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形态批判方法及其当代启示

2021-02-26 01:53王雪琪
西部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启示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被誉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在该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实践批判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对以德意志为代表的一般意识形态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他们从现实的人这一前提出发,揭示意识形态的本质,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为人的自由和解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研究《形态》中的批判方法给当代的启示,就是运用实践批判方法指导意识形态实践、运用阶级分析法巩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批判当代各种社会思潮,从而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活力,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批判方法;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1-0038-04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作为西方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在当时的德国是占统治地位的。由于其哲学体系自身的保守性,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政治的四分五裂,人们寻求自由和解放的呼声便愈加强烈。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的社会现实以及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撰写了《神圣家族》等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的直接原因是对《维干德季刊》第三卷所刊登的鲍威尔等人论文的批判,目的是为了阐明自己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家们的区别,同时与自身之前的哲学信仰进行彻底的清算。《形态》一书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体系做了科学的、辩证的批判。在建党一百周年到来之际,为了巩固党的领导,也为深化我国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工作,深入研究其中的批判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形态》中意识形态批判的逻辑

以往的哲学家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始终在黑格尔唯心主义这个框架内,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批判,而马克思、恩格斯以费尔巴哈的“人本论”为突破口,把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从天国降到人间”。但与费尔巴哈不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把批判的重点从思维转向了“現实的人”,继而将人的物质实践作为批判的逻辑出发点,阐述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最终直指整个市民社会。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揭示了其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对意识形态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建构了历史唯物主义。

(一)一般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的开篇就阐述了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并把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一般意识形态,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他们对整个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正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的:“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1]1只有彻底地对宗教进行批判才能使“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1]2。在《形态》的第一部分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从施特劳斯到施蒂纳的整个德国哲学批判都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1]144马克思、恩格斯将这些人的批判的局限归结为他们只不过是用“词句来反对这些词句”,而词句的反对并不能代表这些词句就是对现存的现实世界的反对。他们没有解释也无法解释宗教神学和德国具体现实之间的关系,只能将其归结为“僵死的事实”,即“想象的主体想象的活动”[1]153。因此,“青年黑格尔派同意老年黑格尔派的这样一个信念,即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世界。”[1]144-145也正是由于这些德意志的意识形态家们都屈从于他们自身所创造出来的虚假的观念世界,无法对现实世界进行进一步的解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成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1]152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打破了以往将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理解为观念的历史,揭露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颠倒性,并将出发点再次回归到社会现实。

(二)社会基本矛盾

在解释清楚了颠倒的意识形态后,马克思、恩格斯将落脚点转变为人的物质实践活动,并围绕这个基本问题展开,进一步延伸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

首先,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的物质活动,与人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1]151思想、观念、意识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是伴随着人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而产生的。这里的“人”指的是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社会的人,而不是从前观念上的“人”。以现实中创造历史的人为前提来进一步解释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只有将意识形态批判的落脚点转变为人的生产和实践,才能实现真正的实证之路。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说:“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1]153其次,从社会基本矛盾来看,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物质生产和交往中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由于人的生产方式的变化,人们的生产力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人们结成一定的自然和社会关系,人们生产的工具与方式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生产关系就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化表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最后,生产力的发展也决定着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指的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反映着意识形态运动的规律。

(三)市民社会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将市民社会定义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1]151,“受到迄今为止一切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1]167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市民社会的概念时指出市民社会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市民社会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基础之上的,而与市民社会相对立的是国家政治,生产力决定着市民社会、决定着国家政治的发展。

对于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活动的三个方面来解读。一方面,人最基本的活动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人还要生产满足自身需要后产生的新需要;在这两个条件外,还有一方面是人们还需进行的是人自身的生产,也就是肉体的繁衍,肉体的繁衍又使人们结成了家庭。这三者是同时存在的,并且同时表现为双重关系,即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人们总处于一定的社会阶段中,由于工业发展的不同,生产方式也不同,因而马克思、恩格斯将“这几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称为生产力,而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1]160,也就是说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社会的状况。在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之后,马克思、恩格斯继续指出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分工也发展起来,由最初的自然的分工转变为“真正的分工”也就是社会分工。与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不平等的分配,由于每个阶段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不同,從而使人们的劳动在数量和质量上不同,进而导致分配的不平等。分配的不平等又促进了所有制的形成,最终由于个人或公共的利益冲突使得国家以虚幻的共同体姿态出现来对其进行约束。因此,可以理解为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二、《形态》中意识形态批判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时也运用了许多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实践批判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

(一)实践批判方法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存的世界,而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与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1]144-145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并不是存在于天国的,对意识形态的分析必须要落到现实中去,落到现实的人这个起点上。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生活的本质。所谓合理的批判则是建立在德意志等唯心主义者们原有的理论基础上且经过实践检验的批判。实践批判方法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合理的批判,其最终目的和人的实践活动一样是为了改造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所做的批判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批判,也就是说根本方法是实践的批判方法。用实践的批判方法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分析,把意识形态放在人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去考察,指出德意志等一般意识形态是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观点,从而提出科学的、唯物的意识形态的观点。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个前提出发,分析了意识形态产生于物质生产的实践,阐述了意识形态是在人的物质实践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产生的,以及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真正地认识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本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1]9。理论的批判并不能代替实践的批判,离开实践的批判是不彻底的批判。如果像德意志的意识形态家们一样,用词句反对词句,就会陷入经验主义和形而上学,使意识形态具有思辨性和虚假性,从而无法认识到意识形态真正的本质。正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论述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40所以,只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批判才是彻底的批判,才能对社会的发展起指导作用。

