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联合rt-PA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2021-02-24 07:33刘娜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24期
关键词:罗非班溶栓神经功能

刘娜

(河南省西峡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西峡 474550)

急性脑梗死是因脑部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患者以言语智力障碍、猝然昏倒、半身不遂等为主要症状表现,若治疗不及时易引发偏瘫、脑疝、昏迷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治疗脑梗死主要包括溶栓、抗凝、保护脑组织等,循证医学证明,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2]。但临床应用发现,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仅为46%,甚至再通血管仍会发生再闭塞,患者预后并不理想。溶栓后再闭塞可能与溶栓后各因素导致的血小板二次活化有关,因此静脉溶栓时加用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提升治疗效果,预防血管再次闭塞[3]。本研究分析替罗非班联合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6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 例。对照组男33 例,女15 例;发病至入院时间2~5 h,平均发病时间(3.41±0.73)h;年龄 48~80 岁,平均年龄(61.96±6.84)岁;患病部位:脑叶 23 例,脑干 6 例,基底节区14 例,小脑5 例;基础疾病:高血压29 例,高脂血症15 例,糖尿病 19 例。观察组男 35 例,女 13 例;发病至入院时间 2~5 h,平均发病时间(3.35±0.77)h;年龄 47~82 岁,平均年龄(60.34±6.53)岁;患病部位:脑叶 24 例,基底节区 15 例,小脑 5 例,脑干 4 例;基础疾病:高血压30 例,高脂血症14 例,糖尿病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诊断标准;患者为首次发病,经脑部影像检查确诊;依从性较好;患者及其家属知情本研究。排除标准:近1 个月手术史、严重出血史者;大面积脑梗死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凝血功能障碍者;有进展性或致死性疾病者;认知功能障碍,伴精神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注射用阿替普酶(注册证号S20160054)静脉溶栓治疗,0.9 mg/kg,加入0.9%生理盐水100 ml,1 min 内先静脉推注10%,剩余剂量于60 min 内完成滴注。观察组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注册证号H20150589)治疗,首次给药以静脉推注的方式,5 mg 溶于0.9%生理盐水100 ml,3 min 推注 5 μg/kg,之后持续泵注 24 h,速度0.075 μg/kg。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变化,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予以脑保护、营养神经等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显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降低90%以上,无残疾,临床症状基本消退;有效:NIHSS 评分降低45%以上,轻微残疾;无效:神经功能评分下降不足45%,重度残疾。(2)比较两组溶栓前、溶栓后7 d 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采用NIHSS 量表评估神经功能,包括语言、上下肢肌力等,总分42 分,分值与神经功能损害呈正比;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表(ADL)评估日常生活能力,从洗澡、进食、行走、上下楼梯等方面评估,总分100 分,患者独立生活能力与ADL 分值呈正相关。(3)不良反应:穿刺部位血肿、梗死灶出血、皮肤黏膜出血。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观察组溶栓后7 d 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分,)

ADL溶栓前 溶栓后7 d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NIHSS溶栓前 溶栓后7 d 48 48 tP 16.45±4.24 16.31±4.76 0.152 0.879 9.07±3.85 6.79±3.01 3.232 0.002 47.31±5.85 46.97±5.76 0.287 0.775 60.34±7.52 70.38±9.15 5.873 0.000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穿刺部位血肿1 例,皮肤黏膜出血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7%(2/48);对照组出现穿刺部位血肿4 例,梗死灶出血2 例,皮肤黏膜出血3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75%(9/48)。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1,P=0.02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发病机制较复杂,与血管、血液、血流动力学的异常造成脑动脉的狭窄与阻塞有关。早期治疗多采用静脉溶栓,效果突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残疾率与病死率,远期效果较佳。但部分脑梗死患者即使溶栓成功后仍会出现再闭塞情况,导致预后不良,因此临床还应重点研究溶栓后再闭塞的抗凝治疗方案[5~6]。

rt-PA 静脉溶栓能够让阻塞的血管再通,恢复脑部动脉血供,减轻脑组织损伤。但已有研究证实,rt-PA 会激活促凝血反应,凝血级联激活会形成凝血酶,而凝血酶会激活血小板,促进血小板聚集,rt-PA治疗不仅导致纤维蛋白沉积,还会引发血栓[7~8]。此外,脑梗死患者血栓溶解后将造成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受损的创面会引发血小板大量聚集,以上诸多因素均会导致rt-PA 静脉溶栓后再闭塞。因此在rt-PA 静脉溶栓期间加用高选择性糖蛋白Ⅱb/Ⅲa 受体拮抗剂有利于促进血管再通。本研究结果显示,较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高,神经功能评分较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高。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替罗非班联合rt-PA 静脉溶栓治疗能够促进血管再通,增加缺血脑组织的灌注,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不良反应较少。替罗非班是一种可逆性非肽类血小板表面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能对rt-PA 静脉溶栓激活促凝血反应中糖蛋白Ⅱb/Ⅲa 受体发挥阻断作用,避免血小板发生关联,阻止血小板聚集,且效果较为突出[9~10]。替罗非班输注5 min 即会发挥作用,起效较为迅速,对血小板聚集最后通路进行阻断,从而产生针对性的抗凝作用,恢复脑部组织正常血供,避免神经功能进一步受损,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表明替罗非班联合rt-PA静脉溶栓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一种高效且安全的用药方案。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替罗非班联合rt-PA 静脉溶栓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转归,且不良反应较少,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罗非班溶栓神经功能
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HPLC法测定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中光学异构体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