相应,又暗含条件关系;而a person用泛指,可译作汉语泛指人称句,结合二者,试译才会更地道。
四、结论
汉译语篇组构的衔接可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种。显性衔接体现于语篇表层结构,隐性衔接借助于语境和语用知识的推导完成。隐性衔接是语篇衔接有效的表现方式,掌握好,能更加有效地把握原语的语篇理解和译语的表达,尤其是外译汉。外译汉的主要执事者应是中国人,汉语本来应该是译者最强势的语言,双语接触时,译者自然或不自然地受到外语的影响,久而久之,会对汉语的各类关联词之运用规范形成一些冲击。四类关联手段在规范过程中并非平分秋色,具有口语色彩的助词“的话”并不总是出现,超词形式数量不多,也不常用,关联副词做句子成分的特殊作用决定了它多半是不可或缺的,最后留待考察的常常是句間连词了。关联词因语用、语义、语体、语形紧缩等而隐含,这是汉译语篇组构的主要策略。与其相反,有时也因逻辑揭示、结构抽象或浓缩、句间关系不明、句序调整等而需添加关联词,或成对出现。关联词的增减辩证地反映了汉译语篇组构衔接手段的隐显问题。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Halliday, M. A. K. and R.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6.
适达:前正后偏复句小议。《逻辑与语言学习》4(1994):45-46。
[Shi, Da. “Brief comment on Complex Sentence in the Head-Modifier Sequence.” Logic and Language Learning 4 (1994): 45-46.]
施秋蕾:詞汇衔接的重构与英汉语篇翻译质量——以小说Atonement的翻译为例。《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2014):57、77-81、95。
[Shi, Qiulei. “Reconstruction of Lexical Cohesion and Quality of English-Chinese Text Translatio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Aton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1 (2014): 57, 77-81, 95.]
王东风:《连贯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Wang, Dongfeng. Coherenc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9.]
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Xing, Fuyi. A Study of Chinese Complex Sentence.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1.]
许家金、徐秀玲:基于可比语料库的翻译英语衔接显化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6(2016):94-102、122、150。
[Xu, Jiajin and Xu Xiuling. “A Comparable Corpus Based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ohesive Explicitation of Translational English.”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6 (2016): 94-102, 122, 150.]
许文胜:基于语料库的英汉文学作品衔接性副词对比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2015):214-224、320。
[Xu, Wensheng. “A Corpus-based Contrastive Study of Linking Adverbial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iteray Work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 (2015): 214-224, 320.]
原苏荣、陆建非:汉英副词性关联词语篇章衔接功能比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2011):117-127。
[Yuan, Surong and Lu Jianfei. “A Contrastive Study of Discourse Cohesive Function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dverbial Conjunctions.”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 (2011): 117-127.]
责任编辑:胡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