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伟伟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强调学生个体的“经历、体验、迁移、探索”为主体的体验学习被大家广为关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不可由教师传授,也不能被移植,只能由学生亲自去经历。
关键词:体验学习;激发兴趣;活跃思维;自主建构
一、体验学习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小学生天生好动、爱玩,教师利用这种心理,适当安排动手尝试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教师让学生看一看3根小棒围成的三角形有几个角,指一指角藏在哪。学生跃跃欲试,都想抢着指。学生指一指后,结合多媒体演示,学生感悟到角不能只指顶点,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借助欣赏钟表的时针和分针转动、剪刀打开与合拢的视频,学生感受到角是可以变化的;在创造角的过程中,体验到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折一折”“比一比”层层递进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对数学上的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且在创造角的过程中还自主发现了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二、体验学习是活跃思维的保鲜剂
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节点。特别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塑造和形成,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体验学习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其重要性优于其他任何学习模式。如果教师能为学生创设一个体验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多动手体验,自然有助于探索新知,活跃思维。
例如,在教学教材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这节课时,为了深化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教师先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几分之一”,再引导他们把作品分类,深入探究每一类,说说自己有哪些发现。经讨论后形成以下共识:(1)分数和平均分的份数有关,平均分成几份,其中一份就表示几分之一;(2)分数是有大小的;(3)同一张纸,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少),每一份表示的分数越小(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在体验活动中进行的,与自身的体验操作有直接联系。思维与动作紧密相连,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多组织学生“以身体之”,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体验学习是自主建构的润滑剂
正如数学家和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能主动探索自主建构的方法,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以“再创造”方式的学习,让学生感悟数学规律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亲身体验“人类思维发展中的那些关键性步子”,体会自然形成的数学规律,以便于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规律在数学内部的存在与发展中的作用,对规律形成更清晰的表象。
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周期”这节课时,教师提问:如果把盆花继续排下去,第25盆花是什么颜色?学生主动地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例题,进而或抽象、或符号化、或模型化,最终得出以下解决方案:(1)画一画,把3种颜色的盆花用3种不同的颜色,或形状,或符号来表示,直到画出第25盆为止;(2)一一列举,把3种颜色的盆花按照蓝、黄、红的顺序依次来表示,直到列出第25盆为止;(3)除法运算,把盆花分为蓝、黄、红3种颜色,列出除法算式25÷3 = 8(组)……1(盆),第25盆是蓝色盆花。经过对上述三种方法的对比,学生自主建构除法是最简便的计算方法,除法算式把盆花总数、每几个一组、共摆几组,以及还剩几盆完美的呈现出来。在问题解决中发现具体的解决方法,进而自主建构,是学生发现数学规律、欣赏数学规律、创造数学规律、感受数学规律的重要载体。
四、结束语
体验学习是一种活动经历,这种经历至少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感官上的实践体验和思维上的感悟思考。单纯的实践体验并不能以“动”促“思”,要让体验活动的深度带动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度,在体验中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总而言之,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在活動中体验,在体验中生长,在生长中思考,在思考中建构,在建构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数学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宏.谈小学数学“体验”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9(24).
[2]陈明珠.深度学习,让学生向数学更深处漫溯[J].基础教育与论坛(上旬刊),2019(2).
[3]黄广华.关注数学体验成就精彩课堂:关于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2).
[4]黄云.浅谈体验式学习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