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科学课堂可以将微项目式学习与道德教育融合。文章以助推“光盘行动”为例,详细阐述了通过微项目式学习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第4~6课的内容,将学习目标指向“食物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关键词:微项目式学习;小学科学课;光盘行动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6-0082-03
作者简介:曹文佳(1985.10-),女,苏州市相城区珍珠湖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1]。他认为教育最终是为了培养德性,而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教学。然而,目前各学校的德育工作往往还只是德育处、班主任、德育教师的工作,并没有贯彻到每一个学科教育中。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教授相应学科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科学学科与小学其他学科关系密切,科学学科可以为其他学科做贡献,其他学科也可以为科学学科做贡献”[2]。显然,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同样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思考如何渗透德育内容。
微项目式学习的小学科学课堂是指在小学科学课堂上,依据《课程标准》,设置微项目式学习的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助力学生探究驱动性问题[3]。这需要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合理配置现有的教学资源,整合科学教材内容,让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参与,解决实际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基于微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融入德育内容,变“道德说教”为“道德学习”。如“光盘行动”是德育的一个剪影,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笔者将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中的第四课“一天的食物”、第五课“食物中的营养”、第六课“营养要均衡”进行整合,以微项目式学习来展开教学,将这三课的学习目标指向“食物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助推“光盘行动”。本文就以“光盘行动”为例,浅谈基于微项目式学习的德育与小学科学课程的融合实践。
一、创设真实情境,聚焦项目任务
在微项目式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聚焦项目任务,选择学生常见的、感兴趣的话题,根据《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创设适合学生且富有情感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种基于真实情境下的微项目式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热情,让学生乐于参与活动,愿意展示微项目式学习的成果。
笔者在教学这三课之前,录制了我校“食堂里的午餐”的视频。通过视频,学生可以回顾午餐中的食材种类、用餐时的情形、用餐后食物剩余的情况等。紧接着播放“光盘行动”宣传片,两个视频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顺势提问学生“观看了视频之后有什么感受”以及“想研究什么问题”,并给每个小组下发多张大纸条(宽度为10cm,长度为40cm),让学生在小组间展开讨论并用简单的词句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每张大纸条记录一个问题)。学生在充分讨论思考之后,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我们的生活离得开食物吗?一天要吃多少食物?食物中含有什么营养?为什么要吃这么多种类的食物?吃多少合適?如何减少食物浪费现象?等。教师将纸条集中张贴到黑板上,分析合并后留下关键问题。最后明确本次微项目式学习的任务:“做小小营养师,设计一周午餐食谱。”同时,教师告知学生已事先与学校沟通好,评比得出的“最合理食谱”将递交给食堂,食堂会根据学生设计的食谱进行烹饪,学生能在一周内吃到由他们自己设计的食谱中的饭菜。
切实可行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动力十足,摩拳擦掌。基于微项目式学习的德育与小学科学课程的融合实践之助推“光盘行动”正式拉开了帷幕,希望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助力学生完成“光盘行动”。
二、借助调查研究,了解项目现状
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与先决条件。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已逐渐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调查研究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查研究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能让学生更了解项目现状。
在教学第四课“一天的食物”时,笔者发现绝大部分学生由于平时缺少对食物的全面关注,当出示各种美味佳肴图片时,他们会不断发出惊叹声,但当问到他们最喜欢哪种食物以及原因时,绝大部分学生往往只关注食物的口感和外观,而关于“食物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的思考较少。即便学生知道一些不良饮食习惯有损身体健康,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仍然为了吃到“美味”而将健康问题抛之脑后。
我们的生活和食物息息相关,为了设计出一份合理的食谱,笔者结合“一天的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调查一日三餐入手。先让学生开展“一天中吃了哪些食物”的调查工作,使其自主对自己及身边的人进行调查研究,记录所吃食物的种类。调查之后,教师适时提出新问题:(1)你一天一共吃了多少种食物,哪种食物吃得最多?(2)你会给这些食物分类吗?(3)每个人的饮食习惯一样吗?(4)为什么要吃这么多食物呢?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后回答问题,发现一天中所吃食物种类繁多,绝大部分人吃得最多的是主食,但也有人从不吃主食;食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人们摄取的食物中各种类别都有;所调查人群的饮食习惯不同,有的人摄取的食物比较单一且以荤菜为主,有的人摄取的食物品种多样,荤素搭配等。此外,学生通过“食堂里的午餐”的视频已经发现每次用餐后浪费现象严重的问题,意识到“光盘行动”有待加强,还专门展开了对未完成“光盘”原因的调查。经过分析发现,造成浪费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合理搭配、均衡饮食认识不深刻,部分学生偏食、挑食。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活动,学生了解了微项目实施要面临的问题,为后续设计健康合理的食谱,助推“光盘行动”做好了铺垫。
三、借助科学探究,奠定项目基础
《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明确提出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与培养目标。科学探究能为微项目式学习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感受其中的困难和快乐。
