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乃蕴
【摘要】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集中在一个“做”字上面。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体验,体验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做”,学生体验的过程就是“做”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学做合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要以“做”为基石,要以“做”为中心。农村拥有丰富的乡土资源,教师要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和学生的生活相链接,让思政课堂更接地气、更接童气,真正走入学生心中。
【关键词】乡土资源;思政课;教学做合一;学生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学生养成稳定的道德品质不能依赖死记硬背,光靠记住知识、概念是不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亲历“做”的过程,感受并享受“做”的过程,让学生在“做”中感受,在“做”中体验。
笔者所在的交流学校,是被誉为苏州市“最美村小”的东山幼山小学,它地处农村,是一所地地道道的村小。其紧邻历史文化建筑—明善堂,周边有轩辕宫,不远处就是被誉为“太湖第一古村”的陆巷古村。此地拥有丰富的乡土资源、人文资源,学生从小身处这样的大环境中,理应对家乡文化、人情风俗很了解,可以透过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去体会家乡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体悟家乡的人文特色。但通过课前调查,笔者了解到,学生对家乡习俗、人文风俗了解甚少,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了解。虽然班中学生从小生活在古村,但是却很难感受到古村文化的美妙,体会古村文化的历史积淀。这就提醒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巧妙融入乡土生活情境,灵活选用乡土文化资源,安排课外延伸实践活动来影响、带动学生。借由乡土文化资源和让学生充分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思政课堂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文化气息、生活气息,让思政课堂本土化、生活化、情境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让爱家爱乡之情从小根植学生的心田。
一、融入乡土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做'是‘学’的一切、‘教’的一切之基础,应在‘做’上学,‘做’上教。”以东山特有的乡土资源为素材,形成生活化、本土化的教学情境,能够在直观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让学生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学习,从而使书本知识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十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时,笔者在课上播放班级里一位同学小时候在家里剃胎发、办满月酒的视频,把学生带入了小时候的美好回忆中。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也在回忆自己儿时的欢乐时光。在搜寻资料时,笔者通过寻找和学生生活有连接的乡土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对乡土生活的热爱。笔者用本土化、生活化的情境唤醒学生,让学生知道办满月酒是东山当地的风俗,它寄托了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
在立夏节气,东山的孩子有在头颈上挂上咸鸭蛋和“糯米狗”的习俗。笔者课前收集了班中同学立夏当天过节的照片,在课上展示,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在课堂上绽放。立夏挂咸鸭蛋和“糯米狗”这一风俗是希望东山家家户户的孩子在夏天胃口好、吃得壮。除了把这一风俗引入课堂,笔者还让学生在课前调查了东山立夏时节的其他风俗,学生在调查中对家乡的立夏风俗有了更深的了解、更深的印象。这样的课堂是基于学生、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展开的,更能打动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说则说、想聊则聊,充分体现出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也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在学习“我们当地的风俗”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知道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课前笔者让学生收集一张给爷爷奶奶祝寿的照片,了解一种祝寿的礼节或者一种寿宴食品。在课上笔者让学生介绍一种祝寿的礼节或者表演一下祝寿时的动作,在情境化的表演中感受尊老这一传统美德的现代延续就是要孝敬家里的长辈,进而延伸到孝敬所有的老人。学生调查的过程就是“做”的过程,学生表演的过程也是“做”的过程,观看的学生也能边看边学。这些风俗寄托了小辈对长辈的美好祝福和祝愿。学生在调查中得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东山群众家家户户会在门上挂艾草,用以驱邪。节庆风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基于学生课前的调查,教师能够心中有数。同时教师通过巧妙引入真实可感的乡土生活情境,用家乡的风俗、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例子来亲近学生,学生会学得踏实、学得自在、学得有趣。
二、灵活选用乡土文化资源,创建生活与课堂的链接
陶行知先生说:“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学做合一”的“做”字是“在劳力上劳心”,即动手动脑,手脑并用。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堂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因地制宜地利用校外资源,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如农村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笔者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时,先带领学生了解了书上描述的各地的民间艺术,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小调查,引导他们讨论“你所知道的东山的民间艺术有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其中台阁和“猛将会”(出会)是学生提及最多的,也是最具东山地方特色的。恰巧班中有同学参加过台阁的表演,让她现身说法再合适不过了。课上笔者让该同学讲述了台阁表演的前期准备、训练经过和表演经过,并且附上了台阁活动当天准备的照片和表演的照片,学生个个听得如痴如醉,看得心驰神往,仿佛身临其境。在实地调查中,学生还了解到台阁这项表演非常考验表演者的胆量和勇气,这是独具东山特色的民间艺术,展现了东山少年不怕吃苦、不怕累的精神品质。如果说台阁是少数人参与的,那“猛将会”就是大部队的行动了。“猛将会”一般在大年初一、年初三进行,东山群众家家户户出动。它表达了东山人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班中大部分同学都参与过“猛将会”的活动,都亲身“做”过。有了这样亲身、实地的体验,学生都能把见闻一一道来。课上,学生热情地讲述着,此时,对他们来说,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不再是书本上的图片、文字知识,不是和生活相距甚远的干巴巴的书本知识,也不是老师讲述的干巴巴的内容,而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紧密联系的,学生亲身体验过的事情,也就是“活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才是实实在在的,能真真正正地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家乡文化认同,这样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学习。