(二)阶级分析方法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400,阶级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是生产力、生产方式变革的产物。社会历史反映着社会物质条件的变化,也就是社会存在的客观性,而随着社会物质条件变化产生的就是一个个对立的阶级。每个社会发展阶段都存在着对立的阶级,每一个阶级都包含着自身在政治方面的发展,这从侧面说明了社会意识也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所以,对社会意识进行分析的同时就必须对阶级进行分析。

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与社会的科学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对意识形态问题的分析就运用了阶级分析方法。把意识形态与社会历史的发展相联系,将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所代表的阶级意志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层面进行剖析,从而把握这个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与特征。通过对阶级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所代表的阶级的局限性是导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假性的本源,从而对意识形态提出了科学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阶级的存在不过是对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同,也就是伴随着由分工、分配导致的不平等这个根源问题而产生的。其中,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均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便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也表现为在一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也就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此,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最根本的认识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认清德意志意识形态所代表的阶级以及这个阶级所代表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者们不过是把“统治阶级的思想与统治阶级本身分割开来,使这些思想独立化”[1]179-180。他们把思想作为统治一切的力量,为了实现其自身的目的不得不把自身的利益(特殊利益)描述成合理的、普遍的共同利益(普遍利益)。因此,德意志等一般意识形态就具有了虚假性特征。另一方面,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决定着经济基础又决定着上层建筑。一个阶级的意识形态说到底还是由实践决定的,而一个阶级的意识形态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因此这个阶级的所有生产实践等各种活动都是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在这个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又提出了革命阶级的意识形态。一个阶级如果想要夺取政权,推翻原有的旧社会的一切统治,最初都要将“自己”的利益转化成普遍的利益(虚幻的共同体)。但是受到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还没有认识到这种“特殊的普遍利益”,但他们自身的利益始终在与国家(虚幻的共同体)作斗争。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了对意识形态的建设是有必要的,同时也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的主张。

(三)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这一思维方法是通过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最终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分析也运用了辩证思维方法。通过对两种不同的具体(感性、思维具体)的认识得出在其本质上的认识,从而指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幻。从抽象到具体的这个过程就反映了对象的历史发展的再现过程。在辩证思维方法中,历史与逻辑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就从哪里开始。而通过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分析,使他们更加深入地阐释了对意识形态本质的科学认识。

从抽象与具体的统一这一角度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不过是把思维从历史过程中抽象地孤立出来使其成为一般的、永恒的、绝对的观念。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是不能得出对意识形态的正确认识的,单方面强调抽象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之一。抽象和具体是辩证统一的。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最先认识到的是具体的事物,有了具体的事物之后才有思维的抽象,因此,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应该是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循环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建立在对客观事物分析和认识的基础上,在对意识形态进行抽象与本质的认识后,得出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从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这一角度分析,意识形态不是脱离历史的、绝对的观念。它是随着历史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思辨不是终止于观念,而是终止于现实。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表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1]153只有如此,对于意识的空洞的认识才能被真正的、科学的知识所替代,才能使德意志意识形态显露出其迷惑虚幻的一面。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论述道“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1]31。综上所述,对事物要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不能夸大任何一方面,也不可直观地去定义。

三、《形态》中意识形态批判方法的当代启示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2]“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3]新时代我国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敌对势力将意识形态斗争的矛头指向中国,各种社会思潮分流涌进,其中“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以及“普世价值观”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严重的冲击。面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多变的新态势和新特点,党和国家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话语权,用科学的方法批判当前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活力,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

(一)运用实践批判方法指导意识形态实践

实践是理论之源,新时代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运用实践批判方法分析和解决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巩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历史和人民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上层建筑建设的根本依据。另一方面,运用实践批判方法应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从根本上对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和把握,从而维护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时代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呈现出了新特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愈发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各种传媒工具制造舆论,冲击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妄图否定社会主义道路以及革命、建设的历史规律,从观念上瓦解人民对国家和社会主义的信仰。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批判方法强调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立足现实,不能将意识形态与历史实际脱离。总而言之,新时代我国在回应种种质疑和问题时,必须坚持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我国的意识形态实践,打好意识形态领域的战役。

(二)运用阶级分析法巩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就在于其意识形态的非人民性,这就要求新时代我党在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同时必须保障人民的主体性,从而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生产资料由劳动者共同占有,所有劳动者享有平等的权利,这就决定了我国的上层建筑建设也要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其次,我国的上层建筑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我国上层建筑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当前,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向我国施压,其中“新自由主义”延续“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企图从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两个方面摧毁我国的物质根基和人民的信仰,对我国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必须坚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最后,我党内部也存在着贪污腐败等风险,必须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各种内外部的风险都要求必须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加强党的自我建设特别是思想理论建设,守好思想防线。

(三)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批判当代各种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与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同一定条件下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对于社会思潮的认识和判断要坚持用辩证思维方法对其进行剖析和批判,从而促进我国上层建筑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要运用抽象与具体的方法揭露社会思潮错误的本质。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思潮,对它的分析首先要从思維和存在这个基本问题出发。单纯的用一个理论或者说是词句去批判另一种理论(词句),毫无疑问是错误的。意识形态或者说社会思潮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对社会意识的认识应当建立在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上,离开这个前提,所有的理论都是空谈。如“普世价值”就是将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鼓吹成全人类的共同价值,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决定关系,没有回归现实。另一方面,对意识形态的认识应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新时代要运用历史与逻辑的方法维护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与时俱进的。近年来,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丝毫不提历史和现实的作用,妄图用“谎言”代替“真理”。因此,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去揭露和批判错误的社会思潮,坚持在批判中建构科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13.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40.

作者简介:王雪琪(1995—),女,汉族,新疆北屯人,单位为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马双)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