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村儿童学习能力生长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2021-01-21 22:10汪洁
求知导刊 2021年46期
关键词:课本剧综合性学习学习能力

摘 要: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异,助力农村儿童成长,一直是广大农村教师探讨的话题。作者在乡村教育中尝试将课本剧编演这一实践活动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机整合,摸索出一条“听说读写”的教学新路子,以期助力农村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学习能力;课本剧;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6-0079-03

作者简介:汪洁(1994.1—),女,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罗溪中心小学,小学一级教师,学校语文教学能手。

引 言

广大农村教师要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积极探寻有效的教育途径,拓宽学生求知空间,开发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培养家庭教育责任意识,构建学生自我展示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笔者将课本剧编演这一实践活动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机整合,结合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摸索出一条语文教学的新路子,以期提升农村儿童的综合能力[1]。

课本剧编演源于对课本剧的“微加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农村学校的实际出发,以课本剧编演为支点,创新课堂活动;要立足儿童立场,指向深度的语文学习;要指导学生将习得的知识进行内化,同时外化为行动,即或做“小导演”组织协调,或当“小编剧”撰写剧本,或为“小演员”演绎诠释。

一、自主挖掘,創新实施

(一)主体发挥

基于农村学生立场的课本剧编演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让学生站在教室中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以主人公身份积极投身学习活动,根据学生所特有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自主挖掘素材,主动构建活动内容。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地提供帮助,但也不能过多干预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二)结合生活

生活就是一本活教材,可以被用来教育和培养学生。教师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2]。

例如,在教学《四季》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预习作业,即让学生描述在他们记忆中四季的样子,思考自己喜欢什么季节、描述每个季节的特色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结出四季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总结,然后利用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四季的不同,使学生加深对四季的印象。随后,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只要稍加讲解,学生就可以理解课文内容,并且能理解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再如,在教学《小书包》这一课时,由于本篇课文包括“早”“书”“刀”等生字,教师可以结合生字,设计趣味的表演活动。如在“找图片”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其他同学头上戴着的图片为线索,找出这些同学所扮演的具体事物,并找到与汉字相符合的图片。

这种将现实生活与教学紧密结合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快速理解并且吸收教学内容,并且能够使学生将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效率和语文素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真心体验

体验教育是指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身参与某种活动或置身某种情境中。体验教育既关注教育活动的形式与过程,也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并且引导他们在体验中将知识内化为认知,外显于行为。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材中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且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整理后再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将蔺相如面对满朝文武为难时,挺身而出的勇敢行为和不畏强权的精神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学生将“捧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做出就要向柱子上撞的样子”的场景表演得生动形象。

课本剧编演依托“体验式”的教育形式,依据德育目标和未成年人的生理特征以及个体经历创设相关的情境,让未成年人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并通过反思实践内容内化形成个人的思想品质。

(四)综合联动

基于农村儿童立场的课本剧编演生于“创造”:“创”是核心,“创”是灵魂,“创”能够让课本剧编演真正落地。课本剧编演以语文课堂为平台,以适合课本剧改编的叙事性课文为依托,置学生于鲜活的学习环境中,开展听说读写搜练等基本能力训练。教师在创设课本剧编演活动时,要在个性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或增删续改、或故事新编,对课文进行加工整理,创编、创演、创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实现多元联动。

二、创设环境,发展能力

语文课不应局限于课堂上的40分钟,还可以拓展延伸到课外活动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从而充分发挥出语文教学的作用,使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

(一)情境表演,组织活动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者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解读原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解放思想,进而提升其创造力。

例如,在部编版语文一年级的教材中,多篇课文讲述了充满童趣的故事。如果教师仅用口头讲述的方式讲解课文,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课文的兴趣。基于此,教师可组织情境表演活动,让学生创造性演绎故事中的人物。这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再如,在教学《小公鸡和小鸭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演绎该篇故事,分别扮演小公鸡和小鸭子,按照故事内容情节,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表演。首先,学生两人一组在座位上进行对话练习,同时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表演过程;然后,教师选出代表让他们走上讲台,进行表演;最后,当他们表演完成后,教师要带领其他同学为其鼓掌,给予鼓励。又如,在教学《树和喜鹊》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朗读课文,同时提出要求:同学们在朗读时要表现得生动形象,能够让其他同学听得有滋有味。教师也可以先进行范读,再让学生练习,然后挑选部分同学进行朗读。

