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红梅
摘 要:“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尤其是爱上诵读经典诗词,可以让他们在诵读中积累大量的诗词,在诵读中感受经典诗文的语言美、音韵美、情怀美,在诵读中渗透道德修养的教育,辅以各项活动,强调积累与感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道德修养及爱国情操。
关键词:人文素养;经典诗词;诵读
一、认真选材,引领方向
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让学生从小沐浴在经典诗文的浓郁芬芳中,领略长江黄河的气魄与胸襟,感悟唐诗宋词元曲的柔媚与豪迈,品味清明的雨纷纷、端午粽子的飘香、春节的“旧桃换新符”……还能感受经典诗文语言的魅力,积累优美诗词句段,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效果,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厚实的基础。虽然教科书里增加了不少古诗词,可还是不够的,但是祖国的古诗词浩如烟海,其中还有一些不适合小学阶段学生诵读的,选哪些、教师应怎样教学生,这些难题都一一摆在了面前。
学校地处讲方言的山区,全社会的阅读氛围差,学生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籍有限,能诵读经典诗文、读出经典诗文的韵味就更困难了。再加上老师的国学底蕴也单薄,不会诵读,就难上加难了。如何解决这一大难题?本研究认为,教师可使用由赵敏俐、徐顺建主编的《中华经典诵读》读本,不仅涵盖了语文教材的古诗词,还包含了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和“四书”中的《大学》《中庸》《论语》及《诗经(选篇)》。这本书除了内容丰富,涵盖范围大之外,还有诵读、吟咏的吟诵音频和吟诵谱,而且图文并茂,大大地解决了老师和学生的困境。
二、组织学习,掌握诵读技巧
有了好教材,还得会使用,才是正道。拿到了《中华经典诵读》,第一时间就组织老师进行学习,帮助教师掌握诵读技巧。首先让教师掌握“平声”“仄声”,所谓平声,就是一声和二声。所谓仄声,就是三声和四声。接着掌握“平长仄短”的一般诵读方法,懂得有格律的诗词(如五绝七绝七律,还有词和曲),吟诵时,入声的字要读短,韵字要拖长。二四六位置的字,如果是平声就读低而长,如果是仄声就读高而短。一三五位置的字都读短,高低则跟后面的偶位字看齐;然后认识“吟诵谱”,明白吟诵谱上下两行表示音调的相对高低。每个字后面点的数量表示长短。入声字没有点,所以最短。韵字是三个点,最长。吟诵谱是参考,每个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读法和旋律。且外,要求教师认真备好课,通过书本中的吟诵音频快速掌握要教内容的诵读、吟咏方法,以便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熟练指导学生开展诵读活动。老师通过自己的诵读来引领学生的诵读,老师声情并茂地引领示范,更好地唤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诵读欲望。
另外,学校邀请专家到校指导,课题组开展诵读经典研讨课,主持人多次开设有关诵读讲座,就这样通过多形式的交流活动使教师快速掌握诵读的一般技巧,使其诵读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利用教学平台,领略经典诗文之美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怎样才能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经典诗文含有的独特的画面美、人文美、音韵美呢?当然是“教学平台”这一小助手了。随着国家科技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下学校基本都配有一个多媒体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它,不仅可以带领学生诵读好每一首诗词,感受诗词独特的音韵美,领略诗词中的优美画面,还能提供有关音像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及创作背景,从而使他们走进作者,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共鸣。如教学《咏柳》一诗,教师可在上课伊始先播放视频动画,随即一幅春意盎然、杨柳依依的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随着悠扬的琴声来到小河边,看到一条条柳枝长出了嫩嫩的柳叶,翠绿的,随着微风轻轻摇曳……跟随着这样的画面,学生们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的意境中。接着播放《咏柳》的音频朗诵,让学生听读、跟读,最后教师指导、点播,这样学生一方面从视觉、听觉方面感受了柳树的美,更重要的是从内心里体会到了柳树的美,春天的美,体会到了诗人贺知章对柳树、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四、营造诵读氛围,积累提高
每天学生的课程都安排得满满的,还有什么时间诵读经典诗词呢?鲁迅说“时间如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首先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思想观,让学生明确目的,提升语文素养,充分利用课内、课外的资源,在课内指导学习方法,课外挤时间诵读。其次,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诗文诵读课,教师利用这一节课指导学生诵读,交给诵读方法,检查诵读效果,布置新的诵读内容。再次,利用课前三分钟诵读展演,早读、午读抽五分钟诵读经典诗文。最后,借助学校宣传栏,教室走廊粘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诗词宣传画,并在教室黑板一角挂上一首诗词,每日一读,每周一诗,在教室的“学习园地”展示学生抄写的经典诗词,每学期进行一次抄经比赛或诵读比赛。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爱上诵读,积累诗词,提高诵读能力,锻炼了胆量,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五、知行合一,以文化人
经典诗词情感丰富,内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渗透着具体的道德素养。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词的同时,可根据每一首诗词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文明行为教育。学生也会通过诵读经典,感悟诗情,对比反省,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和遵守习惯。例如在教学《〈孝经〉之卿大夫章第四》一文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吟诵音频,出示吟诵表,指导学生诵读“卿大夫章第四”,让学生通过“音、节奏、韵味”来吟诵经典,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韵”“神”之美。接着紧抓文中的“孝”,讲解“孝”字的演变过程,再播放《涤亲溺器》动漫故事,故事讲的是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教师引导学生透过这件事看到黄庭坚的至诚孝心,从而推断他在其他行孝方面,也会事必躬亲。教师再结合诗文内容和故事内容教育学生古人崇尚礼、孝亲敬老的美德应该传承。然后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指导学生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懂得在生活中言行举止要合乎礼法,尊重别人,做个遵纪守法、懂文明、知礼仪的好孩子也是践行孝的行为。
教师除了让学生读读、背背、抄抄所诵读的诗词内容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收集关于传统文化的资料,收集名言警句、经典故事、摘抄古诗词等,认真细读品味从中感受传统文化氛围所带来的魅力。
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积极有意义的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清明节祭拜英烈,端午包粽子比赛,让学生收集传统文化风俗、故事、典故、格言等活动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也陶冶学生的各种情感。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人关心起,从实践中学会爱家人、朋友、国家,接受爱的熏陶,从实践中学会感恩、真诚待人,以一颗善良、炽热的心灵去帮助人、关心人,从而实现以诗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
经典诗文是先人留给宝贵的文化遗产。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通过诵读经典诗词,将经典诗文融入学生的心灵,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展现生命精彩,弘扬中华美德,陶冶高尚情操,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新时代的好少年。
(责任编辑:淳 洁)
参考文献:
[1] 丁開松. 谈谈小学语文中国学经典的教学[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9):189.
[2] 张辉. 诵读经典古诗词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J]. 新作文(初中版),2015(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