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麟钧 (四川音乐学院)
在1770年,被后世称为“乐圣”的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诞生于德国波恩,这位天才的音乐家以他杰出的音乐才华和高超技艺,在一生中创造了许多出色的作品。虽然在1827年年仅57岁的贝多芬与世长辞,但他在音乐领域建立了独属于自己的不朽丰碑,为之后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堪比为音乐领域中的“新约全书”。这些作品体现了贝多芬对于自身人生的表达,以及对乐曲风格的诠释。贝多芬虽然不是第一个使用标题音乐体裁的音乐家,但他创造性的通过标题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音乐内容的连贯性,这在《告别奏鸣曲》中被充分体现,贝多芬亲自执笔为该作品的三个乐章附上标题,分别为:“告别”、“别后”、“重逢”,因此被称为“有特性的奏鸣曲”,这在他其他的奏鸣曲中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三个标题概括了音乐主题,与音乐内容仅仅相联系,该奏鸣曲是贝多芬献给挚友的礼物,因此该奏鸣曲表达了作者温和细腻的情感。同时,贝多芬在奏鸣曲结构融入了繁杂的织体,丰富的旋律与和声,使该作品更趋于交响化。
1770年,路德维希·凡·贝多芬诞生于德国波恩,他的父亲是当时的男高音歌唱家,贝多芬从小便受到父亲在音乐方面的熏陶,再加上当时正处于兴盛时期的古典主意音乐的影响,为贝多芬的音乐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在年仅4岁时便开始对羽管键琴的弹奏进行学习,四年之后,8岁的贝多芬登上了人生的第一个舞台,此次演出的成功使当时的人们称他为莫扎特式的神童。10岁时跟随当时的音乐家尼夫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两年之后便发表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作品《钢琴变奏曲》,为其之后的音乐发展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贝多芬在13岁时便凭借自己杰出的音乐才华加入了宫廷乐队,负责古钢琴和风琴的演奏。在这一阶段,贝多芬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创作了一些小型的钢琴曲。
1787年,18岁的贝多芬担负起了全家人的生活,离开家乡,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著名钢琴家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更加专业的音乐知识。为了呈现品质更好的音乐,贝多芬学习了莎士比亚等文学作品,甚至于希腊文的神话等都有所涉及。而且伴随着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自由平等的思想落入了贝多芬的心中。随后的几年中贝多芬逐渐在音乐界风生水起的展现自己的音乐才华,出入各种贵族门庭,受到当时贵族的热情接待。然而贝多芬的命运充满了坎坷,1796年他第一次出现了严重的耳疾,之后的几年中,耳疾的病痛不仅折磨着他的身体,还折磨着他的心理。治疗并没能使病魔远离他,也没能给他多争取一些时间,仅仅六年,贝多芬的双耳便几乎什么也听不见了,他不得不放弃各类钢琴演出,隐居在维也纳的乡下。那时的贝多芬更加珍惜时间,他满怀着对音乐的热情,对自身理想的渴求,以及对自身命运的反抗。在1800年,贝多芬的音乐作品逐渐摆脱了莫扎特和海顿的影响,进入了自身音乐创作的全新时期,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具有群众性、英雄性的交响音乐风格。创作出来许多享誉世界的作品。