(二)认真观察,自我表现

如在学完《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一课后,学生学习了“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这样的句子。这些句子都是排比句。学会使用这样的句式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笔者组织了一次课外实践活动,即在大课间活动时,带领学生从校园门口到操场、教学楼、食堂、菜园等地方,让学生观察每一处最醒目的标志,并用排比句描述其中的标志。

在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中,通过散文、诗歌、古诗等体裁描述秋天的风、雨、落叶等同一主题的内容较多。因此,笔者让学生去公园中或校园里找出不同形状、颜色的叶子,并用优美的语言将其描述出来。学生的创造力超出笔者的想象,他们描述的句子结构完整、内容丰富、语言优美。

(三)围绕任务,自我品味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部分课文对课本剧的开发留有很大的空间。教师可以挖掘教材中的课文,将部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在创编剧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留白,将叙述性语言直接或间接转化为剧本语言。剧本语言强调性格化,因此学生需要深入文本,揣摩人物性格,把控语言表达的技巧,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的“幸福”,理解文中“幸福”的意蕴。首先,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女孩擦燃火柴的画面,并画出相关的句子。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小女孩从第一次擦燃火柴,到最后一次擦燃火柴,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并思考不同表现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学生经过分析总结出小女孩一共五次擦燃火柴。第一次,“她终于抽出了一根”;第二次,小女孩“终于抽出”,是犹豫了好久才抽出一根的;第三次,“她又擦了一根”;最后一次,小女孩“赶紧擦着”,是很干脆、毫不犹豫的。前四次,小女孩都只擦燃了一根,而第五次,她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卖火柴的小女孩,感同身受,表演出了她内心的无助。

(四)准确把握,释放个性

要想学生准确把握教材,深入解读文本,最大限度地释放个性潜能,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所悟、所做融合进一台课本剧中,教师除了精心备课之外,还要学会精准运用多媒体。

例如,在教学《掌声》这一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领悟“掌声”的内涵。首先,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并且思考一个问题,即掌声有什么意义?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上台表演让他们模拟文章中的故事情节。表演结束后,教师让参与表演的学生说出“掌声”带给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

课本剧编演应该基于课程目标,以教育现代化为依托,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而学生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为现代化的新型人才,为将来能够顺利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三、激发动力,提升能力

课本剧编演可以深度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构建,打破定式,让学生面向课堂,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需基于课程目标,探寻有效的语文教学资源,逐渐完善语文知识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即廉颇说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真的吗?然后,教师让学生去文中找出具体的细节信息。最终学生得出结论,即廉颇说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因为在“渑池相会”中,秦王因为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而不敢攻打赵国。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四、搭建平台,促进合作

语文学习模式不应局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模式,而应是丰富多样的。因此,教师要积极探寻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促進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设置合作表演的意境

在备课阶段,笔者发现《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等童话故事中人物对话风趣幽默。学生很喜欢读童话,却又无法精准掌握人物的情感。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情境。例如,当学生读到“救命啊!救命啊!”时,教师可以创设问题让学生感受人物急切的心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提高嗓音,用急促的语言进行朗读以感受红头命悬一线时内心的恐惧,让学生感受到此刻的危急。《在牛肚子里旅行》这篇课文适合学生合作表演。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读完之后再进行分角色表演。当学生学习完《一块奶酪》这篇童话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使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

(二)拓宽合作表演的渠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十分强调活动的重要性,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锻炼能力。因此,教师要把“语文”和“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语文教学。通过活动弥补语文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在不经意之间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提高其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生命的林子》一课时,笔者在班级中开展了一场辩论活动,辩题为:人是否能远离社会?人们是怎样看待竞争的?笔者鼓励学生向身边的亲人提出这个问题,并将不同的人的答案进行总结。然后,在课堂上,学生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展开活动。最终学生总结出了“人只有生活在竞争的环境中,通过良性竞争才能使自己成长得更好更快。”这个活动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结 语

总之,课本剧编演不仅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充当知识辐射的传播器。课本剧编演是基于农村儿童学习能力生长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儿童为中心,植根农村课堂,从儿童特有的视角出发,以儿童特有的方式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王芝玉.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与反思[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04):21-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课本剧综合性学习学习能力
巧用课本剧演评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演出来的精彩不一样的风情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