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雅萍
摘要: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必须结合生活,还要依据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和学校、社会、家庭共同联合,能够促使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虽然现在的实践活动开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还是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休整,从协同育人的角度下,更加完善实践活动。
关键词:协同育人;公益向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必须要以小学生为中心,然后突出实践,以此来促进小学生的发展,在进行公益实践活动时,选取多种实践内容,让小学生选择,强调以小学生为主,在进行实践活动时,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结果只是辅助过程,实践应该是一个有序并且内容丰富的课程,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必须要体现生活化,根据家庭、社会、学校和协同育人的理念开展公益活动,更进一步的促进小学生的情感发展。
一、家庭、社会、学习协调育人下公益向善开展意义
开展实践活动要改变之前的教育方式,给小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让小学生在更加丰富的教学环境中成长,而实践活动要结合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完成,能够让小学生全方面发展,基于公益向上的实践活动背景所开展的实践活动,必须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打破以往的课程限制,让小学生能够切身的体会实践内容,更好地回归到生活当中,并且让小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公益实践活动当中,无论从哪方面出发,在协同育人的视角下,公益向善的实践活动开展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家庭、社会、学习协调育人下公益向善开展策略
1.吸引小学生的兴趣
以往的实践活动当中,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很难调动自身的积极性,所以结合小学生和社会状态,在综合实践内容时要创新实践形式,把小学生放在活动的主导地位,让小学生自由选择,小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到实践活动的意义,才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1】学校应该支持小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每个学科为实践活动提供相对应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小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践活动当中,还可以让小学生在活动当中发现自身的问题,以此来更好地拓展各个学科的知识。在开展公益向向善的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小学生思考活动的意义,为什么要做这项公益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的过程当中体会,让小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以此来丰富自身的情感。比如在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后面都有综合性的题目,教师就可以依据这个题目进行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丰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小学生在进行公益实践活动时,也能够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和语文课程相同的数学课程后面也有很多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小学生更好地扩展自己,小学生结合课本当中的内容来进行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还能够在实践活动当中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在活动当中,提高了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增强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小学生在活动中增加自身的道德素养。
2.培养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通过公益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逐渐改变小学生的观念,更有利于小学生自我发展。在参加公益活动的过程当中,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个性,还有助于小学生志愿服务,更好地带动小学生投身到公益当中,通过多元化的公益活动,小学生会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缺陷,并积极改正。在活动当中和同学团结友爱,积极合作,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在活动当中开阔了小学生的眼界,还能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2】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小學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结合班级管理开展实践活动,把班级管理当中的内容有效地融入到实践活动当中,让实践活动依托班级开展,能够给小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走入到孤儿院、敬老院等等社会场所当中,让小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参与到活动当中,在活动当中感受到幸福,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在进行公益活动时,要打破以往的活动束缚,要把德育教育融入到实践活动当中,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发展。在公益实践活动中,能够很好地锻炼小学生,有助于小学生综合发展。通过公益活动,激发了小学生的积极性,让小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以后的活动中丰富小学生的活动体验,也提高了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更进一步的促进小学生自我完善,小学生在活动当中更加热爱生活,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也会不断地提高自己。
3.实践活动更加生活化
在带领小学生参与实践时,主要是让小学生来适应社会、适应生活,而家庭处于社会中的一小部分,社区又是社会的剪影。父母对小学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父母是小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而小学生又反映着父母,小学生的所作所为都是依托父母形成的,所以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家长的素养决定着小学生的层次,家长的知识、仪态、举止等等行为都影响着小学生的发展,家长身上所展现的道德素养都会体现在小学生当中,对小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所以家长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小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当中提高自己。【3】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家长也可以参与到公益实践活动当中来。让小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计划当中,准备工作都由小学生完成,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个人发展,邀请家长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家长在活动当中,扮演一个合作者的角色,和小学生共同完成实践,通过家长的影响,小学生也会逐渐的提高自身的能力,丰富的社会资源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开展活动,能够更好地吸引小学生,带领小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提高活动的有效性。通过社会公益活动,锻炼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让小学生在活动当中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涵养,以此来增加自身的素质,小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社会的美好生活。无论开展怎样的社会公益活动都要以小学生作为主体,对小学生而言,公益活动能够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既符合时代发展,又能够教育小学生,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质,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公益活动具有教育含义,在潜移默化当中引导小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当中,更好地树立了小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小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公益实践活动是一项贯穿家庭、社会、学校的大工程,需要把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实践活动的时效性,在活动当中,小学生亲身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更进一步的汇聚了小学生的正能量,公益活动的开展更进一步的促进了小学生热爱生活,促进小学生综合技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鹏.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及三方的角色定位[J].家庭生活指南,2021,37(08):57-58.
[2]吕健,刘素娟.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路径探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1(03):85-91.
[3]白睦锦,黄连花.让教育之花灿烂绽放——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策略的实践思考[J].新课程,2020(29):1.
[4]寻找教育合伙人学校、家庭、社会走向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J].今日教育,2015(04):10.
[5]广东省中山小榄中心小学课题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方法探索研究阶段性实验报告[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5.F5D5A51A-7789-42E8-A24F-2AEDD78796E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