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茜
摘 要 以影视行业发展、后期特效制作岗位需求、课程特点为基础,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分析,得出高职院校影视后期特效制作课程实战化教学设计思路,即秉承“荧屏案例导入—知识点对接—微课演示—商业案例实战—原创开发”的教学主线,提高技能学习质量,锻炼学生商业实战能力,鼓励学生应用所学从事作品原创开发。
关键词 高职院校;影视后期特效制作;教学设计;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03-0135-02
1 研究背景
行业发展概述 随着国家对影视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的加大,影视制作遇到从未有过的“近距离,高需求”。自媒体深入人心,短视频平台高度繁荣,使得人人利用手机和剪辑特效软件,就可以成为自媒体作品的“导演”。而荧屏节目百花齐放,除了传统影视剧持续高产,各类型综艺节目也层出不穷,影视制作公司对后期制作人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与此同时,互联网与影视深度融合,观众对影视节目的细分、选择和批判能力进一步提高,这对影视后期制作人员的整合、创意和审美提出更高要求。后期特效制作作为影视后期制作的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影视作品的艺术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但其制作难度大、制作周期长、技术更新换代快的特点,也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企业岗位要求 影视后期相关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的是影视后期剪辑、后期特效制作、特效包装制作等工作。笔者通过调研珠三角地区影视后期制作相关公司的岗位设置、职业技能需求和招聘信息,总结出企业对岗位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强调熟练的软件操作能力,即能运用影视后期软件实现既定画面效果;强调软件的应用能力,即综合运用各类素材和后期软件,完成完整作品的设计和制作;对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要求更为突出。调研发现,由于应聘者缺乏商业案例制作经验,所学技能与实际工作任务脱节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也是企业招聘面临的困境和课程教学的痛点。
课程特点 本研究所面向的影视后期特效制作课程是影视后期制作的核心课程,对学生掌握岗位技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这是一门基于After Effects软件的课程,需要采用案例教学,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软件练习,软件操作步骤复杂、参数繁多,需要多次反复学习。
2)课程覆盖的教学知识点基本对接一线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任务,知识点的迁移性和应用性强,可以从荧屏效果和企业商业案例中寻找教学素材和进行项目实训。
3)特效制作需要数字媒体专业的其他知识和技能作为辅助和支持,如平面设计、视听语言、影视拍摄与剪辑等,这对学生的想象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2 高职院校学生学情分析
本研究的目标人群为数字媒体相关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等专业的高职院校学生,他们具备以下特点。
优势
1)后期特效广泛体现在各类影视剧、广告、综艺节目中,而大学生就是观看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们长期接触影视特效,对学习后期特效制作兴趣浓厚。
2)学生有平面制作、影视拍摄和影视剪辑的相关数字媒体课程,可以为特效制作提供技术支撑和拓宽创作思路;且高职学生崇拜技术,对利用技术进行二次创作和进行作品原创有着强烈的自我驱动力。
3)学生的思维活跃。所谓“三分拍摄,七分后期制作”,影视作品的观赏性很大程度上需要技术结合创意,高职学生耳濡目染,思维活跃、创造力较强,稍加引导,便会制作出创意出彩的后期特效作品。
期待
1)渴望商业化的实战案例与素材。学生对影视后期特效学习的热情主要由“成功复现荧屏上效果”驱动,渴望有大量影视案例素材来练习特效效果。
2)学生期待教师的半开放性教学与点评。当学生掌握了特效的基本制作技能之后,更喜欢教师半开放的教学方式,即教师提供技术提示,而非完整的操作演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者独立思考进行制作,以提高学习成就感。学生对作品点评环节的热情很高,希望从教师和同学那里获得肯定与技术讨论。
3 高职院校影视后期特效制作课程实战化教学设计流程
结合行业发展、岗位需求、课程特点、学情分析,得出高职院校影视后期特效制作课程实战化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实现“看得懂、能复现,能原创”的教学目标,即:将企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引入课堂,让学生熟悉荧屏案例特效任务,能够做到内行人“看得懂”,看得出門道;能让学生将商业案例效果与软件学习进行结合,进行商业实战演练,做到“能复现”出商业案例特效效果,提高软件的应用能力;发挥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在深入理解荧屏特效应用领域的基础上,结合其他课程,激发创新活力,从事原创作品开发。具体流程图如图1所示。
