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科学活动的持续探究是由教师有效言语引发的,教师言语的有效运用成为科学活动的“主流标杆”之一。在特定的情境下,教师的言语是决定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及精彩的重要因素。
文章以对同一科学活动进行的三次观察为例,探究如何在活动中运用言语。
关键词:科学活动;教师言语;观察
一、 声情并茂,等待花开
(一)观察内容概述
科学教研组开展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纸面条”,借着这个契机开展了第一次观察活动。活动观察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纸面条”,观察主题定位于“教师言语使用有效性”。现将观察情况及观察后的思考进行归纳。
(二)观察结果分析
1. 明晰活动中的数
本次观察活动,捕捉教师的言语在每个环节中的运用情况,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提问语和评价语占主导地位,体态语、提示语运用一般性,过渡语运用少一些。根据教师言语行为运用的观察以及幼儿的反应与表现进行记录统计,
分析出教师的提问语、评价语在整个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说明教师在每个环节中提问的次数很多,教师讲评的话语也多,体现不出以幼儿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方式。而过渡语运用得少,则说明教师活动环节中的链接和承上启下的地方磨合不是很紧密。
2. 剖析活动中的言
(1)“游戏式”策略感受教师言语运用的价值性
执教老师设计的活动是围绕“撕面条”和“煮面条”两个游戏展开的。在幼儿分享怎样“撕面条”时教师用言语充分肯定,这种言语给幼儿一种动力,鼓励性言语能让幼儿有信心完成任务。“煮面条”这个游戏活动是让幼儿观察物体吸水快和慢的现象,这里用了一系列的提问言语,鼓励幼儿进行猜想。同时可以看出,科学活动成为有趣的游戏活动,是能有效激发幼儿的求知欲的。
(2)“体验式”策略成就教师言语运用的精彩性
两次“撕面条”在教师言语的引导下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
幼儿也有了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感受。第一次体验“撕面条”时,教师过渡言语自然,提示言语明确,如:娃娃家开了一家面条店,比一比谁的面条做得又快又直。活动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幼儿回答踊跃,没有多考虑就热情地投入了“撕面条”的活动中。第二次体验“撕面条”时,教师的言语中充分运用鼓励性言语,又运用追问的言语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思考去体验,这样的体验活动更有目的性。
(三)观察后教学行为改进的建议
1. 言行一致——避免拖沓无效
幼儿在“撕面条”的时候,教师要不断进行言语鼓励。如:“加油!加油!”“撕好的小朋友等一等。”这时有好多幼儿撕完了就不知做什么了,教师也没有把第一名的幼儿选出来。这就没有按照教师原来的规划去做,教师观察时要直接把第一个撕完的幼儿名字说出来,并用明确的言语告知:“比赛已经结束,让我们大家看一看,第一名的小朋友是怎样‘撕面条’的!”这样既清楚又不拖拉,也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活动。
2. 巧妙扶持——避免空洞无力
在活动中,幼儿通过教师评价言语的巧妙引导,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教师也通过生动丰富的评价语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纸身上的秘密时,幼儿是很不容易去发现的,他们会被很多的因素干扰。这时教师的提问言语好像就显得招架不住,那评价言语的运用就能让幼儿有方向可寻。教师与其卡在这个环节上,还不如直接来引导幼儿从纸的纹理上进行观察。
二、 言行合一,静候花蕾
(一)观察内容概述
在进行第二次科学活动“有趣的纸面条”时,活动的年龄段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大班年龄段调整为中班年龄段,这样活动的内容对中班幼儿来说更有挑战性。年龄段的调整对活动中教师言语的运用策略也有相应的变动。
在观察过程中,将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的内容、幼儿的反应状况逐一详细记录,以便对“教师语言运用的有效性”做出客观、合理的分析与诊断。
(二)观察结果分析
1. 明晰活动中的数
观察活动捕捉了教师的言语在每个环节中的运用情况,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提问语,其他评价语、体态语、提示语、过度语很均等。结论:教师的提问语在整个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就说明教师在每个环节中提问的次数很多,也就能得出教师的言语运用显得很啰唆,不够简练。其他言语种类的均分,说明教师多种言语的运用不会让幼儿感到听觉疲劳,达到了科学活动中言语的有效运用以启蒙个性发展为核心的效果。
2. 剖析活动中的言
(1)“求真式”策略凸显教师言语运用的真实性
科学活动“求真”是一条主轴线。大家很清晰地感受到,通過教师一系列的提问、追问、评价等言语的有效运用,能够使幼儿在尝试中去认识、去感受。特别是第一次“撕面条”时,许多幼儿没有找到撕得又快又直的方法,教师亲切地蹲到与幼儿同等的高度,去观察、指导幼儿,更让幼儿产生一种亲近、轻松的感觉。教师不是直接去指出错误的做法,而是让幼儿去观察撕得快的幼儿的做法,去观察纸的秘密。这样的提示语、评价语,教师都是用求真的态度和方式去引导,让幼儿自己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2)“解放式”策略明确教师言语运用的支持性
通常活动中执教老师会对幼儿进行提问,而幼儿的“问”也同样很重要。如在进行“煮面条”时有幼儿会问:“竖纹的‘面条’怎么变卷了呢?”随着这个问题的出现,又有幼儿发现了问题:“横纹的‘面条’怎么变长了呢?”要让幼儿敢于“问”,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重视并与之进行“对话”。这种对话是对孩子能主动提出问题予以的赞赏、支持和鼓励,不应该回避或置之不理,更不应该胡言乱语进行搪塞。要为孩子日后更多地去发现问题,对周围世界萌生持久好奇心,奠定学习科学的良好基础。
(三)观察后教学行为改进的建议
1. 一语定音——还原言语的真实性
本着对科学活动“真”教育的诠释,教师用求真的言语来引导。在进行“煮面条”的活动时教师提示:“我们把横纹‘面条’和竖纹‘面条’一起放进锅里煮,看看哪种‘面条’煮得快。”这时有一位女孩子说:“爷爷在煮面条时是一样快的。”这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是的,虽然这里是一个游戏环节,是为了让幼儿们感兴趣,才把吸水快慢融进了“煮面条”这个游戏中,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煮面条”的确是一起煮熟的。一语惊醒梦中人,教师在幼儿的言语回答中发现自己违背了生活中的真实。活动后教师觉得应把这个“煮面条”的提示重新设计,
要设计既符合真实生活的现象,又能进行观察吸水情况的提问。
2. 一清二楚——提高言语的清楚性
活动中教师很笼统地拿起记录紙说:“请小朋友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建议教师用明了的言语进行清楚表述,这样幼儿的领会能力就会提高,也就能提高记录的效果。科学活动中教师的言语应是直白明了的,这样的言语能帮助幼儿清楚地了解事物的本质;科学活动中教师的言语也应是充满疑惑的,这样的言语能唤起孩子的好奇心。多元的教师言语,是为了静静等待花开,教师言语的魔力不就在于此吗?