在调查研究之后,学生已经产生了“所需食物种类繁多可能和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有关”的思考。笔者结合第五课“食物中的营养”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科学探究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实验中要用到各种各样的食物,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并要求尽可能减少浪费,在材料准备环节渗透节约食物的意识。接着,第一个实验是“检测食物中的淀粉”,学生要将碘酒滴加到食物中去,根据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紫色的原理来判断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关注不同食物变色时的现象。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发现有些食物加入碘酒后会变蓝紫色,有些食物不变色;不同食物变成的蓝紫色深浅不同;不同食物变色所需要的时间不同。学生深入思考背后原因,分析得出了不同食物中淀粉含量不同的结论。第二个实验是“检测食物中的脂肪”,在课堂上,学生要用食物在白纸上摩擦或者挤压,根据含有脂肪的食物会在白纸上留下油渍的现象来判断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为了避免食物间的互相污染,笔者让学生对未经烹饪的各类食物进行检测,学生发现了不同食物中脂肪的含量不同。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在这个实验中还加入了已经烹饪过的外观和口感都很受学生喜爱的油炸食品,如薯条。学生通过检测发现油炸食品所含脂肪非常多,这就可以促使学生开始思考,这么多脂肪被人体摄入,是否有损身体健康。之后,教师还可以进行演示实验,利用双缩脲试剂遇到蛋白质会显紫色来判断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了解了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并且不同营养成分在不同食物中的含量不同。有了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经历,学生深刻认识到,如果只吃单一的食物是吸收不了所有营养的,有些食物多吃是不健康的,应该科学搭配饮食。
四、借助科学阅读,明确项目关键
科学阅读指的是针对科学性读物展开的阅读。科学阅读能帮助学生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是科学课上常见的学习方式。科学阅读能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同时,科学阅读能使项目实施的关键更加明确。
在调查研究和科学探究之后,学生已经发现了我们的日常饮食存在的问题。结合第六课“营养要均衡”的内容,学生可以了解食物的六大营养及其作用。同时,学生可以边阅读边思考,食物种类繁多,每种食物所含的营养物质不一样,如何合理搭配才有利于人体健康呢?为了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笔者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上所涉及的物品及其克數,用相应物品的实物图进行替换。如水1500~1700毫升,直接出示6瓶矿泉水;蛋类40~50克,直接出示一个鸡蛋;盐少于6克,直接出示一个啤酒瓶盖(去掉软垫)中刚好装满盐的图等。借助直观、简单易懂的图片进行科学阅读,学生更容易了解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种类及每层食物的食用量。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除了阅读“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笔者还引导学生整理并阅读“某某同学一天的食物宝塔”,让学生将第四课“一天的食物”中的“自己的食物记录卡”摆放到“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各层食物相应的位置。学生马上能判断自己一天所吃的食物是否符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所需种类和所需的摄入量,是否达到平衡膳食的要求。通过科学阅读活动,学生主动思考自己的饮食习惯是否合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来一场“寻找万能食物”的比赛,将各种食物所含营养成分的卡片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并进一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阅读检索更多营养成分的相关信息。学生通过认真寻找比对,并对“疑似万能食物”展开辩论之后,发现没有一样食物符合“万能”的标准。
科学阅读引发了学生对于挑食、偏食危害的思考,使学生明白了只有平衡膳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科学阅读明确了项目关键,即设计健康食谱的要点是均衡营养。
五、借助成果展示,实现项目应用
成果展示是对项目实际应用的展示,是对项目学习的总结,也是继续完善项目的开始。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能收获作品展示带来的喜悦,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建议,教师要利用一切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在经历了一系列科学调查、科学探究、科学阅读之后,学生掌握了合理搭配一周食谱的要点,对设计一周的校园食谱已经跃跃欲试了。笔者出示食材清单,让学生根据食材价格,在控制成本和确保均衡膳食的原则下,结合所学科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一周的午餐食谱。学生一个个化身“小小营养师”,积极参与,各班食谱设计比赛开展得如火如荼。
学生的食谱完成后,先在班内进行展示和评比,再请专业营养师进行点评,最终选出最佳食谱推荐给学校食堂。在展示过程中,学生对自己设计的食谱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做出了详细描述,再一次综合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同时,相互评比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最终,学生吃上了由他们自己设计的食谱上的午餐,实现了微项目的应用。
在整个“做小小营养师,设计一周午餐食谱”微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笔者没有特意强调“光盘行动”,但又无时无刻不在渗透“光盘行动”珍惜食物的内涵。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每天需要吃不同的食物,不同食物所含营养不同,不同食物的营养作用不同,从而感受到食物的宝贵,理解均衡膳食的重要性。
这场科学课堂上的微项目式学习,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对于提高“光盘行动”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不得不说的是,“光盘行动”为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6课的学习提供了教学的契机,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了挑战性和趣味性。
结 语
在提升学生科学学科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这是科学教学的意义所在。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利用微项目式学习渗透德育的例子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一线科学教师不断去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任丽娟.浅谈德育在旅游教学中的渗透[J].科学中国人,2015(4Z):24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黄梅玲.微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实践与意义[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0,3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