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内容摘要:主题班会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班主任必备的专业技能,是班主任组织、管理、教育学生的有效形式,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
关键词:主题班会、 班级管理、 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班会课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阵地,是班主任针对班级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是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但近年来很多老师却发出了“班会课难上,学生不感兴趣”的感慨。有些老师觉得无话可说,干脆把班会课改成自习课或用来上课;有些老师虽然讲得津津有味,滔滔不绝,学生却是兴趣索然;甚至有些老师把班会课上成了“说教课”“训话课”,长此以往,引起学生反感,老师自身也会觉得没有太大意义,也就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一、主题要明确有针对性
班会课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是教育性班会,节日性班会,知识性班会,经验交流性班会,也可以是问题解决性班会。因此,班会课主题的确立必须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教育的目的一定要明确。班主任要细心观察,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他们思想的热点和盲点,针对学生中近期存在的倾向性问题等,及时做出分析,并且能够正确归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教育的突破口。比如:开学之初,我的第一个主题班会是:“高中三年,让我们一起走过”,目的就是开展目标教育,使学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开学后的第三周,我的班会主题就是“时间管理技巧”,就是专门针对进入高中以来绝大部分学生遇到如时间分配不合理,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召开的。其次,班会课主题必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征求全班学生的意见,听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最感兴趣、最关心、最想解决的问题。知道他们渴望得到什么?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是交际方面的指导,或是关于人生目标的确立、如何为自己作好人生设计等方面的内容,老师都应有充分的了解。
二、做好班会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教师的准备。教师对主题班会的准备要像准备一堂教学课一样,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特别是思想状況,对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应予以考虑。然后针对主题收集大量材料。有时我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制作成课件,结果班会课的教育效果非常明显。其次是学生的准备。班会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大好机会,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切忌老师全部包揽。因此需要学生准备的,就要提前布置,布置可以笼统一些,以防止念稿子等流于形式的发言。所以,我一般在周末上完课后就告诉学生,下周班会的主题是什么,然后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准备。有的班会则需要主持人,那么就应该有主持人的选拔、培训等准备工作。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无论什么内容,什么形式的主题班会,都要发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老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做事。老师在主题班会课中可以是一个幕后工作者。比如,在母亲节前,我会有一个主题班会“我拿什么来报答你们,我的父母”。这时学生就是主角,老师的角色可以是一个编剧,一个导演。有时候教师要积极创造机会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在这里,我想特别说明的是我们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一定要相信他们可以做好很多事情。这一点我有深切的体会。高二时的一个班会课,我本来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因为学校临时开会,于是我就让一个有主持班会课经验的学生去代替老师的角色,并让班长做好记录,后来我了解到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班会课。
四、班会设计要入情入理
对学生的教育首先要“晓之以理”,而不是“施之以威”,把道理跟学生讲清楚讲透彻,要让他们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这样做,要让他们不仅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先让他们明理,这样他们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班会课更应该注重情感教育,以情感人。在触及亲情这样的主题,我们就应该从“情”字入手,作好文章。
五、班会内容要有趣味性和创新性
班会环境要富有趣味性。比如在“如何保护动物”这个班队会中,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动物世界”,黑板上贴上同学们收集的动物画片,学生的课桌上摆上各种动物玩具、标本等,天花板下垂吊着几只“飞禽”,录音机里播放着此起彼伏的飞禽走兽鸣叫声,仿佛置身于一个动物王国,这样的活动效果自然比单纯说教好很多。 班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富有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可以安排一些模拟活动、情境表演等。 班会课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可以教师讲,也可以学生讲,可以唱也可以演。对场地的选择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室。比如我们班有一节班会课地点就在体育场。学生在特殊的场地里,特殊的氛围之下,更能进行自我心灵的反思,更能敞开心扉,与别人交流。
总之,开展好主题班会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班主任必备的专业技能,是班主任组织、管理、教育学生的有效形式,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一堂精彩、成功的主题班会,会直抵学生心灵深处,能引起班集体成员的触动和共鸣,为他们的成长注入营养。
参考文献:
[1]叶澜著.“新基础教育”——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2006
[2]叶澜、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2000.5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