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梅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职业院校的教育重点不再单纯的放在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上,而是引导他们全面化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个性品质以及职业素养便成为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这说明德育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教育的重点内容。在职业院校德育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是不能够被忽略的重点内容。基于此,本文就职业院校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探究相应的优化对策,从而为一线的德育课程教师提供些许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职业院校;德育课程
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德育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德育教学的重要意义,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学之中,以此来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探索德育教学开展的具体对策,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在校园文化、校园活动、德育反馈机制等方面融入传统文化。
一、渗透传统文化,发挥德育课堂主渠道作用
想要实现传统文化与德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那么应该从职业院校当前的德育课程教学现状展开分析。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更新。在传统的德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占据着较为明显的主体地位,学生们处于一种附属的地位。到了现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被沿用,教师在讲台上给学生们生硬的讲述着理论知识,而学生们被动的汲取,并没有主动参与其中的意识。加之部分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比较薄弱,这就導致德育教学的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对德育课堂进行创新,将传统文化作为德育课堂开展的素材,发挥出德育课堂的育人价值。在德育教材编写中,教师需要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尤其是对于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法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以“传统文化”“传统音乐”“传统节日”“地方戏曲”等内容为载体,让学生切身投入到文化活动之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从而提升其道德素质。
例如:在《坚定文化自信》这一课中,教师在课程导入阶段,利用多媒体视频给学生们呈现了“茶艺文化欣赏”的片段内容。观看结束以后,让学生们去思考视频之中体现了哪些中国文化元素,以此将茶道文化的天地人和思想以及社交礼仪传授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师便发挥出了德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将茶道文化渗透到课堂之中,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还让他们认识到了我国文化源远流长,从而在内心深处树立起文化自信心。
二、借助传统文化,完善校园文化制度
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当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制度时,会对学生们的思想以及行为造成一定的束缚,虽然在表面上可以去的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是很难达到根本性的德育育人目的。将传统文化与德育知识进行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辅助教师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在传统文化的引领下,学生们对于各种教学活动的抵触情绪将会明显下降。教师在德育教学中,需要认识到环境以及氛围对于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的时候,需要以传统文化的指导,尝试构建自由、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制度,即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不再单独地去管理,而是注重构建浓郁的德育氛围,发挥德育的五星引导效果,让学生可以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从而积极主动地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来领悟德育的内涵。
想要构建校园文化制度,就需要学校的思政部门、教务处、团委等定期召开研讨会,对学生的近期学习情况以及思想状态进行总结和分析,然后积极开展传统文化入校园的主题活动,并且组织相应的文化宣传小组,从而让学生们积极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时,学校还可以将传统文化与校园已有的管理制度相结合,保障各项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
三、巧借传统文化,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相比于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来讲,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德育实践活动更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在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真多的趣味性元素。教师积极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利用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来丰富德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中秋节的时候,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结束半年关注学生了解中秋节节日的起源、习俗,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中秋节的了解程度。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们开展“制作月饼”的时间活动。在该活动之中,学生们需要亲自动手,完成和面、成型、雕花等多个环节,提升了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国庆节、劳动节,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主题演讲,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以及人文认同感,这对于学生发展来讲同样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晏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2):126-127.
[2]张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文教资料,2020(31):77-78.
课题:《以传承传统文化为抓手,探索职业院校德育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项目编号:ZB2019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