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娟
摘要: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育学生对祖国母语的浓厚兴趣,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小学老师的阅读教学水平,对提升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自主阅读;阅读教学;有效性。
阅读教学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同时阅读教学也是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阅读教学的核心应该是“读”。“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就变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大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悟阅读的一些方法技巧,加强语言材料的积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明白道理、通过阅读加强自身体会,通过阅读使自己融入一体,受到其中的情景感染。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育学生对祖国母语的浓厚兴趣,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在实践中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呢?在我十二年教学生涯中,我深深体会到阅读教学是极其重要。现就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读”—阅读教学的核心。
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个人的自身素养、人文修练。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更多的要从语言沟通、肢体语言、情感表达等多种方面加强培养和训练。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根本目的就是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写作、口头表达能力和训练听力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人文素质,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长期以来,大多數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忽视学生自主阅读。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一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训练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只是注重了课本中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而没有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实质上就是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新课程课标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阅读教学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曾尝试点拨、启发、鼓励学生,把更多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学生反复读了,想象力丰富了,同时思维能力也迅速得到了提高。新课标对阅读提出了这一系列的要求,总体来说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为此,我指导学生诵读,特别是用心灵去读,去倾听,去倾诉阅读教学方法,真正使感悟在诵读中突现。
二、“读”—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认为,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是读者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读者,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教师的指导只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外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的内因是不断产生的学习需要与自己原有的语文素养水平之间的矛盾。为了使阅读教学有效,我随时洞察学生的内因形成,并努力创造条件促使内因向语文素养的方向转化。最重要的是,我贯穿多读、少讲的阅读教学思路,使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在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呈现。
三、“读”—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要想让学生感悟作品,就要让学生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把读书变成一件乐事。这样,他们就能释放巨大的潜能,越读越想读。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曾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我要调动学生的意志,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我还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是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最后,阅读教学结束时,我还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书籍,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自然段时,抓住景物品读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感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四、“读”—阅读中思考、质疑。
在长达数十年语文教学中,我还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疑问。因为阅读过程就是不断呈现质疑的过程,学生在进入阅读情境中,本身就会出现一连串的质疑。比如:在学习课文《草船借箭》时,教师便可以让小学生对课文展开浅读与深读,随后提出相应问题,如“诸葛亮最神奇的地方是什么?他的计策精妙在哪里?他是怎么借到那么多支箭的?”随后让小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在小组内展开探讨,结束之后教师鼓励每一组的代表依次上台对探讨的结果加以总结和陈述,最后教师需要给出针对性的评价。这样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较为轻松的学习氛围,在探讨过程中将学习氛围推至最高点,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其阅读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最终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但由于年龄小,阅读经验不足,无法把问题进行梳理。所以我吃透教材,吃透阅读内容,善于抓住学生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疑问,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解读课改的新理念并付诸实践,加强以读为本,把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姜洪香.谈谈如何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2]李若莎.如何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3]教育部颁法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