课前准备阶段 主要由教师通过课程微信群或课程网站进行荧屏特效案例的发布,让学生课前观看,并要求学生自主搜集类似案例。这些案例的选择和发布多数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节目、广告等,有利于调动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看,获得相应特效效果的直观印象。对于学生能力范围内可以用其他途径实现特效的案例,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制作。在正式学习前,收集学生的观看反馈和制作心得。
课堂实施阶段 教师通过以下步骤完成学生“看得懂”到“能复现”的转变。
1)荧屏案例导入。课堂教学时,对照荧屏中的若干特效案例,教师分析讲解该特效的特征、规律,总结其应用领域,让学生能透过各个案例不尽相同的画面表现而理解其相同的本质特点。
2)知识点对接。将特效的荧屏表现进行分解,与特效制作的知识点进行对应,让学生结合画面效果体会特效制作的要点,并在软件操作中进行操作演示,掌握知识点的实操技能。通过改变参数设置,对照观察画面变化,深入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3)微课演示。特效案例的制作步骤繁多,这是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素材和效果视频,结合知识点,分析制作要点,理解制作思路,而非死记参数。教师在软件中进行演示和讲解,并将详细的操作步骤录制成微课,供学生多次自主学习。
4)效果复现。以荧屏案例的复现为目的,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网站下载荧屏案例素材,使用软件完成特效复现,教师针对学生制作中的问题进行现场纠错和答疑。通过复现荧屏案例特效,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操作技能,也让学生获得“我也可以做到”的成就感,进一步维持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由于学生对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模仿和练习,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安排多次效果复现任务,对效果画面和制作要点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反复练习。多次模仿之后,学生脑海中逐渐形成这类后期特效制作的模式,并学会整合多个优秀作品的优点。
5)商业实战。商业实战类项目才是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岗位技能的关键。在这个环节,教师要提供更为商业化的特效项目和高清素材,模拟企业招聘模式,以任务为驱动,以商业案例的呈现为标准、目标,鼓励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完成项目实战演练;全面提升项目的难度、综合度、规范度,并对作品提出更高的艺术化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教师应侧重技术性提示而非完整操作演示,鼓励小组合作探究,对学生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并对学生的最终作品进行有针对性辅导。
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任课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给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布置一些难度稍大的商业实战项目,他们对技能学习有着强烈的自我驱动力,有了挑战之后会完成高水准的后期特效制作;而那些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看到其他学生进步,也会激发自身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一种相互竞争、共同进步的学习热潮,增强教学效果[1]。
课后阶段 教师发布原创作品任务,要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群策群力、展开想象,结合所学知识点,综合利用前导课程,如平面制作、数码摄影摄像、影视剪辑等,完成原创特效作品的开发。学生可以将作品上传到课程网站或者课程微信群,支持学生互相观摩、讨论、评价,教师从技术和创意层面给予评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原创开发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一直强调学生的媒体素养。作为内容创作者,学生必须保证媒体内容的政治方向正确,传播社会真善美和正能量。
4 总结
影视后期特效制作课程作为影视后期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都存在课堂教学和岗位技能脫节的痛点。本次研究以企业招聘要求为准则,以实战为目标,将一线影视后期特效制作人员的实际工作任务带入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荧屏案例为导入、商业案例制作为驱动,使学生完成所见到所思、所思到所做、所做到创新的进阶过程,并且提供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开放的学习平台,支持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和合作学习。笔者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切实提高学生后期特效制作的实战能力,帮助学生完成技能学习与岗位工作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李承蔚.关于影视后期特效制作教学的创新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论坛,2018(5):87-88.
[2]谢幼如.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