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磊
摘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文化的传承与参与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受到学生、学校乃至社会的关注。中华传统经典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进行文化传承和参与的学习对象和重要媒介。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经典诗词,对其标点符号的研究既充满新意,又意义重大。对字词句的研究,向来是诗词学习的重要内容,而对标点的学习往往被忽略。但实际上,研究标点的使用能加深对诗歌格律、平仄、层次乃至意义的理解,对把握诗歌内涵主旨也有很大帮助。本文通过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几处标点使用的研究,总结除了一些经验。
关键词:传统文化;诗词教学;标点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也是各版教材的常驻篇目。但不同版本对这首词作的标点却有着不同的用法。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和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二都选用了这首词。但是对比两个教材选用的版本,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停顿处,人教版都使用了逗号,而苏教版用了顿号。“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间到底该用什么标点?笔者认为应该用顿号。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探讨。
一、从格律要求方面
在《四库全书·钦定词谱》中,对念奴娇的词谱是这样的标注的:
又一体,双调一百字,前段九句四仄韵,后段十句五仄韵。
苏轼
大江东去(句)浪淘尽(读)千古风流人物(韵)故垒西边(句)人道是(读)三国周郎赤壁(韵)乱石穿空(句)惊涛拍岸(句)卷起千堆雪(韵)江山如画(句)一时多少豪杰(韵)
遥想公瑾当年(句)小乔初嫁了(句)雄姿英发(韵)羽扇纶巾(句)谈笑处(读)樯艣灰飞烟灭(韵)故国神游(句)多情应笑我(句)早生华发(韵)人间如梦(句)一樽还酹江月(韵)
依照《钦定词谱》的说法,“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三句中的停顿处,都应该按照“读”的标准理解。依照对应关系,和停顿长度,“读”应当对应顿号。从词的写法上看,“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称为折腰,就是不按诗的标准句法写的句子,断句方式是“上三下四”。而标准的七言诗歌句式,断句的方式应该是“上四下三”,如“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三月七日》苏轼)。古代在这样的地方可以用“读”来标记,我们现在则习惯于用顿号。并且,当我们诵读时,在这三处的停顿时间都极短。即使“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中间停顿稍长,也不会超过正常逗号的停顿时间。而这种停顿的处理,也使我们在标点的选择上更倾向顿号。
二、从诗文意义方面
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例,如果选择逗号,也就意味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个部分是基本并列的,其意应理解为:长江向东流逝,大浪将一切淘洗殆尽,只留下了千古风流的英雄人物。联系下文“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其意应为:周瑜是这些英雄人物中的佼佼者。如果选择顿号,“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句中动词和宾语的关系则更直接,可理解为:大浪将千古风流人物都淘洗殆尽。可是周瑜却是如此超凡卓绝,所以人们还在传颂着他在赤壁创下的千古传说。相比上一句,选择顿号更能够产生一种对比效果,突出周瑜的高度。就文意来说,无论是选择逗号还是句号,都可以解释通顺。而下文中另外两句的标点选择似乎更加容易。“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两句话的内部衔接非常紧凑,上句可解释为:人们说那是三国时期周瑜打赢赤壁之战的地方。下句可解释为:谈笑之间强悍的侵略者就被消滅干净。两句话都一气呵成,非常连贯。而从意义上来分析,“人道是”点明了语句的出处,“谈笑间”刻画了人物的状态,确实是稍做停顿即可。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句话的停顿处都选择顿号,更有道理。
三、从标点用法方面
在中国古代文书中,标点符号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在黄伯荣、廖序东编写的《现代汉语》中,对顿号的用法的规定是:表示语句内部较短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同时还经常用在汉字次序语之后。对于逗号的规定则是:1.用在复句的分句之间。2.用在两个句法成分之间。3.用在独立语的前面或后面,或前后都用。按照现代汉语的规定,这三处都应用逗号。但是本词所处的宋代并不存在完善的标点系统,故不能照搬套用现代汉语对标点用法的规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处停顿都应选择顿号。
参考文献:
[1]杨生善.浅谈苏轼词作及《念奴娇·赤壁怀古》[J].文学教育,2020(31):2.
[2]杨松冀.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新探[J].中国苏轼研究,201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