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英语学习APP的应用,学生用手机学习英语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教师开始用线上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笔者对中职生英语移动学习进行研究以了解移动学习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发挥的作用,找出中职生英语移动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思考如何将线上和线下学习相结合进行混合式的英语教学。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实践;移动学习
一、中职生英语移动学习特点及发展状况
(一)移动学习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研究发现有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学生愿意进行的英语移动学习。课下移动学习专业类的知识占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就是英语学习,有一半的中职生愿意在课下进行移动端的英语自主学习。在访谈中学生认为利用移动设备可以查软件词典,看视频,查资料,上网课,完成老师布置的线上作业。移动学习的好处在于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更智能也更方便。所以用移动设备学习对自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移动学习抱支持的态度。
在调研中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上使用教学平台发布课程资源,辅助课堂互动,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及课后扩展。大家普遍认为移动学习容量大,形象生动,可以从多方面让学生获得知识。一体化教学使学习过程数据化,学生可反复观看教学资源、教学视频等,知识点得到强化。一体化教学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能够方便老师课下督促学生读书或回答问题。教师对移动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普及持积极态度。
(二)中职生英语移动学习的特点
目前英语学习词典类的软件即时方便,语料丰富,可以看意义用法,还可以学习单词发音。口语类APP的语音测试、跟读功能可以让学生练习发音,口语。听力训练的素材由浅层入深,可供不同的层次的学习者进行选择。阅读类的APP储备了大量的电子书,还有查词功能。
当前学生使用APP最多的是在线词典类的软件,遇到不会的生词直接在手机上搜索,音形意一应俱全非常方便。几乎一半以上的学生会使用手机的这一功能,第二位的是视频观看软件、第三位的是单词记忆软件。
中职生年龄在16岁到18岁中间,拥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自控能力不强,自主学习的任务在20分钟到40分钟为宜。在课前或者课后拓展发布的练习阅读等一项最佳时间为十到二十分钟,且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任务应为知识性的練习、微课视频、项目式任务等多种形式,不然不学生不能长时间保持专注。
(三)中职生英语移动学习存在的问题
学生完成线上学习任务时,由于人数多,学校的无线网络满足不了大家同时在线的需要,信号差,速度慢,需要使用移动网络。移动流量收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费用,影响学生线上学习的积极性。移动网络同样会出现卡顿的情况,如学生打不开链接,作业上传速度慢等,影响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学校应加强网络建设,提供校园WIFI全覆盖,保证网速,满足学生校园移动学习的需要。
在访谈中发现学生认为移动学习弊端在于网络上娱乐性的东西多,干扰大,在用手机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学生容易控制不了自己观看其他的内容,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这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自觉性,同时需要老师的监督。网络资源虽然丰富但很多需要收费,没有适合的资源进行系统学习,没有老师监督和指导,学生往往无法坚持。这种情况要求教师加快混合式教学的改革,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课程,使学生课下移动学习纳入教学管理的范围,帮助掌握移动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对学生的移动学习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
(四)混合式教学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
通过调研发现百分之九十的以上的教师可以使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通过课件进行教学,但是能够熟练使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只有20.31%,能基本上掌握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的占到25%,有四分之一的老师不确定能否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有将近四分之一的老师基本不会用。使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能够建立自己的课程,使得学生的一体化学习规范化系统化,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信息化教学平台的运用需要更多的推广普及。
能够利用信息化平台设计不同教学活动的教师占将近百分之六十,有百分之十五的老师接触不多不熟悉,有百分之二十五的老师无法操作。从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们在使用移动设备辅助教学时,有些主要是利用微信群或者班课平台发送资料、作业测试,有些进行课前测签到,移动学习只是课堂教学补充和延伸,线上线下互相融合,利用移动设备APP进行创设情境或者进行在线的协作学习这方面需要进行更多的教学实践。
二、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
为了促进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将中职生移动学习纳入教学指导的范围,笔者及教研组成员根据使用的教材,在超星平台上进行了混合式教学的单元课程建设。我们搜集并研究移动教学的成功范例,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设计和优化,确定了混合式教学的基本模式,掌握了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手段,现介绍如下:
