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丹旎
学习语文知识不单要学习课本中的内容,还要加强语言与文字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初中语文课堂活动中,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存在独特性,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学习公式与定理。对此,我们必须要运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思维导图能够发挥显著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更主观、直接地寻找文字的主旨脉络,为创建学习框架提供帮助。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首先介绍了思维导图的概念,然后介绍其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一些可行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在现代化教学工作中,思维导图对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是一个重要的方式,它主要是借助于图形结构来标记不同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网状结构来对相关信息进行存储、整理、优化、组织与输出等,这对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意识等具有积极作用。由此来看,思维导图是一个具备可视化特征的思维工具,它能够将一些存在内在关联性的元素全面整合,然后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相互渗透,逐步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目前的教学工作中,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应用在不断增加,其带来的积极影响也在不断扩大。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化,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足
现今,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都相对固定和统一,探究其原因是应试教育观念让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引导学生多看书、多听课,就能够获得优秀的成绩。不过,很多教师却忽略了一个关键细节,那就是在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的背景下,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渠道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目前学生的发展已经不再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教学机制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这种现象愈发突出和强烈。特别是在教学内容多元化的背景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要持续优化,却并非长期的一成不变,必须要运用新颖的、精简的文章来取代枯燥、冗长的内容,否则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缺乏自主意识,思维相对僵化
受传统教学环境的长期影响,初中语文教师会非常自然地将自己看作课堂的主体,把学生置于一个被动的位置。此时,教师会采用“满堂灌”或者“一言堂”的方式进行教学,不注重思维导图模式的应用,不注重学生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变得过于依赖教师,从而出现“教师说什么,学生就记什么”的现象,由此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拓展。
(三)应试化思想严重,注重教学质量的形式化
长期以来,应试化教育在我国教学事业占据着重要地位。探究其原因是由于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考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手段,很多师生会形成一个错误地理解——“考得好等于学得好”。这必然会让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过于看重考试大纲,只会接受考试大纲中的内容,很少传递考试范围之外的内容,导致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与机械,甚至会让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缺乏真正的思想与认识,特别是在面对新旧知识的过程中,无法灵活地将其贯穿起来,无法真正构设一个相对独立的逻辑架构。久而久之,会出现一个表面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对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并无明显的帮助。
三、思维导图下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的应对策略
(一)在课前预习环节,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课前预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通常会对学生的听课效果及学习态度等带来极大影响。如果学生在课前并未做好预习准备工作,那么在课堂上通常是懵懂的,无法完全发挥其自主学习意识,只能够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引。但是,如果能够做好提前预习计划并积极预习,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会变得非常自信和积极,能够主动配合教师的讲解。由此来看,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及关键的。由于语文学科含的内容丰富多样,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那就是它的每一堂课的学习都要面对“长篇大段”的内容,如果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常不会得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必须要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分析其中的脉络结构以便于学生全面地掌握与应用。例如,在《出师表》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其中的内容篇幅非常长,而且还出现一些生字词,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预习,然后梳理文章的结构脉络,将其在一些重要人物罗列出来,利用箭头穿插的方式来明确这篇文章的写作主题,并且在不同的分支上标记不同的重点,帮助学生在段落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出不同的小重点,然后进行归纳与总结,由此能够让学生获得一个直观地体验,从而将复杂的内容具体化、简单化,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来看,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学生的课前预习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更能够精准把握教学方向,促使学生学习更认真、更高效。
(二)在课堂学习环节,培养学生记笔记
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非常多。如果单靠机械的文字记忆或者课堂笔记,大部分学生无法将其完整记忆,甚至不能将其中的重难点筛选出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对一些重难点进行筛选,然后设计一个框架结构,将主体内容进行一一标记,通过箭头来表达它们的内在关系,以便学生对整体的知识结构进行全面描述与阐释,教师还需要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是有明显帮助的,而且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指导的过程中,还能够逐步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更加轻松、愉悦地跟着教师的步伐进行学习,由此来达到活跃思维、寓教于乐等目的。例如,在《春》这一篇文章的学习中,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设计三个分支,即:盼春、赞春、绘春,接下来在不同的分支中进行内容细分,然后要求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设计,并进行集体讨论,教师需要对各组的设计结果进行对比与点评,然后筛选出表现效果最好的一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的阅读思路更加清晰,在创建知识架构的过程中全面把握学习主题,逐步增强学习质量。
(三)在课后复习环节,鼓励学生联系前后知识
不管是学习哪一学科的知识,它们都不属于完全独立的个体,其中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特点。对此在课后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于思维导图的方式将不同的知識点串联在一起,然后分析其内在关联,由此来帮助学生活学活用。比如,在学习《过零丁洋》文章的时候,教师首先通过思维导图的方法将宋朝的背景梳理出来,利用箭头来对文化、政治、民生、军事等进行逐层分析,然后推导出文章作者的心态变化,由此来对诗歌的创作背景进行概述。同时,还可以收集一些与爱国相关的诗篇或文章,创设一类的知识架构。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将前后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然后对其内容进行归纳与整理,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由此来逐步提高学习效率。
结 语
总之,随着教学机制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在初中语文课堂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也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结合新课标的具体内容,并按照学生的基本需要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由此来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学习与发展。当然初中语文的教学知识不仅体现在教材中,而且还体现在生活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运用多元化的手段,借助思维导图模式来帮助学生逐步增强文化修养,丰富其文化底蕴,唯有如此才能够构设一个高质量课堂,真正让学生爱上语文进而学好语文。
本文系2020年大田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TKTZ-209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