出生在18世纪的贝多芬恰逢生活在充满革命与战争的时代,当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贝多芬于1809至1810年奥法战争爆发时期创作出《告别奏鸣曲》Op.81a。拿破仑在1809年5月12日,对维也纳这座闻名的音乐之城开始了轮番轰炸,最终暴力夺取了维也纳。由于拿破仑的军队势如破竹般的打开奥地利的国门之后又攻陷了维也纳,之前与贝多芬关系较好的贵族人士们都开始逃离维也纳,躲避战乱。颠沛流离的逃亡使得这些贵族无暇顾及贝多芬,失去了贵族们在生活物质上的接济和帮助,还有战乱导致的动荡不安,贝多芬在这一时期身心俱疲,过着物资匮乏,十分贫穷生活,雪上加霜的是贝多芬的疾病越发严重,经济上更加举步维艰。在这种艰苦的生活中,贝多芬将自己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音乐艺术的创作当中,当他得知鲁道尔夫也因为战火的波及不得不离开维也纳时,他把自己因离别而产生的寂寞和难舍之情全部作为创作的契机,从而诞生了这部奏鸣曲,并将此奏鸣曲献给他的朋友鲁道夫大公爵,纪念过去两人之间的友情。
《告别》奏鸣曲被贝多芬称为“一首有特效的奏鸣曲”,该作品有三个乐章,分别为:“告别”、“别后”、“重逢”。这三个乐章的标题节均由贝多芬亲自执笔书写,贝多芬在该作品的开头,亲自执笔用德文在乐谱附上了“告别了”,并在手稿上写下了“鲁尔道夫公爵离别之际”等文字。于是这部纪念故人离去的作品拥有了自己的标题,成为了贝多芬作品中数量不多的标题音乐之一。之后的日子中,由于鲁尔道夫不在维也纳,贝多芬陷入了对友人的思念,并深感孤独寂寞,于是在第二乐章“别后”他融入了自己在这一时期的情绪情感和所思所想。寒冬般的奥法战争总会离去,战败的法军逐渐撤离奥地利。1810年,在情况稳定之后鲁道尔夫也回到了维也纳。久别重逢的贝多芬和鲁道尔夫都难以压抑自己的激动之情,在第三乐章“重逢”之中,贝多芬将重逢之后的感慨兴奋与感动喜悦之情都蕴含在了作品之中,并在手稿上写到“鲁道尔夫公爵归来”等笔记。
在这样特殊的经历下著就的《告别》奏鸣曲,其三个乐章都深刻彻底的展现出来贝多芬的情感与思想。哀伤难舍的“告别”、充满怀念和孤独的“别后”、以及快乐喜悦的“重逢”。再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不难理解在这部作品中除了对友人的情谊,还有对被侵略的祖国的深深的热爱,这些情感在被完全的包含在作品之中,使得音乐悠扬温暖,感人肺腑,同时也呈现了贝多芬向往世界自由平等的形象。
贝多芬在创作中为了展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不仅在不同音区都做了特殊处理,加强了对比性,明亮的高音区、温润的中音区以及丰厚的低音区都突显了自身的音质,并且通过融入和弦、织体等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想要完成出色的演奏就必须对音色把握到位,而这离不开对触键技巧的正确掌握。如谱例1,在弹奏这首乐曲时,演奏者需要放松身体,把整个力量集中在手臂和手腕上,通过手臂的力量传输至手指上去带动弹奏,右手一定要将手掌架好,手指呈打开状态,并且快速地在琴键上移动,指尖一定要呈现快、准、轻盈的状态去触键,这样才会得到明亮通透的音色。在这首作品中贝多芬给予了深切的主题情感,为了呈现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正确掌握触键的技巧是基础之一。
谱例1
贝多芬在这首作品中使用了较多八度。如谱例2,在弹奏时要在注意放松手腕和手臂的基础上用手指迅速触键,并且要注意连奏和跳音的快速转换,连奏时,要想象连线部分为一句话,用一个力量弹完,利用手臂和手腕为轴心快速的找到下一个音的位置。在演奏者的左右手需要轮番进行八度弹奏时,需要做到对旋律的走向了然于胸,将每个音都清晰的弹奏出来,并且还要注意乐句旋律效果的呈现,切忌弹奏过快。准确灵活的触键对弹奏者来说至关重要,需要坚持不懈的练习。
谱例2
贝多芬因从小受到管弦乐等乐器音响性的影响,在作品中经常会使用到踏板,他认为踏板可以使音符获得延长性,具有更好的低音效果,并在弱奏时获得更柔和的声音。除此之外,贝多芬通过踏板延伸出了一些新颖的和声,使得声音色彩更加丰富。在该奏鸣曲的第三章中,贝多芬运用了大量踏板技巧去呈现昂扬的情绪和声音。在演奏时,需要演奏者在理解作者使用踏板意图的基础上保持对踏板的熟练使用,及时更换踏板以保持音乐的明澈,避免上一个音干扰到下一个音的纯净。这需要大量的实际训练去掌握其中的技巧。