(一)混合式教学如何设计:
1.课前
语音学习、微课和课前测试是混合式教学课前在线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语音学习是让学生在在线平台上先学习生词课文的朗读,通过数字系统进行评分,帮助学生掌握单词句型的正确读音。数字语音系统辅助学习单词发音,对学生掌握单词读音效果明显。本单元各部分均在课前发布微课,包括中外节日的介绍与常用词汇表达,关键的语法知识点等。课堂上的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微课进行学习,课堂上可以进行知识强化与拓展,达到知识学习在课前,知识内化在课堂的效果。课前测用来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帮助老师制定适合学情的教学策略。课前还可以发布通知,让学生提前了解课堂任务,搜集资料,为课堂活动做准备。总体来说,课前任务的设计需短小精炼,一次总计不超过三十分钟,不适宜时间过长。
2.课中
课中的部分,需要根据不同课型对混合式教学的进行总体设计,利用很多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如单词游戏小程序,快闪和口语人机动漫对话等;包括手机情境创如利用酒店的720VR实景图了解任务场景,思维导图软件绘制思维导图等。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在线协作学习,如美篇作品“说元宵”线上展评,线上口语训练营等。
词汇教学传统教学中经常使用卡片建立学生对于词汇的记忆,通过卡片英文单词和具体事物产生一一对应的关系,还可以通过配对闪卡等单词游戏加深学生对于单词的记忆。基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设计PPT单词轮播和单词抽奖等游戏,系统滚动输出单词卡片和英文单词,学生进行闪词、找朋友等单词游戏。这些小程序使卡片教学智能化电子化,帮助学生建立对单词的记忆。除此之外实践拓展环节单词头脑风暴,抖音相册作单词集锦、词汇思维导图等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情境创设,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词汇学习达到预期效果。
口语教学线上发布的词汇句型的语音,学生可以在线跟读,掌握句型的读音。动漫人机对话的练习根据屏幕中人物的问题,学生与系统进行口语会话,边说边练,操练具体情境中的語言对话。配音分角色扮演等活动在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条件下,课堂上部分学生展示,课下学生的都可以录制视频在线上提交,这样可以提高全员参与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英语趣配音流利说等口语软件坚持课下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口语水平。
语法教学可以搜集配套微课资源,语法教学一体化教学重要的一点是微课帮助学习语法知识点,这样的话学生可以课下随时观看、反复观看。同时语法课前课中安排的习题的测试均在线上提交,系统即时反馈学生成绩,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的薄弱点,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快闪、语法知识点思维导图可以用于最后的总结回顾。
阅读教学中观看微课利用视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新知讲解阶段阅读课文在线抢答,在线跟读课文提交测评,课文快读线上PK等,传统的教学活动搭上虚拟教学平台的快车道,个性化全员化的课堂得以实现。
写作课观看关于主题的微课,链接阅读关于写作主题的小作文,立体化的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获取写作所需的语言的储备。英语教学平台上的在线作文批改功能可以即时批改学生作文,为学生和教师修改作文提供参考。教师在线批阅,组织学生在线上进行习作赏析,互相学习,提高写作水平。
项目式教学是单元实践教学内容,如节日单元拓展任务可设计为策划一次元宵节文化体验活动。项目式教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体现为课前应发布任务单,包括任务的内容,实施的步骤,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示范,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学生看到任务单后对本次课需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了解并按老师的要求提前做好准备。这些准备包括对活动主题的了解,以及活动的所需的资料收集等。课上任务需要小组商议确定任务完成的方案然后上台介绍。这是课堂展示的部分,在展示结束以后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在线上给大家做指导点评。这也是线上线下同步教学的优势,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在自己进行独立解决某个工作任务后,通过虚拟平台跟专业的工作者直接进行交流学习,一体化教学为这种学习操作提供了变为现实的可能。
3.课后
课后拓展这一块可以请学生完成延伸的实践任务如节日单元可以制作关于春节的短视频,对节日旅行计划的进行复述,设计节日旅行纪念品等,自选角度探讨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老师在线完成评价,也可以请专业教师一起参与评价。
(二)混合式教学评价
1.评价构成
由I smart平台成绩和学生课堂活动成绩和平时作业成绩构成。
2.评价要素
在线学习平台完成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学习轨迹记录和评价。主要包括:课前测试、课堂签到、课堂活动、课堂考核、课后测试、课后拓展等要素。
3.评价主体
课前、课后测试、课堂签到、课堂活动参与情况等在线学习平台自动记录并打分,课堂考核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评分,课后拓展有老师和专业老师评价。
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所在学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混合式教学单元课程,在资源采集与制作,混合式课堂教学课教学组织和设计以及教学评价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以上是研究的一些收获,写在这里希望跟大家有更多的交流。
参考文献:
[1]周丽萍.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