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译者主体性

2021-02-18 03:16徐彦辉张梅
文学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互联网+互联网

徐彦辉 张梅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在翻译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最基本的手机电子词典到智能翻译,其间都可以看到互联网的身影。互联网势必对翻译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而译者如何处理互联网与翻译活动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互联网+与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进行翻译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互联网+  译者主体性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互联网+”一词已经成为众人耳熟能详的词汇了。简而言之,“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当然,不是二者简单地相加,而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实现二者之间的深度融合,提升社会的生产力和创新力。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依托互联网进行翻译活动变得越来越普遍。当代大学生每天都要接触到互联网,但是真正利用互联网进行有效翻译的学生只占少数。究其原因,该部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了译者主体性,过度或纯粹依赖互联网进行翻译。

一、互联网+与翻译

本文所探讨的互联网+与翻译主要基于平日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和发现。在学习过程中,互联网+在翻译实践过程主要体现在手机电子词典的使用、网页翻译、拍照翻译、翻译批评和查阅平行文本等方面。其中笔者对电子词典的使用、网页翻译和拍照翻译另有文章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分析利用互联网进行翻译批评和查阅平行文本两个方面。

(一)翻译批评

某种程度上,翻译批评是批评者阐发自身对翻译认知、表现自身文化理念或表达自身

价值取向的一种媒介或渠道。因此,作为批评主体的人的能动性,必须得到重视。批评总

是人的批评,批评话语的生成必然受批评者的知识结构、文化立场、审美特质、价值取向、思想视野甚至是性格特征或精神气质等方面掣肘(李金树,2021)。

笔者担任的是高职二年级的翻译教学,学生在此之前并未学习过翻译批评相关的内容,翻译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借鉴底限翻译标准,即“不强调译文应该达到怎样的高度,而是引导译者怎样进行翻译”(陈伟济,2021)。在实践过程中,优先利用互联网选择贴近学生阅读水平和兴趣的资料进行翻译批评入门。为了系统收集学生的看法,依托互联网进行混合式教学,通过教学平台的反馈功能掌握学生普遍的看法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进而总结翻译方法和技巧,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在课堂授课环节,会邀请多学生对同伴的译文进行评价,也可让同伴根据译文回译原文并把回译出的原文和最初的原文进行对比,从而发现翻译是否存在明显错误等。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基础的翻译批评方式。

(二)平行文本

李长栓在《非文学翻译中》对平行文本做了如下定义:平行文本(parallel text)本来

指并排放在一起、可以逐句对照阅读的原文及其译文。把众多的平行文本搜集起来,按一定标准组合在一起就形成平行语料库(parallel corpora)。这些资料可以是专题性的文章,也可以是百科全书中的词条,甚至包括词典中的解释和例句。这是对平行文本的狭义解释。广义的平行文本也包括与原文内容相似的译出语资料,主要用于更深入地理解原文。简单的说,平行文本就是与原文内容接近的任何参考资料。

李雪峰(2021)提出译语平行文本直接为译文评价提供了句式表达、行文结构、 修辞风格、文化规范等方面的参考,更能客观地评定译文质量。

平行文本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译文质量,而且通过互联网进行平行文本素材的整理,可以极大地扩大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利用人民网、新华网进行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对照学习,也可通过中国日报英文版等熟悉平行文本的搜集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这个平行文本提高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

二、译者主体性

关于翻译的主体是谁,陈大亮(2004)认为译者是翻译唯一的主体。也有学者认为“

在译者主体性的视角下,翻译的狭义主体是译者,广义主体包括原作者、读者等,体现了各因素之间的主体间性”(黄露仪,谢苑苑.2021)。本文所指的翻译主体为狭义主体,即译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构成了翻译主体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研究中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屠国元、朱献珑(2003)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阐释学的解释,认为“原作者、译者、读者、接受环境(包括原语和译语的语言文化规范)等因素之间相互指涉相互 制约从而促成翻譯活动的整体性,而译者主体性在其中无疑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它贯穿于翻译的全过程,其他因素的主体性都只是体现在整个翻译中的特定环节。

