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红华
摘 要: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学计算的比重最大,而且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效果。由此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对此,文章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计算能力;解题思路;课堂评价
小学数学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生产、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计算。因此,引导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计算的方法非常重要。通过近几年来的观察、考查、分析、总结,笔者发现低中年级的学生在实际的数学计算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主要情况包括:学生的计算兴趣不高,计算水平低下,计算的出错率极高。常见情况如:不是看错数字,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或是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做成了除法;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错误。这应引起教师的重视,找出错误的根本与关键,分析原因,再针对错误性质、原因、范围,对症下药。
一、培养数感,建立数学基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數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提醒学生看题目的同时注意数字,例如有一些连乘的运算题目有25和125的情况下,想办法帮25找4、125找8等凑整简化运算步骤,提高计算正确率。这类型题目可针对某些简化策略进行专项训练,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如何培养数感?第一:将现实生活和生活情景结合在数感的培养中,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比如,从家走到学校要用多少分钟,5个苹果有多重,100元买63元东西要找回多少元。第二: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可以提高数感的游戏,比如数独游戏,算24点,口算题卡,报数游戏等等。这样既可以使师生之间增强互动,又在学生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二、优化算法,课堂轻松高效
(一)计算能力在数学中的作用
数学计算能力大致有以下三个表现特征。其一,数学意识。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其二,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是数学的载体,具有通用、简捷、准确的特点。其三,数学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都是数学思维方法、方式与策略的重要体现,数学直觉思维、数学逻辑思维、数学辩证思维都是人的高级思维形式。
(二)加强口算,巧用简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在平时我们可以利用书本的一些口算题,在课后练,课前练,重复多样练。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一些口算卡片,每组20道是一个类型题目,如果哪个类型的题目掌握得不牢固,就专练那个类型的题目。平时还可以打印一些计算类的题目张贴在学习园地栏,让学生选择题目进行练习,生生之间相互检查、指导、评改等等;只要找准了学生的薄弱之处进行练习,针对性强了,也就提高了学习效率,改善计算出错的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还要反复强调常用且容易出现计算错误的题。提醒学生在口算的同时还可以利用简算,做到快而准确。
(三)精心设计计算练习
练习的类型为针对性练习、对比性练习、应用性练习。针对性练习是针对本单元或是本课时所要掌握的计算进行练习,并帮学生及时发现计算错误的根源,必要时,就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练习。对比性练习,当学生已经较好掌握了本阶段计算学习后,要把与本阶段相关的特别容易混淆的计算进行融合,让学生在混合计算中提高能力。而应用性练习,小学数学学习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计算最终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自动化是技能的特征之一,通过熟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水平。
(四)思维训练是核心
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现在的研学后教课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提出有效的研学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笔者所预设生成研学问题更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潮,因为“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课堂教学本身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练习四”时的一道练习题:买一瓶2.5kg的食用油需要35元,买一瓶3kg的食用油送一瓶0.5kg的食用油总价需要48.3元,哪种食用油便宜些?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先分别计算出两种价钱的食用油每千克各是多少元,然后进行比较,最后得到的答案是:总价为48.3元的食用油,每千克是13.8元,比另一种食用油便宜。为了强化这种解题方法,学生做完这道题后,笔者又出了一道这样的练习题:买一盒0.25千克的蒙牛牛奶需要2.2元,买一盒0.5千克的伊利牛奶需要3.85元,哪种牛奶便宜?在课前设计这个环节时,笔者想学生会出现一种方法:2.2÷0.25=8.8(元),3.85÷0.5=7.7(元),8.8元>7.7元,答:伊利牛奶便宜。这是分别计算出两种价钱的牛奶每千克各是多少元,然后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其中的一种比较便宜。在课堂上,安安想出了第二种方法:0.25×2=0.5(千克),2×2.2=4.4(元),4.4元>3.85元,答:伊利牛奶便宜。笔者让她讲解做题思路:先算出两盒0.25千克的蒙牛牛奶是0.5千克,需要4.4元;而0.5千克的伊利牛奶需要3.85元,4.4元>3.85元,答案是:伊利牛奶便宜。笔者肯定了她的想法,教室里顿时掌声雷动。这样预设的研学问题的产生,既解决了问题,又达到了计算的训练,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
三、巧用评价,学习动力更足
在班级内开展各类的有关计算的竞赛活动,探索合理的激励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利用小游戏、竞赛、抢答、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用卡片、小黑板或扑克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学生智能的最集中体现。只有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兴奋、最活跃的状态,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单纯做计算题,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为了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在平日练习中,我们经常进行计算题竞赛,有时还穿插一些学生常错、易混淆的练习题进行听算和看算训练。这种紧张有序的训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多给予学生表扬,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学生你追我赶,劲头十足,增强了竞赛意识,对计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长期工作,教师应该做好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认真分析原因并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