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减少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量和参加学科类培训班的数量,但不能降低教育的质量。在减负的基础上增效,需要这样做:
从教师层面来看,一是要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可通过创新教学设计、增加教学互动等方式,千方百计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到课堂上“应教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学生才能紧跟教师的节奏,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把课堂教学内容吃透、弄懂。这样优质高效的课堂,比任何补习班的效果都要好得多。
二是要成立互助小组,营造帮扶氛围。由学生干部和“学优生”担任互助小组组长,在学习、常规管理、特色活动等方面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互助活动,并对各小组进行评分考核,营造集体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班级凝聚力,形成阳光向上的良好班风,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有深远影响。
三是要关注学生身心(尤其是心理)健康。“双减”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引发部分学生的不良情绪,特别是以前靠课外辅导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一旦成绩下滑,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落差,导致焦虑甚至抑郁。同时,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明显增加,也可能致其产生学习压力和情绪波动。针对上述情况,教师需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予以疏导。
四是要实现活动育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任务中减负增效,活动必不可少。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拓展活动、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劳动竞赛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发展智慧、提升素养,从而全面健康发展。
從家长层面来看,一是要加强双向沟通,密切家校联系。“双减”政策下,学生的作业和补习均在减少,这必然会引发家长的焦虑。在此背景下,家长应充分信任学校和教师,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状况;落实教师提出的针对性建议,并做好反馈;寻求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尽力消除相关隐患。沟通多了,教师可以“对症下药”,做到事半功倍;家长可以克服焦虑,神清气爽。
二是要科学合理监管,回归家庭本色。家长要科学合理地监管孩子在家的时间,督促他们按时就寝,确保充足睡眠;适度安排家务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强健体魄;开展亲子阅读,提升亲子关系的同时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家长要明白,“双减”是为了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而不是减轻做家长的责任。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应尽可能多地陪伴。
三是转变育人观念,提升教育品质。家长应更新育人观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首先要了解儿童的身心成长规律,针对孩子的实际,理性规划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能好高骛远;其次要关注孩子思想情绪变化,倾听
孩子的心声,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排忧解难。除了学习之外,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良好习惯、品格的培养。
四是倡导家长互助,拓宽沟通桥梁。落实“双减”政策,不仅需要家校沟通,还需要家长互助。通过家长沙龙、家长互助导师、家委会活动等形式,传递育儿经验和先进理念。家委会也应充分发挥正面引领作用,切实架起学校、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维系教师、家长之间交流的纽带,让家长充分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让教师及时掌握家长的所思所想。
从学校管理层面来看,一是要强化班级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外培训班的泛滥,使有的学生养成了课堂不听讲,放学后再去补课的坏习惯,不仅成绩没有提高,还浪费时间和精力。班主任要通过主题班会、课堂监控、谈心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是创新课后服务,突出特色品质。学校应为有需求的家长和学生精心提供课后服务。课后服务时间不宜让教师统一讲课,而应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教师只答疑解惑。亦可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设计丰富多彩的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提倡因材施教,精准布置作业。作业布置要结合学生实际,不搞“一刀切”。基础薄弱的学生“管吃饱”,完成基础作业;“学优生”则可以在“吃饱”的基础上“管吃好”,做一些拓展思维类作业。由此形成分层作业、
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模式。任课教师也要相互沟通,统筹班级学生的作业总量,精选作业,不留重复性作业、无效作业,增加活动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
四是减少考试次数,优化评价方式。按照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要求,严格控制考试的次数,不与其他学校联考,试卷命题符合素质教育导向,不出偏题、怪题。推动过程化、等级化评价体系建设,不以某一次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排名等数据信息。
只有社会各层面统一思想认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有效达成在“减负”的基础上“增效”,真正不打折扣地落实好“双减”政策。
(金波,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