贝多芬的作品里会使用一些具有爆发性的音乐和快速升降的音高等。这是源于他在创作思想方面的独到见解,贝多芬在创作时比较倾向于将情感的表达与音的强弱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对音乐内容中所包含的形象进行塑造。因此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可以看到的显著特征便是通过力度的爆发,快速升降的音高去表达自己激烈或平缓的情绪变化。这部作品同样如此,在作品中,贝多芬依旧使用渐高的音高和渐强的音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但在这首作品中我们会在部分小节里发现一些经过特意处理的创作细节,首先是整部作品的音量氛围在这些创作细节的烘托下表达出更加深入的微妙情感,其次则是在不使乐曲断裂的情况下,在乐曲中所呈现出的巧妙的强弱突转。
如谱例3,贝多芬在只有三个音的情况下,依旧用一个渐弱的表情记号去标注,以表达自己在告别好友时的依依不舍。因此作品第一章呈现的“告别”思想,在贯通全曲的基础上,作者为了表达出自己细腻的情感,在作品基本上是弱音的情况下依旧需要弹奏出渐弱的表情。这不仅需要弹奏者对音量的强弱有所掌控,更需要弹奏者去体会贝多芬在此处的情感处理。这种卓越的创作技巧和深刻的思想情感内涵是贝多芬音乐的魅力之一。
谱例3
如谱例4,在第22小节中的力度对比,是贝多芬在创作时十分擅长的技能。演奏者在弹奏八度时不要使声音过于尖锐,这对于手臂力量的控制十分重要,因此在平时就要注意手臂力量的控制,在渐强时具有张力,在渐弱时不能因减小的音量造成浮薄的感觉,而是要体现出内敛和深度。
谱例4
如谱例5,在第二章第ll小节至第12小节中,贝多芬使用了四个连续的突强记号,演奏者在根据突强记号进行演奏时,还要注重对小连线加以处理,这里的音乐充分展示了贝多芬无处释放的孤单压抑的情感。因此在弹奏时尽量避免由于粗糙大力的触键所造成格格不入的感觉,使得乐曲的连贯性降低,失去本身的整体性。
谱例5
贝多芬在创作中也十分重视节奏的使用。在古典主义时期奏鸣曲以稳定的节奏和速度为显著特征。贝多芬为了使音乐更加具有表现力,会将不用的节奏与不同的旋律融合在一起,这样不同的音乐结构里包含了不同的情绪内涵,使得听众在不同的节奏中获取不同的情绪信息。如谱例6,这类附点节奏型加以旋律的迂回是贝多芬用来表达惊惧情绪的手段。
谱例6
贝多芬在第三乐章开头处语标注了最欢快的速度,在弹奏时需要用稳定的拍子来使速度达到统一,这要求对节奏的把握要相当的精准,以此来完整的表达贝多芬与朋友再次见面的欢喜之情。
谱例7
贝多芬在音乐历史的长河中树立了独属于自己的不朽丰碑,虽然深受时代战争的影响,及自身疾病的困扰,但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依旧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一往直前,不仅吸取了前人的优秀创作要素,还开拓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使钢琴演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他将贯穿于自己一生的坚定意志和独到见解全部融入在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使他的音乐创作具有更加深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成就了贝多芬一代音乐巨匠的地位。
《告别奏鸣曲》是贝多芬众多作品中非常经典的一部作品,该作品表达了贝多芬与友人分别又重逢的复杂情感,也呈现了贝多芬当时自由民主的思想。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部分阐述艺术背景,对贝多芬的生平及时代背景进行叙述,第二部分通过谱例分析法从音色、踏板、力度等方面对该作品的演奏技巧进行分析。从而使读者对贝多芬本人及其作品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帮助读者更好的学习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