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策略

2021-01-21 10:47韦国
求知导刊 2021年46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摘 要: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各地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上各有特色,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教学内容设计与信息环境、学校环境不太符合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做到把“知识技能为本”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6-0025-03

作者简介:韦国(1977.8—),男,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

引 言

教学设计即运用教育理论,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与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运用教育规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估,最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优秀的教学设计来源于对教材的正确解释和深入解读,从本质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理解、分析、研究、体会、解释,理解教材内容、学科内涵、教育功能等多重意义。同时,其还来源于对学生的正确分析与精准把握,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案例支持教学。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尚未有独立的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课程把“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的一個模块。部分省份出台了本省的课程指导纲要。例如,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并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多次进行完善修订。2017年“修订稿”更名为《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目前,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一般是使用以省(市)为单位编写的地方教材,满足本地教学需求。现行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特别是2017年后修订的教材,受《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影响,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导向。

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立场解读教材,教师要从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了解整套教材的内容、结构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把握教材的系统性。同时,教师还要对教材中的实例进行细致解读、微观透析,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课程价值观[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软件更迭周期较短,教学硬件设备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加上各省不同地方还有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学生经验也各有不同,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悬殊较大。因此,在使用教材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当前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再设计。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做到“心中有目标”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考虑这个问题。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基于此,教师要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坚定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只有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出发,教师才能在教学设计中同时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习得、信息意识的养成、计算思维的培养、数字化生存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渗透等诸多方面。

(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做到“胸中有教材”

教材是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基础,承载着教学内容及其结构体系。现有的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都是地方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及教育部、地方课程标准等相关文件为指导,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状况,不断完善[3]。

江苏省的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在2013年将“程序设计”“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作为拓展模块,以供有条件的学校开设选修课使用。但在2017年修订纲要和教材时,其把以上三个模块均作为必修模块,另外增加了“人工智能初步”的内容。信息技术教师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应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变化,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做到明确教材的设计意图,明确每一课之间的联系,还要明确单元目标和每一阶段的任务。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确立重点和难点,对教材进行优化处理,精选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教学内容,且内容要正确无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三)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做到“脑中有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是学生将教学内容内化为自身知识结构和技能的做法。教师必须合理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设计中,除了考虑教与学的内容,还应考虑教与学的方式方法[4]。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种类繁多,不同的核心素养培养所需要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在新形势下,教师要深入理解教学法内涵,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特点,合理选用并优化组合,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

(四)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做到“眼中有学生”

一切教学活动都要着眼于学生。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学生所处的社会信息环境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现在的学生已经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教学设计能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唯有从学生角度判断才有实际意义。其不再是机械操作时代的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实际应用,还要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5]。因此,在突出核心素养的思想指导下,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从单纯的学科知识体系转向兼顾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就是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采用多种有效方式,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知识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鼓励其大胆创新,进而培养其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合理选用信息技术教材范例

分析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材,任务驱动仍是教材编写的一般方式,且每一课都会有一个个范例呈现。这些范例在设计时体现了一定的思想性、地区差异性、前后联系性等,也体现了不同阶段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其对学生的认知要求、操作步骤等都是经过反复实践形成的。因此,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教师对教材中的范例应该加以重视,取舍恰当,既不盲从,也不能完全抛弃[6]。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WPS文字”單元时,笔者考虑到适用性,采用以“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材进行编写的教材。教材提出文档编辑的一般要求,学生按照步骤操作就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文档。但是,不同地区学生的生活经验各有差异,采用学生更熟悉的内容,学生的创作激情会更高。教师在使用教材范例时,如果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比较契合就可以采用,如果距离学生生活太远,则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引入人文乡土介绍、学生校园活动等内容。

恰当的教学范例能引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因此,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材观,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范例正确取舍,才能挖掘教学内容的核心素养教育价值[7]。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单元设计和项目学习,注意教学情境在本单元教学中要相对稳定,以保证教学前后延续。同时,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出发,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探究活动。这有助于消除学习过程中知识碎片化和去生活化的弊病,真正实现课程目标。

(二)灵活调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

核心素养为课程内容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使用范围广。但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软件更迭频繁。因此,一方面,教师要立足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8]。

例如,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载与安装软件”的教材内容以安装聊天软件为范例,让学生在软件官网体验下载和安装软件的过程,为下一课“网络交流”作铺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调查学生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总结要解决的问题,进而提炼学习任务。例如,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时会遇到很多生词,就可以下载电子词典辅助学习。在下载电子词典时,学生需要考虑诸多问题,如怎样在网上搜索合适的软件,注意下载链接的选择,在安装过程中怎样避免不必要的广告,怎样选择安装位置,安装完后如何快速解决实际问题等。这样的真实体验更能激发学生的信息意识,促进其数字化学习能力的提升。

“主动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是“自主发展”核心素养下“信息意识”的培养要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调整。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第26课“网络交流”中,学生在学校机房注册聊天软件、邮件等账号,由于需要验证码或IP地址有限制等原因,或许不能成功,对此,教师可以将其布置为作业,让学生在课后与父母合作,注册聊天软件账号。账号注册成功后,接下来对网络交流、网络空间、电子邮件、网络云盘等的学习均可使用该账号登录。这样的教学调整既关注了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总之,教师可以从核心素养视角取舍和确定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组合、灵活调整。

(三)积极推进学科整合

部分核心素养并不直接指向特定学科,而是指向教育中的共性素养,体现不同学科共通融合的价值,在各教育阶段具有循序渐进、层次化发展的优势。因此,从核心素养视角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积极推进学科间的深度融合,做到学科内联系和学科外联系,形成横向联合、纵向衔接的学科素养层次结构,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融合的育人目标[9]。

例如,每个版本的教材都会有“打字小能手”单元,它的教学目标有掌握键盘知识和基本指法。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会文字输入的一般方法,从而为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学习与应用打好基础,体验数字化学习带来的乐趣。教师可将枯燥的文字输入教学与拼音、习作教学联合起来,在打字过程中融入拼音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会拼音输入法。除了键盘输入法,在人工智能技术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下,我们还可以使用手机语音输入法提高输入速度。这样的教学设计指向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打破了学科间的阻隔,体现了信息技术学科和语文等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共享共进,以学科协同推进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重视信息技术课程评价

学科核心素养是否得到培养,要落实到教学评价中。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中建议“完善学习过程评价与考试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鼓励实践性评价”。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课程评价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学习习惯与学习表现、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等方面[10]。信息技术课程可采用课堂观测、随堂练习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开展即时性评价,通过主题演讲、成果展示、学生述评等方式开展阶段性评价。在评价体系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也要关注对学生意识、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学科评价要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多元评价量表,有效提升每个层次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这样既推动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

结 语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学科内容也快速更迭。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明确发展方向,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结构,提高教学设计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韦国,黄奇玉.核心素养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变革[J].求知导刊,2020(34):34-35.

陈月清.做好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的建议[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Z3):78-79.

陈月清.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选取[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04):42-43.

马丽娟.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22(05):166-167.

欧阳云丽.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分析[J].知识窗(教师版),2021(12):128.

王怀忠.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究[J].新课程,2021(51):48.

王伦.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小组合作的有效性问题[J].读写算,2021(34):15-16.

宋伟.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新教育,2021(34):61-62.

钱凤兰.优化教学策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J].新课程导学,2021(33):24-25.

田元凯,刘积慧.智慧课堂下小学信息技术问题式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教师,2021(12):103-104.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