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峰,徐 明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我国教育信息化已从过去的1.0时代全面升级为2.0时代。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到2022年要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三变、三新”的战略目标,意味着智能教育时代已经来临。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之一”[1]。高校体育教学作为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高校体育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应主动迎合信息化教学,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科学技术,加强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能力,采用交互式、混合式的信息化课堂组织形式,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体育课堂教学方式,以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实现上述目标的过程中,首先体育教师自身要教育理念先行,转变教学角色,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实施在后,以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
《计划》提出,在今后的五年发展中,教育信息化2.0主要进行三大任务建设,一是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实现三个方面普及应用;二是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三是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 +教育”大平台[2]。在此背景下,将会引发高校体育教学过程要素的整体性变革,主要表现出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化、体育教学对象的个性化及体育教学媒介的智能化等特征(见图1)。
信息技术促使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发展。首先,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在过去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依靠体育教材,具有相当的权威性,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材内容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与衡量标准,而是在海量的体育数字资源库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渠道明显增多。除了主要的参考书外,还可增加多种体育电子书目,同时吸纳国内外体育学术会议、研讨会、期刊论文等最新成果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拓展单元,能增强教学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前沿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视野。其次,教学内容以多种呈现方式出现。如在公共体育教学上,除了讲解、分组练习的方式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阅读电子教案、CIA课件、flash动画、微视频了解教学知识点,课中结合教师的挂图(如足球技战术的拆解)、运动轨迹虚拟模型、亲身示范给学生建立直观的动作概念与形象,如室内运用3D高尔夫模拟器进行体验式教学。
图1 教育信息化2.0对高校体育教学过程要素的变革
信息技术促使体育教学环境变得更加开放。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席卷我国,使得MOOC、SPOC、云课堂等新型在线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即在虚拟网络的环境下与学生进行非面对面的远程授课。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将会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体育专业理论课程采用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前,教师通过整合体育素材,设计线上微视频、线上自练及自测等达到提前预习的目的;在课堂中,不再按照传统的讲授方式讲解全部内容,而是将知识点进行分解、设置问题,以分组讨论、成果展示、教师点评总结的方式展开教学;在课后,为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可设置课后习题、答疑、讨论等模块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教学平台实现了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量化管理,学生成绩的评定更加科学合理。
信息技术促使体育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处于该阶段的学生尽管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接近成人水平,但因体育运动经历、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大学生在体育信息化学习过程中的体育认知能力、运动能力、空间感觉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施加个性化教育;另一方面,电子信息产品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操作较为熟练。他们进入自我管理的大学阶段,普遍存在着对体育信息化教学的“高接受度”与体育信息化教学工作的“低推进度”的矛盾。
信息技术促使体育教学媒介智能化。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推动课堂教学革命”,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相比,线上线下混合式体育教学媒介呈现智能化特征:(1)教学组织形式混合化。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体育数字化资源,制作线上课程(例如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中说课和模拟教学知识点可制作说课、学生模拟教学视频、网球普修教学中制作慢动作回放与错误动作解析等),线下采用讲授、实物模型演示、分组练习等教学方法,形成线上线下相统一的混合教学模式;(2)教学场景模块化。线上PC或手机端的教学管理平台设置签到考勤区、视频观看区、习题区、讨论区、作业区等不同功能的教学模块供学生学习;(3)课程监控的可视化。通过教学平台的后台管理,对全班学生每一个学习模块进行智能化监控,合理设置线上线下教学内容成绩比例,系统自动生成学情分析与成绩汇总。
《计划》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其中,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是实施的重点内容之一,着力点是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展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目标。围绕高校体育教学构成要素,如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媒介等,基于教育信息化2.0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变革,体育教师要以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教学原理,重塑自我角色,提升体育信息化教学能力。
从体育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任务需要来看,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知识体系的建构者。首先,在教师侧,跨越信息化教学的技术门槛的前提下,面对开放、庞大的体育信息资源库[3],体育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框架结构进行单元解构,并在单元教学的基础上细分各个内容知识点,然后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图片、视频、文字表述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串接起来,建立课堂教学、模块教学的思维导图,突出知识点的内在逻辑性与层次性,将教学内容以直观、简便、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其次,在学生侧,通过了解学习平台和学习工具,熟悉在线学习的方式方法,初步养成在线学习的习惯,提升大学生体育信息化素养。
