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情境下的主题式教学

2021-01-19 00:45徐梓烨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3期
关键词:真实情境教学案例初中化学

徐梓烨

【摘要】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教学方式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十分重要。笔者在案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境创设的种类,结合本课题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参与到情境中,在情境中学会本课题的知识内容。

【关键词】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核心素养;真实情境;教学案例

基于真实情境下的主题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真实情境,而创设真实情境的方法与种类很多。下面以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和理解物质微观的本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微观世界,首次接触到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过程中,从宏观世界进入到微观世界的开始。通过这方面的知识学习可以让学生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通过物理课认识了原子,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一定的认识,而且在前面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初步的实验探究方法,加上一些积累的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2.心智水平: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的阶段,已经具有初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对于探索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认识其特点;(2)能运用分子、原子这些微观观点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途径获取信息;(2)学习运用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2)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认识其特点,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难点:提高学生自身抽象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逻辑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法分析

创设情境、引导解释、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教学法。

六、学法指导

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地参与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情境中所遇到的问题中去,并且根据生活经验分析所学知识和生活现象的关系。

七、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夏天的时候蚊子比较多,晚上被咬到睡都睡不着,这个时候学生是不是也会跟老师一样,喷一点花露水呢?

设计意图:创设平时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一些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2.提出问题:同学们是否有注意到为什么刚刚老师喷的花露水,坐在后面的学生都能闻到花露水的味道;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我们往水里加糖块,糖块会消失不见?

3.演示实验:品红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扩散现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于生活现象不仅停留在回想中,而是引导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一些微观粒子特性所带来的宏观现象。

4.引出观点:这一切的生活现象都是因为物质是由真实存在的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所构成的。

设计意图:把微观的概念引入给学生,开始初步认识微观世界。

5.提出问题并归纳分析:为什么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是真实存在的,可是我们却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原因就是这些微观粒子有一定的特性,它们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小到我们看不见摸不着。那么这些微观粒子还有什么特性呢?

6.实验探究:氨分子的运动

探究一:实验台上有蒸馏水,无色酚酞溶液等药品,请学生们分组完成实验水是否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实验现象:无色酚酞溶液滴加到蒸馏水后,无明显现象。

探究二:实验台上有浓氨水,无色酚酞溶液,请学生们分组完成实验浓氨水是否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实验现象:无色酚酞溶液滴加到浓氨水后,溶液变为红色。

对比分析:通过实验一和二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浓氨水可以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而且使无色酚酞变红的本质原因是氨分子使它变红而不是水分子。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学生相互合作完成,并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实验现象,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探究三:取两个装有无色酚酞溶液的烧杯,一个与装有浓氨水的烧杯放在同一密闭空间,一个单独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与浓氨水在同一密闭空间的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了,另外一个无明显现象。

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需要依据,通过进一步设计探究实验,从而让学生确定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并懂得用这种观点解释为什么教师喷了花露水后面的学生也能闻到味道。

7.实验探究:酒精与水的混合

演示实验:100ml的酒精和100ml的水在量筒里混合。

实验现象:混合后的酒精溶液体积少于200ml。

图片展示:酒精与水混合的微观粒子示意图,解释两者的微观粒子混合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实验创设新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的转换引导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转变。。

动画展示:展示不同状态下的微观粒子的间隔,并解释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合作交流:请三位学生上来和教师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圈,当温度升高时,我们的间隔就会变大,当温度降低时,我们的间隔就会收缩。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微观粒子的特性,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把微观粒子之间的间隔宏观化。

8.总结归纳:本节课学习了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而且微观粒子都具有一定的特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9.思维拓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生活上的现象我们可以用微观的观点去解释的呢?在班级上进行展示。

10.布置作业:回家留意生活上的一些可以用微观观点解释的现象。

八、反思与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紧扣新课程标准,通过多种方式创设真实情境,引入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与探究。通过实验探究等方式,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性,通过合作实验,更加直观和真实地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整节课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学习化学知识,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参考文献:

[1]郑敏艺,黄紫洋.基于真实情境开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J].化學工程与装备,2021(10):282-284.

[2]董敏华.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化学教学实践——以“酸、碱”复习课为例[J].初中生世界,2021(40):61-63.

责任编辑  罗良英

猜你喜欢
真实情境教学案例初中化学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TBM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