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人文素养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渗透路径

2021-01-17 00:58张易
作家天地 2021年36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养渗透

摘 要:大学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为目标,以促进学生的美学教育和提升职业理念为途径,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爱国思想的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意识的提高,对哲学思维的养成。这些是推动语文课程教育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人文素养理念下推进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这是一种隐形的人文素养方式,是要将思想中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融入于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素养的培养之中,全面推进大学生育人的大格局建设,并且日渐取得明显的成效,本文就此内容展开探讨。

关键词: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 渗透

一、人文素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语文是一门以语言学为基础的重要学科,它是推进文字、文学和文化的进程,具有多种育人功能,比如可提高人的人文性、审美性、语言工具性和语言交叉运用能力等,是一个核心的教学内容。大学语文的核心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解读,这些作品中具有鲜明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更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思想性,所以,文学作品中的道义精神和人文素养内容能够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我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主要以文载道,这些蕴含在文学中的道义需要充分的被挖掘出来,因此将传统人文素养和文学教育有效结合。大学语文课程对人文素养有着互相弥补、互相促进的作用。要不断遵循教学大纲的指引,尊重教学目标的要求,实现以文育人、文思并重,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

二、人文素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特点

(一)融入爱国主义思想

文学作品中对于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播有着天然的优势。文学作品一般会通过相关历史背景的补充,把作品的人物设置通过作品的内涵表现出来,使人物概念化、模式化,从而在历史背景中形成有血有肉的灵魂人物。对于这种灵魂人物身上所富有的拥有气质和秉持的爱国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更充分的体会文学作品中书写的爱国之情。大学语文对人文素养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和先决条件。而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大批的爱国志士。他们都被作者写进了文学作品中,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还原出来的历史面貌,能够深化人物的真实形象,提高人物的思想认知和灵魂认知,从而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有效的影响。

(二)融入哲学思维

庄子的《逍遥游》表现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无为的人生观和以青山绿水为生命寄托的世界观,提升大学生淡泊名利、思想境界和辩证思维,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些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能够深入学生的认知体系,对学生的精神构建和行为表现能够有深刻的影响作用。其中包括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天人合一,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碰撞能够对学生形成深刻的哲学思维,而这些哲学思维对于人文素养来说是天然的培育土壤,对中国的人文素养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沿袭了5000年,经过不断的积累和沉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伟大文学家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中国后世的传世经典。例如,子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达人己所不欲而勿施于人,这些讲求仁义精神的传统文化,都在具体的古代名著中有着逐字逐句的展示,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民本、讲仁爱、守诚信的大同思想精华,它传达着一些类似于培养学生自信心和认同感的优秀正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经常以情感为媒介,激发学生的世界大同观,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身责任感,培养学生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等等。这些思想内容都在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这些珍贵的思想价值是我国先辈们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深刻的思想,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着促进的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有“四有新人”标准化高素质大学生,所以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应该积极的融入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升华。

(四)融入美学教育

语文学科的美学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文字之美、语句之美与段落之美之间。文学作品许多都是真善美的结合,它体现的精神内核更加是美学的充分体现。大学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品中包含中的意境和韵律等感性之美,要帮助学生充分体验人物形象所传达的精神之美,全方位获得语文学习的生动的审美体验。例如,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一文的教学中,它结合了画面美,结构美和音乐美。在本文在这首诗歌的学习中街。既要让学生感受到在康桥离别的画面之美,也要让学生感受到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意境之美,以及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精神之美,同时能够体会到这种遗世而独立的精神之美和人性之美。在这一个学习过程中,既是对学生审美的提升,又是对学生思想进步的具体体现。

(五)融入职业理念

在人文素养和大学语文的结合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鉴赏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来弘扬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精神的作品。这些作品的精神内核有助于学生在面临就业的艰苦环境中,坚持奋斗精神。也有助于教师坚持服务学生职业发展的理念。大学语文的教育要义在于,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步入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语文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在社会工作中能够保持健全的人格、健全的审美、健全的人文素养和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在文学作品的具体传授过程中,可以引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让学生感受到在作品中人物艰苦创业、踏实苦干的精神,能夠体会到人物不畏艰险、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除了对一些著名文学作品的引介,还要对学生在演讲与口才、公文写作等内容的传授中,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专业特点,从岗位的具体需求和工作实际的需要出发,设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能够结合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对大学语文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与教学。

三、人文素养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渗透路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倡导语文素养理念

在人文素养前提下,对大学语文实施思想结合的教学观念,最关键的是要将语文学科的理论知识、基础知识与人文素养相互结合起来,让学生牢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要时刻铭记知识的掌握远远不及做人的综合素质重要。例如,《过秦论》中体现的是一些秦汉时期的政治理论,它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秦王朝从产生到统一六国的过程,一直到秦王朝的覆灭。整个时期对秦汉时期政治理论的体现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观和政治观,对秦朝覆灭这个重大历史事件持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秦王朝覆灭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向学生提问从秦朝覆灭的过程中。可以吸收哪些经验教训?在这种以生为本的师生对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沟通,敢于交流,让语文课堂呈现出强烈的政治观,让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把过秦论中的封建思想予以屏除。利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这篇文章,不能让学生有优劣高低之分,要充分发挥教学的层次性作用,既要保持对优等生的关注,也要保持对后进生的关注。在课堂的语文教学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政治观念的有效提升、思想水平的有效进步。