从《计划》实施目标任务来看,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因此,高校体育教师提升信息化素养要求精准定位自身的角色,即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者,如建立在线精品共享课程。在准备阶段,体育课程教学要素(课程标准、教学日历、电子教案等)的上传行为,就是一个搭建信息化环境的表现;在线上教学阶段,内容知识点的背景切入、教学情境的创设与信息化教具的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如教授游泳蛙泳的动作要领,可制作动态性的图解教程步骤,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显示动作姿势,而对于一些体育抽象概念的讲授,也可借助接近生活的事物进行类比解构;而在线下的课堂教学阶段,通过线上的自主学习,结合线下教师的进一步深入解析和课后作业习题强化,知识点便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此外,体育教师还要参与学校体育信息化教学平台设计,并在体育教学、体育竞赛、运动会、阳光体育活动以及体质健康测试的智能化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4]。
从体育信息化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来看,体育教师是信息化资源的整合者。在当前高校体育教学领域,体育教师主要承担公共体育和体育专业课程两大模块的教学任务。其中,体育专业课程教学又分为体育术科教学和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在《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需要整合各种各样的数字化资源,并及时更新最新国内外研究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拓宽学生视野。同时,通过学校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各类精品共享课程可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与训练”的矛盾,甚至部分学生因较长时间参加竞赛而落下的课程内容也能及时补回。体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素材类型多媒体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特征[5],因此,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体育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外,还需具备相应的开发能力。
从体育信息化教学效果的达成需要来看,体育教师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引导者。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体育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课程的执行者,而是更多地扮演专业知识学习的引导者、运动技能学习的引领者。具体表现为教师在体育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以自身信息化素养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反馈、非线性学习能力,强调开放、合作、共享性学习。在运动技能教学中,以自己高超的运动技能水平激发学生潜在能力,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发展,做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陪伴者[6]。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需要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教师个人层面的自我主动建构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师角色的主要路径,是决定转换是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也需要学校的职业驱动、教育主管部门的职业导向和政府的职业引领等外部环境的支撑。
首先,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学为中心”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体育课堂教学变革的本质要求[7],体育教学应从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向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体育核心素养转变;其次,在教学观念的驱动下,教师有目的、针对性的在各类教育平台(如MOCC、SPOC、爱课程、智慧树等)提升体育信息化素养,激发创客思维;再次,实施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在学校教育平台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精品课程的实施路径;最后,通过教学反馈和教师反思,更新并完善信息化教学内容。
(1)面向全体教师,设立专项信息化教学培训经费,根据不同学科教师现有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合理制定差异化培训课程,促使所有教师的信息水平都能循序渐进地提高;(2)以具有体育理论背景的体育教师为班底,遴选专项较强的术科教师,配置计算机学科教师,组建体育专业和公共体育信息化教学课程群;(3)注重学生体育信息化学习能力的评价。体育信息化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双边互动的教育过程。教师的信息化“教”与学生的信息化“学”是一个统一体,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强调个性发展评价,通过智能化动态实时监控线上线下学习情况,倒逼学生的信息化学习习惯的培养;(4)增列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和成果作为优化职称晋升和考核方式的参考依据。
图2 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角色实现路径
高校的教育主管部门需做好顶层宏观设计。针对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加强工作指导,制定标准规范。根据教育部推荐的各种在线网络教学平台,集中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体育学科专家教学团队资源建设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如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合优课联盟,与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超星学银在线、优课在线、学堂在线、智慧树等合作平台制作各类体育在线精品课程,以最好最优质的教学质量免费共享给广大师生。同时,教育部、省教育厅和高校内部定期举办体育信息化教学技能比武,为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提供展示平台,让专注于体育教学的教师能有出彩的机会。通过组织召开体育信息化教学现场观摩会,出版优秀经典体育信息化教学案例,广泛宣传推广试点,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8]。
政府要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各地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财政教育经费可用于购买信息化资源和服务的政策。以教师职业引领为理念,政策为引导,技术为支撑,经费为保障来改善体育信息化基础环境。第一,升级体育信息化教学环境,如体育信息化教学管理、体育数字化教育资源管理、大学生阳光体育训练与竞赛智能化管理以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信息化管理等;第二,塑造体育信息化人文环境,尊重体育教师的教育地位与劳动成果,提倡体育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方法,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与思维;第三,打造体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环境,各高校之间加强体育信息化交流与合作,通过体育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共建达到共享的目的[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