笔者通过灵活选用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带着对家乡的情感去调查、去了解、去体验,在探讨学习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东山的文化传统,体会到东山文化的独特魅力。既把家乡的民间艺术用恰当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了解家乡、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安排课外延伸实践活动,寻根乡土,用体验强化认知
陶行知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知识是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学做合一”要在“做”中思,“做”中学,不能单纯地“做”。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调查、采访、实地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通过社会大课堂,增加学生的感受、体验,从而让学生自觉将道德体验与思政课教材相结合,并上升为道德认知,在生活中主动践行。
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家乡的喜与忧”时,笔者在课前教给学生小调查的方法:可以登录家乡所在地的政府公众信息网,收集家乡建设的信息;也可以询问家中长辈所经历的家乡发展变化,并观察家乡正在发生的变化。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观察等方式,了解家乡生活服务设施方面的变化。如,方便人们文化休闲的设施建设:公园、广场、图书馆、体育馆等;方便人们购物的商业设施建设:超市、商场、农贸市场等。学生还可以通过采访家人,了解家乡教育方面发生的变化;通过实地参观、采访的方式,了解家乡医疗事业的发展。通过上述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小舞台,走向社会大舞台。
(一)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等方式,了解家乡生活服务设施方面的变化
学生从小生活在东山,应对家乡很了解。但笔者通过课前调查得知,学生对家乡发展建设状况处于懵懂状态。如何唤醒学生的懵懂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走出去,实地感受、体会,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感受家乡的变化。
學生通过搜集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得知,原来的东山华润超市停车难,货物分类也不清晰。而现在,一幢三层楼的华润超市焕然一新。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调查,了解了家乡生活服务设施的诸多变化,感受到家乡设施的不断更新。
(二)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家乡教育事业的变化
“教学做”就是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亲身体验中探索知识,引导学生从单纯的学习知识到发展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而在社会实践中深化认知,做到知行合一。
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课前实地调查、走访身边人,了解东山实验小学的建校历史、文化沿革、校址变迁等。在课上,小组代表讲述自己的调查所得,组员相机补充。班中其他同学也了解到了家乡教育事业的巨大变化,了解到以前的老校交通诸多不便、设施设备陈旧,而同学们现在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离不开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投入。正是地方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才有了如今美丽的校舍、良好的学习环境、先进的设施设备。接着笔者再次提问:“想知道老师当时读书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吗?”通过笔者绘声绘色的讲述和图片的渲染,学生感受到老师上学时的教育环境和同学们现在自己读书时的教育环境之间的巨大差别,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家乡教育事业的变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努力学习、积极向上。
(三)家长进课堂,感受家乡公共医疗的变化
在课前,笔者了解到班中有学生家长是东山中医医院的医生,因此我把他们请进了课堂。课上,他们分别给同学们带来了讲座—《了解中医》和《危险急救我知道》。他们的讲座非常有说服力和信服力,学生听得如痴如醉。通过讲座,同学们不仅学习了一些简单的中医知识,初步了解了中医,还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急救知识,知道了遇到危险时如何急救。同时学生通过课前的调查和自己看病的经历,对家乡医疗事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正是因为公共医疗的不断更新,家乡老百姓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阶段,不出东山就能做核酸检测,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传播的风险。
通过家长进课堂活动和学生课前深入、细致的调查,学生了解了家乡医疗事业的不断更新。课上,学生带着自己的调查所得,自信地展示。走出去,实地“做一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有了体验,才能畅所欲言。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乡土生活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创设体验性活动场景,让学生亲眼看见、亲身经历。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鼓励学生进行课前调查研究,用真实的调查数据说话,在实地调查、考察中感受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让爱家爱乡的情感在学生的头脑中“自然抵达”,让学生在“做”中感受,在“做”中体验,让思政课更接地气、更接童气,真正走入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
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许宏.童心课堂—基于儿童文化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徐娟娟.乡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的思考[J].新课程(教师),2008(8):27.
金甫.运用乡土资源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15(22):24-27.
任斐斐.巧引乡土资源 丰盈品德课堂[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6(4):25-27.
施凤珍.乡土资源在部编本《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以二年级上册《我们生活的地方》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8):20-21.
魏岱孔.利用乡土资源开发班本课程[J].才智,2019(36):23.
杨肇文.在小学品德课程中巧妙植入本土文化的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7):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