(二)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人文素养渗透

大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融入了很多人文素养,大学老师需要在备课的时候认真的研读教材,准备好整个课件的设计和提教学提纲的设计,努力寻找课本中包含的人文素养,寻找其中的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内容,结合实际的学生需求进行贴切式教学,将人文素养更好的融入到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之中。大学语文课堂是一门结合了文化性和艺术性的课堂,也是结合了实用性和审美性的课堂教材。比如说《春江花月夜》和《蒹葭》等等文章,就包含着丰富的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通过丰富的环境描写和人生哲学的传递,《春江花月夜》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画面悠远,风光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春江花月夜中的美学价值,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绪。而在《蒹葭》这一篇文章中,这种不放弃、不抛弃的时代精神值得现代人学习。将这些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人文素养融入到大学语文教学中,能够提高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也是有提高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执教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一些现实中的热点实事,并将热点实事中的人文素养融入到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因为这些热点时事比较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可以使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素養显得更为灵活而丰富,例如“六岁女生跑步吐血”等热点事件,通过这一新闻素材和社会热点,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客观、更加理性的对待舆论和媒体,让学生在思想的交锋中,思想表达的自由过程中,培养信息的归纳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发挥语文学科优势

语文教学是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的,想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度,就需要在课上充分的创新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摒弃过去枯燥、单一式的教条式教学方式,在语文知识的普及过程和传递过程中,不能对学生一味的进行说服教育,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方法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无法发挥语文课程教书育人的人文素养价值。所以情境式教学是可以采纳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它是在一定的环境设计基础上,使课堂呈现出创新性、趣味性、互动性的优良特点,这比过去的传统教学有着明显的进步。因此,大学语文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应用情境教学法,使教学内容得到有效的有效的实施,为学生创造更加有趣的思想境界,能够让语文知识和人文素养同时得到完整的渗透。以论语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论语导学的过程,应通过视频画面的形式展现出来,为学生呈现出孔子在教学课堂中,让学生自由讨论的教学场景。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孔子以及他的弟子,在分组教学生讨论论语中的思想精华。这种丰富形式的课堂内容可以树立学生体验生活的敏感细胞,树立和孔子一样的家国理想抱负。

(四)丰富实践活动,拓展第二课堂

高校想要推进人文素养工作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落实,就要始终把立德树人当成教学的重点教育目标,要不断的优化教育流程,连接教育教学的全环节,达到海陆空立体化的全方位育人模式。然而,要想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在课上的时间是根本不足够的,还需要借助各种各样的课下实践活动来构建,人文素养的永恒课堂,是推动学生良好的三观和道德修养,不断的利用课下实践来获得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首先,学校要举办各种人文知识比赛,让学生对我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予以了解和分析,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程度,让每一个学子都有一颗充满荣誉感的中国心,并通过这种荣誉感做好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的宣扬和执行传统文化教育。其次,学校应该举办各式各样的朗读活动,通过类阅读古诗和红色文章等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作品中蕴含到的文字之美、艺术之美和思想境界。例如,阅读红色文章是最能体现我国老一辈对祖国的信念和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朗读红色文章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这对学生品性的渲染、三观的培养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够让他们在政治觉悟上有所提高,能够树立他们勇于承担历史使命的坚强意志。最后,学校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辩论活动,使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通过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交流,让他们增强语言的运用能力和组织能力,在逻辑思辨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的文字运用能力。

(五)形成强大的合力与广泛的共识

大学的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应该深切的注意到,人文素养的涉及整个学科的颠覆性结构改革和内容建设,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各高校都要认真落实好教育部的各种教学要求,不断的策划和设计各种人文素养和语文课的融合,做好教学的顶层逻辑设计。与此同时,还要明确组织、人事、教学、管理、学科建设、马列主义学院等联合教学。众所周知,由于人文素养本身理论的趣味性的缺乏,所以导致人文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教学阻力,所以要不断的加强人文素养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大学语文因为具有人文性,趣味性,娱乐性的特点,所以能够很好的规避人文素养中的教学障碍点,能够提升人文素养的趣味性和人文性以及相关的艺术鉴赏性,所以想要形成强大的合力和和广泛的教育共识,就必须要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强烈的渗透人文素养的相关知识点和相关元素,这是实现人文素养落地化和具体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所以学校的教育部领导必须要通过与学院其他学科有效结合的方式,不断的扩大人文素养的普及面积、普及深度和普及广度,深切的结合大学语文的教育内容,来推进人文素养的不断强化和渗入,这种强大的合力需要学院之间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建立教学的整体结构和内容。与此同时,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考核老师的工作,通过有效的激励方式指引教师的教学实施,与此同时在总体教学逻辑设计上执行差异化设计,在不同的学生群体之间实施差异化的落地实施。最后,要设定合理的课程和学时,把文学鉴赏、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学写作、马列主义思想内容教育等等课程教学内容,形成一套公开的课程体系,共建大学语文人文素养的大格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部提倡加强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背景下,在总书记坚持贯彻人文素养的时代倡导下,大学语文老师要努力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准确地认识到人文素养与语文课的联系,结合时代发展,不断的调整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不断的加强人文知识和传统文化以及道德素养在语文课程中的贯穿和渗透,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执行人文素养是教育改革的先驱性方向和前沿性教育内容,在这两者的有效结合中,学生可以促进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的双向提高。所以,大学语文老师在开展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应该切实地利用好人文素养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渗透,不断的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道德水平。与此同时,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素养目标,语文老师应该不断的优化和和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的健全有效的教育内容,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为学生成为新时代“四有新人”建立畅通的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卜茹雯.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的实践[J].知识经济,2021(4).

[2]黄英.论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才智,2019(3).

[3]王越,高翔,付洁.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语文课程育人机制及实施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9).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作者简介:张易(1986-),男,汉族,江西鄱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公共管理专业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人文素养渗透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