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对肺结核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

2021-02-06 01:59马龙凤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高凝活动性纤溶

马龙凤

结核病是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之一。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和涂阳性肺结核的患病率分别为477/10万和91/10万。结核病在人类历史上造成了无数患者死亡。肺结核有多种类型,部分急性血行播散型的肺结核患者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体内易出现高凝状态和相关指标水平发生异常变化,其中以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最为明显[1]。纤维蛋白原是人体纤维蛋白的前体,本质上是在肝脏中分泌和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活性蛋白酶抑制剂(PI)。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特异产物,表明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与血栓形成和凝血功能密切相关,D-二聚体是血浆中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形成的,一个纤维蛋白单体特异性终产物,经激活因子交联后,被纤溶酶降解为纤维蛋白降解最小片段。血浆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特异性指标,其升高可作为患者体内存在高凝分子的标志。肺结核与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肺结核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比例约为4%。近年来,研究表明肺结核患者存在凝血障碍,应引起临床的重视[2]。本文对40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了检测,并与40例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进行比较。本文从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和临床证据等方面观察,探讨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对肺结核患者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肺结核患者,根据类型分为活动性肺结核组和非活动性肺结核组,各40例。活动性肺结核组患者女20例,男20例;年龄28~61岁,平均年龄(45.0±6.1)岁;其中伴高血压4例,冠心病2例,糖尿病6例。非活动性肺结核组患者男19例,女21例;年龄27~60岁,平均年龄(44.0±6.0)岁;其中伴高血压3例,冠心病4例,糖尿病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按照结核病诊断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核病分类标准》执行,参照中华医学会主编出版的《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系统疾病卷》;无肺结核病史,高分辨率CT显示患者肺部主要有线状或网格状瘢痕,均经细胞学或组织学证实以前没有接受过放疗或化疗。排除标准:排除粟粒性肺结核和肺外肺结核;排除高密度结节、钙化等非活动性肺结核表现;排除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尘肺及肿瘤等其他传染病和慢性病。

1.3方法 检测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早晨空腹静息状态下采集肘静脉血5 ml,常规抗凝后送检查。离心10 min后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浓度采用凝血法测定。活动性肺结核组患者治疗后需再次检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活动性肺结核组治疗方案:异烟肼片1次/d,0.3~0.6 g/次口服;利福平片0.45~0.6 g/次,1次/d口服;吡嗪酰胺片15~30 mg/d,3次/d口服;乙胺丁醇25~30 mg/kg,1次/d口服;连续治疗4周。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对活动性肺结核组患者治疗1、3、5周后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 活动性肺结核组患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非活动性肺结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活动性肺结核组治疗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 治疗5周后,活动性肺结核组患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治疗1周和3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活动性肺结核组患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治疗1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患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

注:与非活动性肺结核组比较,aP<0.05

表2 活动性肺结核组40例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

表2 活动性肺结核组40例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1周后比较,aP<0.05;与治疗3周后比较,bP<0.05

3 讨论

血浆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的一个特异性代谢产物,是诊断血栓性疾病最重要的分子标志物之一。血浆D-二聚体升高可明确提示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肺病或恶性肿瘤等疾病均可引起D-二聚体升高,纤维蛋白原是由肝脏合成,是一种大分子量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在疾病进展过程中患者凝血系统激活,或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一个敏感指标。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有助于早期认识患者体内血栓前状态和预防血栓性疾病[3]。相关研究表明,肺结核患者易发生肺血栓栓塞,肺结核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目前肺结核患者高凝形成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这可能与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所含的脂质和蛋白质引起的各种细胞浸润和血管内皮损伤有关。有研究表明,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血管内皮损伤时的内皮细胞活化,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有研究中在抗结核治疗早期使用的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可能导致静脉血栓形成。还有研究表明,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容易增加凝血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活动性肺结核组患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非活动性肺结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存在大量炎性细胞和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在促凝血因子的作用下可以由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是反映凝血的指标之一。在本研究中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高,在已知的血栓性疾病危险因素中感染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危险因素[4]。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对本病发生高凝状态的原因尚无明确的解释。以往有报道显示,肺结核发生高凝状态与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有关。在临床工作中,针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医务人员需要警惕其体内高凝的可能性,这需要在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加强对凝血纤溶指标的关注和监测。结果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凝血功能指标体系中起重要作用。患者有异常的病理改变会诱发凝血功能异常,促进纤溶系统的活性而使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是人体内溶解的特异性产物之一[5]。由于该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理想,在临床工作中常作为监测继发性纤溶的指标。如果监测结果显示体内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一般提示凝血酶分泌过多,或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指出在活动性肺结核的发展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也可以作为病情和治疗效果的指标。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是临床检测高凝状态和继发性高纤溶状态重要特异性检测指标,鉴于这两项指标在其他血栓性疾病监测中的良好表现,有理由相信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在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马维兰等[6]在肺结核患者免疫细胞、炎症因子及凝血功能的变化及意义中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明显,并且随着疾病的转归会有所变化,更加证实了本研究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进行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检测的临床意义比较明确,可以作为活动性肺结核的临床辅助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高凝活动性纤溶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T-SPOT.TB在活动性肺结核治疗效果的监测
金属活动性应用举例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活动性与非活动性肺结核血小板参数、D-D检测的临床意义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