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忠梅
指导思想: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到,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还规定要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文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理论指导:
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又不能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化,要结合语文学科多元化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进取精神,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语文知识,逐步养成学生爱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应课程标准的指导,多年来我也深入研究,悟出出一套适用于我自己課堂的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先学后教课堂展示。
背景分析:
自从担任教师以来,我一直工作在第一线,从事班主任工作,任教语文、数学两门学科,也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深知语文教师工作的重要性。语文学科是重要的学科,是工具学科,它是所有学科的根源。语文教学中最为枯燥乏味的地方是识字教学,每一个汉语言文字就像是高楼大厦的地基砖一样,质量不过关会影响大楼的整体构造和质量。我多年来的教学中形成了一套学习汉语言文字的方法,以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构流程:
一、生字教法
(一)教学流程
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及偏旁部首,并按汉字正确的笔顺书写汉字。二年级教学中则要求学生会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具有初步的识字能力。
我在教学这两个学年的学生时,在学习每课生字之前都留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观察所学汉字的字形及组成的各部分名称,课堂教学中指名学生先汇报,然后再做深入的讲解。
在进行三四年级的语文识字教学时,则根据学生识字量及前两年的学习基础,而有所拓展的学习,在只有课前观察字形及组成结构的基础上多加了几项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字典或网络来学习音节、音序、结构、部首、字义、组词,这里面要求学生对一字多音的生字在不同词语中的不同注音进行标注学习,也就是多音字在什么词语中发什么音,什么语境下读什么音,做引导性的暗示并要求学生识记在识字本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已经具备了最近的识字方法,此时在汉字学习中对学生的学习项目继续增加内容,从生字的音节、音序、结构、部首、字义、组词、同音字、形近字这几个方面学习。此时的字义要求一字多义时多写2个字义,并且每种字义的后面跟一个此字义下的组词,形近字是根据汉字的产生特点只是发音或形旁不同,从而产生音义不同的两个字,并对其进行组词,随着年龄的升高,学生能力的训练,学生的学习过程会很顺利,对于汉字,音形义都能在无形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理解。年级越高,自学能力越强且能举一反三的同时,思维迁移练习。这为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效果显著。
课堂上汇报的内容也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变得广泛了。一二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汇报时,主要是教师在讲解生字的时候,学生被指名后才汇报。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些自学能力,根据生字的难易度适时的指派学生到黑板上讲解,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点都讲解出来,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深入的讲解。五六年级的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我指导学生当“小老师”到黑板上讲解,此过程中的基础好的学生能将所预习的知识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会出现在汇报时遗忘所学项,指导此类学生当出现遗忘现象时,指名学生回答,将教学活动按计划进行下去,教学目标能顺利的完成。
(二)活动评价
通过这样的设计和训练,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识字、记字都准确无误。课堂上学生当小老师的环节使得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课堂上的应变能力都有所提高,尤其明显的是基础知识差一点的学生,虽然不能将所学全部汇报出来,但是能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能顺利进行,教学效果得以实现,效果很好。自学探究的预习方法,课前做好学习,课上做好汇报,学生的能力逐步提升,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文教法
(一)教学流程
我在教学课文阅读时,也是运用课前有目的预习,课堂讨论汇报,我将次日所要学习的课文提前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回家后将课文阅读两遍以上,且在自读后提出一到两个问题。此问题要针对课文的内容来提,所提问的问题可以是自己读懂课文后所悟出来的问题,也可以是读文后疑惑的问题。第二天在课堂上,我预留出时间给学生汇报所提的问题,并提炼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讲解。讲解前同学们小组讨论解决同学们所提的问题,并在讨论后汇报答案,教师给予适时点评。我在点评时,适时的追问,将问题升级拓展,让教学的重难点都穿插到问题中得以解决。
(二)活动评价
这种课文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训练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初期的教学中,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不能紧扣主题的提问,重难点的穿插教学有难度,随着训练强度的加强,学生的问题逐渐贴近于课堂教学中的主旨思想,重难点的目标也得以轻松的解决,效果显著。
先学后教,课堂展示,这种教学模式也许不是最棒的模式,但是却让我的教学活动有效的进行着。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的能力得以提升,但是无论哪种模式都是一项长期坚持,长期训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