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儿童歌唱教学中歌曲的选择及演唱处理

2021-01-29 08:00李健美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黄河之声 2020年18期
关键词:童声儿歌歌唱

李健美 (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

6-12岁的儿童正处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阶段,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阶段童声早期(6-8岁)和童声中期(9-1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又有其特殊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生理、心理方面逐步发展成熟。

(一)6-12岁儿童生理特点

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孩子称为童声期,他们身体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内部慢慢成熟,身体变得更加结实,神经系统进一步完善。随着年龄增长,童声早期稚嫩的童声慢慢消失,各发声器官慢慢向成熟过渡,与成人发声器官的构造基本相同,只是器官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声门窄而短,声带短小柔软、不够坚韧,口腔内上颚、硬腭浅窄,发声稚嫩清脆,声带容易疲劳,如果发声时间长或者发声方法不正确,声带很容易受损。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吸气量慢慢增大,语言能力增强,声带开始具有弹性,音域逐步扩大,音准也逐步加强,对声音也开始有一定的辨别力、理解力,对歌唱有一些领悟和表现力。

(二)6-12岁儿童心理特点

从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孩子认知活动由不随意性、不自觉性发展向随意性、自觉性发展,认识水平从以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过渡。

具体表现如下图:

?

10-11岁 在节奏、旋律方面记忆力与理解力以及感悟力增强11-12岁 对音乐有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抽象思维能力增强

从上表可以看出,儿童的音乐思维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强,对音乐的感知、认知逐步发生变化。因此,儿童音乐发展能力具有阶段性,每一个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特点。

二、儿童歌曲的特点和选择

(一)儿童歌曲特点

(二)儿童歌曲的选择

儿童歌曲的选择在儿歌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选择什么类型的儿歌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在选择歌曲的过程中要参考多方面的因素:

1、儿童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嗓音发育不一样,童声早期音域大概一个八度训练,童声中期或者中晚期可以适当扩展音域,不可盲目扩展音域。选择作品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对当下儿童身心发展有利的作品。

2、儿童成长的环境

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儿童成长的地方,有东西地域、南北地域、城乡地域区别,选择儿歌应注意其地域特征,选择富有地方特色的儿童歌曲走入课堂。

3、儿童的审美特点

选择作品要从儿童审美的角度思考,不能按成年人的思维选择作品,成年人认为优秀的作品不一定适合儿童的审美,选择的作品要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儿童能通过作品体会歌曲的意境与内容。

对于文明旅游,这些年,年年讲,依然有不文明现象屡屡发生:在景区文物上刻字、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因航班问题大闹机场;一些中国游客常常把国内的“不拘小节”带出国门,比如随处抛垃圾、在路边长椅上脱鞋脱袜子、走累了随处蹲下等;比如一些人我行我素,在国外一些公共场所,经常会有中文书写的“请勿大声喧哗”等警示牌,但仍有人大声说话;比如一些国人对于外国的文化和规定不以为然等。

4、儿童的歌唱技能

选择作品应根据儿童现有的歌唱技能选择,不可以盲目选择一些旋律动听但不适合儿童嗓音特点的作品,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难度稍大的作品,也可以选择难度稍低的作品,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必须根据他们现有的水平选择作品,不可以拔高,否则会损坏儿童的嗓音。

儿童歌曲的选择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经验,除了要符合上述要求还应具有时代性、教育性、创造性。不是所有的儿歌都可以搬进课堂,在选择儿歌的过程中要参考上述因素,尽可能通过歌唱教学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提高其鉴赏力、理解力。当然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的,教师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具体分析,不是每一所学校儿童的发展水平都一样,有地域差别、城乡差别等等,教师选择的作品要符合当下儿童的审美,选择一些孩子们听得懂以及和他们的生活贴近的歌唱素材。