本文将从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和翻译质量三个方面阐述互联网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一)翻译选材

翻译教材的翻译内容主要是基于特定的翻译方法进行实践,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笔者会有意识地增加课外翻译素材。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周要求不同的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不同的英语和汉语的翻译素材,然后上传到混合式教学平台,然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翻译并上传是学习平台。在课堂授课环节,首先会邀请提供原文的学生阐述自己的选材原因。常见原因有:时事热点、阅读兴趣、考试指导等。然后请学生分析自己的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在此之后,会随机点评其他学生的译文,并要求学生根据点评完善自己的译文。

(二)翻译策略

此处所指的翻译策略并非指直译、意译等翻译策略,而是基于学生现实总结的翻译策略。前文提到,当代大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互联网,不可避免的会利用移动网络进行学习任务。因此在进行课后翻译作业时,因为无法确认学生是否借助互联网翻译,因此在该环节会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译文中加注,即使是学生是借助互联网已有译文完成翻译任务,也需要在加注中阐述自己对该译文的评价,体现出自己的思考,整理相关素材形成平行文本,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进行翻译。可以看出,在超出个别学生完成能力的翻译任务中,主要借助翻译批评和平行文本,间接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而对大多数能够独立完成翻译任务的学生,需要系统地分析自己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的翻译方法和和反思。

(三)翻译质量

在如今的社会活动中,翻译,绝对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因此,优质的翻译尤显重要。互联网在翻译活动中的深度融合可以说是有利有弊。

首先,必须肯定的是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也极大地丰富了翻译素材,促进了翻译行业的发展。关于互联网对翻译的促进作用本文不作重点分析,本文的重点是基于日常观察和思考,分析“互联网+翻译”趋势下,不同程度的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质量的负面影响。

不得不说,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各种智能翻译工具的出现对翻译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些学生便充分利用了这种智能工具翻译所带来的的便利,在翻译实践中偷工减料,仅仅靠动动手指便可借助移动网络获取译文,而且对其提供的译文深信不疑,不加思考。在翻译过程中,几乎不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更有学生完全依赖网络翻译,对网络译文中的错误不加甄别导致译文与原文不对应等问题。还包括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仅着眼于语词的翻译,忽略了语句和篇章,导致译文失去意义的问题。如果把这种翻译方法得到的译文姑且称之为“译文”,则其质量和可读性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从长远来看,这种翻译活动不仅无法提高翻译能力,反而会让译者逐渐丧失主体性,失去思考的能力,而跨文化思维和反思能力对翻译的极为重要的。

真正要做的是利用互联网进行翻译实践和翻译思考的同时,必须成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让自己真正参与到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产出过程中,方能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翻译能力。

综上所述,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质量至关重要,而互联网技术在促进整个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让个别译者有捷径可走。要正确利用其带来的便利和机会,需要把“互联网替我翻译”转变为“互联网帮我翻译”,而不是把翻译实践完全交给互联网。

参考文献:

1. 陈大亮.谁是翻译主体[J] .中国翻译,2004 (3).

2. 陈伟济.底限翻译批评标准与翻译能力的培养[J].高教学刊, 2021 (18).

3. 黄露仪,谢苑苑.译者主体性视域下《伤寒论》译本研究——以罗希文译本为例[J].校园英语, 2021 (37).

4. 李長栓.非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 李金树. 历史合理性: 翻译批评的一个基本向度[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1(4).

6. 李雪峰.一带一路”视域下基于平行文本的企业简介翻译教学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  2021 (7).

7. 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 2003 (11).

项目来源: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校级课题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惯习”理论视角下“互联网+”与英语专业笔译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KY202105)

作者简介:徐彦辉,女,山东日照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互联网+互联网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