三、 与时俱进,享受风景
(一)观察内容概述
在进行第三次科学活动“有趣的纸面条”观察过程中,将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的内容、幼儿的反应状况逐一详细记录,以便对“教师语言运用的有效性”做出客观、合理的分析与诊断。
(二)观察结果分析
1. 明晰活动中的数
本次观察活动,共捕捉到教师的言语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提问语是最突出的。在进行评价时更注重针对性,无效的评价语逐步减少了。体态言语运用与第二次活动时保持不变,说明教师的体态言语运用得稳定和得体。提示性言语运用也提高了些,说明教师在教学活动时有了明确的要求。
2. 剖析活动中的言
(1)“体验式”策略感受教师言语运用的互动性
科学活动中教师的“体验式”指导策略让幼儿能更多地通过自己的尝试来进行自我探究。师生互动的言语是有效体验活动的根本。本次活动中的言语在二次“撕面条”时得到体现,有面向整体幼儿的互动,也有面对个别幼儿的互动,是“面”与“点”的互动结合。如教师对第二次“撕面条”没有体验成功的幼儿提问:“你发现了撕得又快又直的方法了吗?”幼儿没有回答只顾着撕。教师说:“没有关系,相信你快找到了,大家再等等他吧!”这时这位幼儿边撕边说:“我找到了,就要撕好了!”虽然教师和其他幼儿等待了一下,但是这样的言语互动让能力差的幼儿感到了一种支持,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解放式”策略享受教师言语运用的宽松性
本次活动中,幼儿对两种“面条”吸水性进行了猜测,幼儿无拘无束地表述着自己的猜想。有的说:“横纹的‘面条’吸水快,因为它撕得快!”有的幼儿说:“竖纹的‘面条’吸水快,所以撕得很慢了,还会吸水!”幼儿大胆的猜想和看似理由的理由都被教师一一进行了评价,这也是对他们想法的一种肯定和支持。通过教师比较宽松的言语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对“解放”幼儿的“大脑”是很有效的。只要教师有这种理念,幼儿的思维方式就会呈现开放性。
(三)观察后教学行为改进的建议
1. 面中带点——强调关键的重要性
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纸面条”已经进行三次研究了,观察活动中要关注教师在细节部分言语运用的改进。
在“煮面条”时,幼儿以为就是拿着自己撕好的“面条”去煮。教师看到后才告知幼儿不要拿筐和“面条”,
因为后面有“煮的面条”。在活动的细节处教师虽然已经表达了,但是忽视了幼儿的接受能力和注意力,所以在关键的点上执教老师如果能在言语的情感、语调、语气等方面进行强调,可能这些小插曲就不会出现了。
2. 节外生枝——顺势调整的必要性
在进行活动的时候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有些是可以预知的,有些是无法预知的,在这里就需要执教老师随机进行调整。在进行第一次“撕面条”时,教师发现了一个撕得很快的小女孩,于是教师请这位小女孩到前面来展示她是怎样撕得又快又直的,可是小女孩这时撕得又慢又皱。这时教师的言语也该进行调整,以引导幼儿来探究纸中的秘密。如:“同样一个人撕,为什么第一次撕得又快又直,现在撕得又慢又皱呢?问题出在哪里呢?”这样一提问,相信幼儿都会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观察纸的秘密上来。所以教师在活动中,应善于对意料之外的情况进行自我言语引导的调整。
在活动中教师向来有“终点”情节,视过程为畏途,做任何事都希望快马加鞭,直奔结果而去。重要的不是目的,而是过程,这个道理很多人知道,却很少人做到。其实生活需要去享受,幼儿教学也需要去享受,而我们的“终点”情节也要放慢脚步进行调整。通过对科学活动“有趣的纸面条”一课三研的活动观察,教师从中享受到活动对言语运用推敲、磨合、调整的艰辛,也享受到言语改变带来的幼儿投入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侯耿耿.幼儿科学探究的有效支持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20(1):92-95.
作者简介:沈莉,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吴江区求真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