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力
摘要阐述了初中生物学科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策略,通过生物学科教学渗透劳动精神和劳动观念,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形成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进一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初中生物 劳动价值观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2021年3月,江苏省委办公厅解读了《中共江蘇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把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学生评优评先、毕业升学的重要参考或依据。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学生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1深入挖掘初中生物学科蕴含的劳动价值观
教学前,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初中生物课标、生物教材、社会素材当中蕴含的劳动价值观。只有找到初中生物学科劳动育人的切入点,教师才可以有的放矢地渗透劳动价值观的培养,真正发挥生物课程的劳育功能。
1.1挖掘课标中的劳动价值观
初中生物教师教学遵循的依据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其中的课程目标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教师依据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课堂的实施与评价也是围绕目标展开的。2020年7月9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中清晰地阐明了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教师可以将其中的劳动教育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目标进行比较、整合、挖掘、构建,通过对课标的深入挖掘,构建初中生物学科劳动价值观目标体系。表1是梳理后构建的初中生物培养劳动价值观的主要目标。
1.2挖掘教材中的劳动价值观
初中生物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工具。教材中一些生物知识也渗透着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价值观可能需要多个知识点全方位的学习与理解才能够完成。因此,教师需要对教材全面分析与整合,提炼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劳动价值观,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劳动价值观进行有机融合。下面,以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为例,以细目表的形式呈现本节的劳动价值观(表2)。
可见,教师需要细化教材中蕴含的劳动观念,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劳育目标,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1.3挖掘社会素材中的劳动价值观
社会、科学、技术是紧密相连的,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和生活密不可分。社会素材中蕴藏着许多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劳育点,教师要深入挖掘社会素材中的劳动价值观,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的同时,也将课内育人小格局延伸到社会育人大格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学习“生态农业”相关内容时,教师播放介绍关于农村生态农业最新的建设情况新闻快讯,通过对社会素材的挖掘,让学生了解到:生态农业是一种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的高效农业的新模式,是一种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较高经济收益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学习,学生对现代农村生产建设有新的认识,认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的重要性,感受劳动改变生产、劳动创造价值,进一步热爱劳动,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2生物学科培养劳动价值观的多种途径
2.1模拟实践,在动手体验中培养劳动价值观
劳动离不开生产实践,生物学科中有许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知识,城市学校的学生很少接触到真实的农业生产场景,对生物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缺乏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模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的体验中感受生物学知识在生产劳动中的重要性,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例如,在学习“生物的无性生殖”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珊瑚树的一些芽和枝条,将枝条切出“T”字形的切口。在学习“嫁接”的时候,将枝条、芽、棉线和胶带等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模拟嫁接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嫁接的原理、结果。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价值,懂得将科学知识应用生产实践,从而认识劳动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2.2开发课程,在校本学习中培养劳动价值观
校本课程是各学校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学校的校情,结合学校的特色自主开发的课程模式。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补充。生物学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学习和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例如,学校可以开设“多肉植物养护”“观花”“植物栽培”等丰富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学习植物栽培的过程,认识化肥的成分和作用,了解松土和施肥的方法,经历植物生长的过程。这样的校本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劳动中收获知识,又将知识运用到劳动之中,让学生理解“劳动需要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知识可以促进劳动”。学生在体验植物的栽培和养护中,不仅收获了劳动的成果,也感受了植物生命的历程。另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一步热爱自然,树立保护绿色植物的意识。
2.3开展实验,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劳动价值观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知识也是来自科学实验的结果。科学探究本身也是一种劳动。教师要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从而让学生树立诚实的劳动态度,掌握正确的劳动技术。
例如,在开展“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经过讨论,学生会提出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可能有水、空气、温度、光、土壤等。很多教师在开展这个实验时候直接就按照教材的知识点限定学生只探究水、空气和温度这三个条件,而究竟是否需要光和土壤一直是学生非常疑惑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大胆探究,分组合作,引导不同的小组选择不同的条件去探究。这样不仅扩展了实验探究的范围,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劳动精神,让学生更加尊重劳动的过程。
2.4家校共生,在家庭活动中培养劳动价值观
一些生物学知识学完之后,学生需要通过课后延伸进一步培养劳动价值观。通过课后延伸,学生将校内所学的知识带回家庭,与家庭成员共同开展劳动;通过家庭活动,学生将生物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去,从而感受劳动为生活带来的乐趣,感受劳动之美。
例如,在学完“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后,教师引导学生为家人制作酒酿。通过动手劳动,学生不仅巩固了发酵的相关知识,回顾了酒酿的制作过程和关键步骤,还亲手为家人制作了美食,为家庭带来了幸福感。再如,在学完“膳食指南和食品安全”后,学生回家为家人制定健康合理的一日食谱,并和家人一起去菜场购买食物材料,一起动手制作菜肴。通过这样的家庭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更能和家人一起分享劳动的果实,懂得用劳动创造生活。
2.5组织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劳动价值观
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节日,开展与生物学相关的主题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教师可以在爱鸟周期间开展系列爱鸟周主题活动。例如,学生利用环保的材料如枯枝落叶、旧木头、废纸箱等,制作人工鸟巢,给鸟儿建造一个温暖的家。在动手制作鸟巢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鸟巢适合什么种类的鸟类,需要查找鸟巢相关的资料,需要考虑鸟巢的美观。学生在劳动中不仅发展了科学思维,也提高了创造力和想象力,更能体会大自然生命的可贵,进一步体现了劳动育人的价值。
3生物学科培养劳动价值观的多元评价
评价对生物学科培养劳动价值观的实践具有导向作用,能够使教师更加有的放矢进行育人,评价结果可以帮助教师调整教学,完善劳动价值观的渗透效果。教师需要构建多元的生物学科培养劳动价值观的评价体系,从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等多个方面全方位评价,将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注重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双重评价。评价内容應详细、具体、可量化。下面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五章第一节“传染病”为例,梳理相应的劳动价值观评价表(表3)。
4结论
初中生物学科培养劳动价值观需要教师课前深度挖掘生物课程蕴含的劳动价值观、课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价值观培养途径、课后进行多元化的劳动价值观评价。教师只有抓住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关键节点,就可以使初中生物学科发挥更高的育人功效。总之,教师在今后的生物学科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以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为培养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