三、儿童歌曲的演唱与情感处理

对于学龄期儿童来说发声器官不成熟,无需过分强调呼吸、共鸣、位置,而是引导学生不要“滥用嗓子,高声喊叫”。应引导儿童在“自然”的状态下去歌唱。

(一)儿童歌曲的演唱

1、培养儿童头声歌唱的意识

学龄期的孩子在没有受过发声训练前,喜欢用自己的嗓音大声唱歌,时间久了喉咙就嘶哑了。头声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对于成年人来说,对这个概念也是相当模糊的,那么在引导孩子唱头声,无需用抽象的语言去解说,主要由教师示范,引导孩子往“眉心”方向使劲,微笑的状态歌唱,可采用字头加“m”的连声曲。

2、引导儿童体会“轻声”歌唱状态

“轻声”不是虚声,“轻声”歌唱主要为了避免儿童“喊叫”,儿童在训练时要耐心引导儿童,使儿童安静、柔和的歌唱,就像唱摇篮曲一样,也可采用“哼鸣”训练法,体会闻花香的感觉,逐步引导儿童。

3、引导儿童体会“自然呼吸”的状态

儿童的呼吸器官没有成年人的力度,在训练呼吸时不能按照成年人的训练方式,过分强调气息“深”、“多”,而是要引导学生在“自然”呼吸状态基础上多一点点气息就可以,自然的状态依旧不可以变。

(二)儿童歌曲的情感处理

学龄儿童的歌唱技巧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对这一阶段的儿童来说,歌曲情感的表达以及个人表现力是关键。富有情感的音乐活动对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情感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演唱学前儿童歌曲的时候要更加注意情感的渲染和表达,如何对儿童歌曲进行情感处理?

1、把握歌曲整体演唱风格

我国儿童歌曲题材多样,有歌唱祖国、歌唱山河,有贴近生活、尊老爱幼,讲文明礼貌等多种题材的歌曲。除此之外,又有进行曲体裁、抒情体裁等。不同的歌曲情感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在训练过程中,要把握作品整体风格,明确作品的情感情绪。抒情歌曲曲调优美流畅,节奏自由,演唱这类歌曲要注意气息流动,声音连贯,音量保持适中,引导儿童体会歌曲抒情、柔美的情绪。进行曲类型的歌曲坚定有力,朝气蓬勃,节奏强弱分明,演唱时注意力度加强,咬字干脆,表情坚定,身体动作干脆利落,引导儿童体会坚定、有力的情绪。

2、把握歌曲节奏、节拍特点

儿童歌曲的节拍一般以四二、四三、四四拍为主,节奏型简单,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多见,强弱关系明朗,处理作品时引导儿童把握歌曲的强拍,通过节奏的强弱处理感受歌曲的情感。例如《哇哈哈》是一首维吾尔族儿童歌曲,具有鲜明的新疆舞蹈节奏感及新疆维吾尔族旋律特色,歌曲热情活泼,在演唱的时候注意突出四二拍的强弱关系,通过强弱关系体会歌曲的情感与律动。

3、把握歌曲旋律特点

儿童歌曲旋律线条平缓,以大小二度、大小三度、纯四度、纯五度较为多见,跳进较少。因此,儿歌总体情绪平稳,不会大起大落,但是每一个乐句音区的高低会有对比,一般而言音区低的情绪更弱,声音也较小,音区高的乐句情绪相对饱满,音量也更大,通过旋律起伏控制声音的强弱,体验歌曲的情感。例如《我们的田野》。

4、把握歌曲的歌词特点

儿童歌曲的歌词内容简单浅显、通俗易懂,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引导儿童朗读歌词,体会歌词所表达的含义,想象声音的形象,可以用动作表达歌词内容。

儿童歌曲与成人歌曲在情感处理方面存在差异性,教师处理作品应从儿童的思维角度出发,采用简单通俗、生动有趣的语言,运用夸张形象的表演,利用简单易学的肢体动作,把握歌曲的总体风格以及歌词、旋律、节奏,引导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进而形成对歌曲的理解与表达。

猜你喜欢
童声儿歌歌唱
童声里的中国
夏 天(童声合唱)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识字儿歌
睡觉儿歌
歌唱十月
童声一笑
童声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