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悦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044)
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和社会发展的历史维度,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科学性、全局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形成了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系统梳理、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做好新时代铸魂育人工作,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具有十分深远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不仅蕴含着深刻的育人智慧,更具有鲜明的战略价值。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纲挈领地指出,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和“中心环节”,“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2016年9月,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贯彻好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2]36,对于加快教育的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立德树人对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一流大学战略是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决策。尽管大学被经济社会发展赋予了多重功能和使命,但是,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根本使命和本质功能所在,其他功能必须围绕并服务于这个根本,否则,高等教育便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和可能。因此,要把我国高等教育办成世界一流水平,必须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和核心,各项工作和环节必须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标准,推动人才培养工作取得实效。
第二,立德树人对我们党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习近平指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拔掉穷根”的治本之策,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利推进的重要推动力,实施教育强国战略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民对于教育的需要不断升级,要满足人民对教育更高的期盼,要解决好教育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就必须更加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建设教育强国。
第三,立德树人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随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2]12。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因而,必须坚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听党话、跟党走,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服务党和国家战略全局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习近平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集中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也是大中小学校的育人使命。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工作的方向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6。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始终的优秀人才。为此,他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3],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大学要以立德为核心,以树人为根本。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因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而存在着根本的不同。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党治国理政服务。尤其是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面对全球思潮激荡的新形势新特点,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提升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国际竞争的后发优势,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核心点,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
与此同时,现阶段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持续深入,在当前社会群体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下,互联网迅速发展,微博、微信普及化,催生了新的互联网生态,这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影响十分巨大。青少年正值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情智尚不成熟,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这个时候阳光水分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的庄稼”[5]。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具有道德自觉、理想信念坚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既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滋养,又承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思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时俱进、深入思考的结果,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方向做出的准确判断。
一方面,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是习近平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根植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成圣成贤的人生理想和以“仁”为核心的价值指向。其中,成圣成贤的人生理想影响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理想和行为实践,以“仁”为核心的价值指向维系着个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基本关系,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借鉴。“立德”最早载于《左传》一书,叔孙豹反驳范宣子“家族世代相传以名扬天下”的观点,提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论,其中,唯立德扬名,博施济众,最具不朽。“树人”源于战国的《管子》一书,《权修》篇写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古人将育人与种植谷物、植树作类比,说明人才培养是关系长远、一树百获的“终身之计”,揭示了人才培养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人才培养的理论为习近平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提供了理论资源和思想借鉴。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受社会存在的影响,人的“类特性”会展现出不同的精神样貌。因此,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和国家制度存续和运行所需要的人。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6]。1958年,他又提出了教育必须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教育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的重要思想,要培育“四有新人”。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江泽民强调要加强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首次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方向。这些都成为习近平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立德树人是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问题的“总思考”,蕴含着揭示中国教育发展本质与内涵的智慧。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全面阐释了“立德”的内涵。他指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7],他强调广大青年学子既要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之“大德”,也要踏踏实实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修好公德、私德”。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33,并就时代新人的培养作出战略部署,回答了新时代党领导的教育工作要“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以上两个方面构成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是习近平基于新时代、新阶段、新方位的发展特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对党和国家教育工作人才培养方向的总回答。
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还应当正确把握“立德”与“树人”的辩证关系。习近平融合新时代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的现实诉求,明确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3]习近平在这里明确了立德对于树人的先导性意义,立德是为了树人,树人是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和归宿,人才培养既要立德,也要育人,二者同时做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习近平关于立德与树人关系的回答,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价值指引。
