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吉成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龙潭中心小学江畔人家校区 210034)
目前,存在部分教师忽视了课后作业环节设计的重要性,只注重课堂教学,没有重视课后知识的巩固环节,导致学生不能充分消化课堂知识.还有些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只注重学生复习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作业设置形式 单一,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新课改中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在课后作业设计上,要求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以模仿和记忆为辅助方式.但是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我国的小学课后设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新课改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中模仿性作业居多,深入探索性作业偏少.
目前,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上虽然有所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小学教师在课后作业设计上,主要布置模仿性作业,缺少引发学生深入实践与思考的作业,这就会导致学生只是枯燥、机械的完成作业,学生的数学思维就得不到提升,缺少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影响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
2.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形式上以书面作业居多,缺少实践性作业.
目前,很多教师只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这种形式的作业会让学生重复的完成统一类型的作业,实践性较低,就会降低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但数学是一门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而在课后作业实际上缺少实践探究性,会影响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全面性发展.
3.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中要求上缺少层次性
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验的不同,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所以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接受的知识的深浅也会不同,这要求学生在课后作业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布置具有层次性的作业,这样才能使每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提升.但是目前小学教师一般布置统一性作业,导致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得不到提升,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不能完成作业,打击其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
1.在知识拓展的基础上,设计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后作业
教师要正确认识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意义,设置小学数学作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课上进行巩固与延伸,所以教师在课后作业设计上要在模仿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性作业问题.教师在实际设计课后作业时,要在知识拓展的基础上设计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的作业.这样的作业就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总结出数学规律,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了“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这节知识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规律性的数学作业.如先出示几个例子,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学到的知识写出一个符合要求的例子,然后让学生总结规律.如“6和10的最大公约数是2,最小公倍数是30.6×10=60,2×30=60”下面就安排类似填空,让学生自己根据的思考写出符合规律的例子,最后一个填空让学生填自己找到的规律.最后再加以提升训练,如“a与b的最大公约数是2,最小公倍数是20,a是4,那么b是( )”前面一个题是模仿性练习,第二个填空题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考查,第三个问题就是对学生进行拓展提升训练.通过这三个题目,就能够使学生对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知识进行有效掌握,而且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容易被小学生接受,能够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再加上拓展性题目对学生形成完善的数学思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2.在能力拓展的基础上,设计实践探究性作业
第一,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实践类课后作业,教师要细致的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将课后作业与学生的家庭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还可以与其他科目相结合,设计出生活实践性较强的课后作业.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来设计课后作业,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锻炼学生用数学思维来考虑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后选择自己喜欢的长方形物体进行测量,并利用所学的公式计算其面积.在学习了“比”的相关知识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比”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用比的相关的知识配置糖水,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就能进一步的理解知识.让学生通过有趣的生活实践来探究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第二,教师可以布置生活设计类课后作业.在小学生的头脑里会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后完成设计类实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同时增加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学生学习平面图形面积后,让学生在课后设计出一个面积为50平方米的花园,学生可以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只需要满足面积要求即可.这样的课后作业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想象与创新能力,学生就会将自己学过图形进行组合,使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教师可以布置生活调查类课后作业.教师要在小学数学课后作业中设置生活调查类的作业,这类的作业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并且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类“统计图”的知识后,教师就可以设计生活调查类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实际调查一条街道上来往车辆的种类以及数量,并将调查数据统计成统计图,要求学生根据要分析的数据特点,采用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现,如想要体现哪种类型的车辆通过数量最多,可以采用条形统计图或者扇形统计图.通过这种实际调查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课后作业.
首先,在课后作业要求上凸显层次性.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来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设计具有一定探究难度的作业,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就要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稍加具有探究性的作业,使学生在完善基础知识的同时,适当的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就要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出基础知识,主要目的是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掌握好基础知识,避免单一形式的课后作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在作业形式上凸显层次性.教师可以设计答案不唯一的题目,然后解题方式多样化,这样学生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而且教师要对学生正确的想法进行鼓励,不要以结果为重.例如,“小花有15元钱,要在超市里购买学习用品,其中笔记本2元,橡皮1元,笔袋10元,钢笔3元,问小花用光自己的钱可以买哪些东西?小花能够购买以上所有商品吗?”这种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似,就会加大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来设计课后作业.如在“认识人民币”这节课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列出多种20元的组成方式.
小学数学的课后作业设计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与探究问题上,教师要基于“三个变”,设计出与生活联系密切、趣味性较强、具有实践探究意义的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