为学须先立志。习近平高度重视理想信念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先导作用,指出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首要前提。他多次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教育不仅要关照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更要注重受教育者自身理想和价值的实现,科学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8]“革命理想高于天”,要求青年一代牢固树立远大的理想,要补足精神之“钙”。要坚定理想信念,解决好思想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中国梦凝聚了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追求,是国家、民族和个人情怀相统一的梦,是青年一代应当确立的人生理想。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青年一代既生逢其时,又重任在肩。中国梦凝结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夙愿和无数中国人民的期盼,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更是属于青年一代的梦。只有使青年一代确立中国梦的共同理想,激发青年个体的历史责任感,筑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增添强大的正能量。因此,习近平强调,要“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9],“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4]7。坚定人生信念,勇于承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鲜明价值导向。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7],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追求。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基础,“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大德,“立德树人所立之‘德’,最重要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就是要引导青年一代在个人价值体系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观念上培育社会主义共同价值观,在行动上自觉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受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根基,孕育着立德树人最坚实的文化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括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德”,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这一重大问题,凸显了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有的精神标识和价值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为立德树人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导向。
习近平强调,要“从小就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要立志高远,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要立足于平时,从小事做起,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新时代勠力一心、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多次强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对立德树人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3]。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血脉中挥之不去、磨灭不了的基因记号,是中华民族始终坚强团结的精神力量。他用“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11]形象地比喻爱国主义对鼓舞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重要意义。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当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就是坚持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这与“树人”的内容一致,毕竟,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培养能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
回顾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这为做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注入了硬核力量。青年一代正在亲历和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历史巨变,对祖国认同感愈强,爱国意志愈加坚定,新时代青年一代的爱国情怀培育的氛围愈加浓郁。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当前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娱乐化、形式化等内容,影响了立德树人的实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在爱国情怀上下功夫,要做好中国故事的形式创新,讲好爱国故事,使青年听党话,跟党走,成为有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一代新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教育主体,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和重点。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立德树人工作中扮演着传播知识、塑造灵魂、培育新人的重要角色,教师的知识体系和品行素养对学生的成才至关重要,其“立德树人”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以及道德理想等方面。因此,学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关键在培育一支能胜任立德树人职责的教师队伍,必须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把造就一支一流教师队伍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12]。
完成好这一紧要任务,发挥好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主体作用,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提升教师队伍素养。教师作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才能传道授道。因此,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和道德素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始终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更充实的知识储备,教师自身还要坚持以德立身,为学生立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取向。二是提高教师保障水平。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强调,任何时候都不应当松懈、不能对教师队伍建设掉以轻心,积极关心教师的需求和待遇,做好相应保障工作,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使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尊敬的职业。三是健全教师队伍考核评价体系。要完善考核机制,在人才引进、项目申报、职称评审、评先评优等方面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的第一标准,制定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的规章制度,坚决对有违师德师风的情况零容忍,严肃查处师德失范行为。
立德树人是涉及价值观念培育、道德思维养成的一项长期而系统的育人工程。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人”[1]。这就是说,要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全面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构建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必须要做好课程改革和守正创新。通过透彻的学理分析讲清政治,用科学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注重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基因的守正传承。坚持辩证否定,破立结合,注重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践方法,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另一方面,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其他各门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1]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制定学科目标和教学体系,使立德树人教育与其他教育环节互通互融,使之贯穿文化课和社会实践各环节、贯通教育各领域,形成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
第二,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学校要发挥主要培养职能,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探索形成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不同主体之间的工作互补互融机制。要理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关系,与家庭建立密切联系,引导家长帮助做好立德树人的辅助工作。家庭也要发挥辅助培养功能,注重家教,树立良好家风,推崇良好的个人品德,提升个人修养,强化家庭与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实效。社会还要有效发挥奖惩机制,营造公平正义、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通过电视、网络、自媒体等方式手段弘扬正能量,让良好的道德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收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这一特征体现在道路选择、制度设计上,落实在党政军民学等党和国家事业的各个方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成功经验,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只有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之路,要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必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全面开展工作。
要落实好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一是要把准方向。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必须要使教育的目标定位、发展方向符合我国的经济政治发展的现实和国情民情。在新的历史方位,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必须牢牢立足于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阶段,在立德树人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培养青年一代“四个自信”意识,在教育理念、培养方向上突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鲜明底色。二是要牢牢掌握立德树人工作的意识形态领导权。高校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传播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承担着“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的艰巨使命。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持之以恒地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做好党的理论传播工作,帮助学生打好正确的、科学的思想基础,以增强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筑牢意识形态的高地。三是要强化组织保障,落实好党委对立德树人工作的主体责任。党委要把好方向,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以立德树人工作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发挥好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坚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整合教学、管理、服务各领域铸魂育人力量,形成党委领导、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立德树人格局。
以上十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内在贯通,是习近平立足于新的伟大实践,回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对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培养目标、理论渊源、基本内涵、首要前提、价值导向、厚植情怀、队伍建设、培育方法以及重要保证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的深入阐释。这一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宝库,为新时代发展教育事业,更有成效地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