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杰
[摘 要] “课眼”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再生点、立足点、切入点,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与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创设情境、数学操作、数学实验,组织比赛”等方面设置“课眼”,以激活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感知体验,让数学教学显得精彩纷呈。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眼
所谓“课眼”,就是指课堂教学中为了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课堂教学也有“课眼”,“课眼”是一节课的灵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学习内容与学生特点,巧妙设置“课眼”,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得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教学质量。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来设计“课眼”呢?这是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一、创设情境,凸显“课眼”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比较抽象或者难懂的数学问题,单靠对习题的多读分析,学生还是会有一种无从着手的感觉。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不妨为学生创设出真实的学习情境,以此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习题的内在联系,明确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以凸显“课眼”,从而使课堂精彩起来。
以“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这部分数学内容为例,教材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
对于这道练习,学生困惑的是怎样分类列举才能保证投环数量既不会遗漏又不会重复。在教学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依据习题中提出的问题,为学生创设出真实的投镖活动。投镖活动可以分两次进行,在学生投第一轮之前,可以让学生先猜猜他可能投多少环,投完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猜得对不对。在真实的投镖活动中,学生知道了投一次,投环的数量可能是8环,可能是10环,也可能是6环,这样一来,小华投一次,可能投几环这个问题已经可以轻松得到解决;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接着投第二次,并且连着投中2次,在学生投之前,可以让学生先猜一猜,然后再验证自己的猜测对不对。在具体的投镖活动中,学生明白了:如果两次都没有投中的话,投中的环数是0,如果投中2次的话,投中的环数是10+10,8+8,6+6,10+8,10+6,8+6。在这儿,由于8+8和10+6的数量是一样的,因此,投中2次的话,得到的投环数可能是五种,即分别是 20环、18环、16环、14环、12环。这样教学,学生对“投中1次”与“投中2次”所表示的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从中感受到了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分类列举的必要性及多样性,轻松解决了数学问题。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去学习新知,避免了空洞的讲解说明,凸显了“课眼”,教学效果更为明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切入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环节,在不断感知体验中建立学科认知。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课眼”意识,其助学作用更为鲜明。
二、启动活动,凸显“课眼”
数学操作是手、脑、眼并用的协调活动,它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动态感知,让学生在直观具体的过程中获得对新知的建构。在数学教学中,借助数学操作,可以把学生外显的动作与内隐的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的理解,以有效凸显“课眼”。
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把一个可以装进10个物品的盒子给学生看,让学生亲自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然后教师再往盒子里放9个桃子,在盒子外边放4个桃子,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该怎么计算,如何列式。当学生列出9+4这个算式以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如何计算,许多学生都说数一数就可以了,这时候教师追问: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有多少个桃子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拿出一个桃子放进了有10个格子的盒子里,这样盒子里有10个,盒子外有3个,一看就知道总共有桃子13个,在学生操作完毕之后,教师再告诉学生这种计算方法就叫作“凑十法”。在学生初步感受到这种计算优势之后,教师再让学生以9+5、9+6、9+7等进行练习,这样一来,有了9+4的操作经验作为基础,学生借助数学操作完成9加几的其他训练,轻松极了。
由此可见,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教学中,教师借助数学操作让学生计算9加几,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明白了“凑十”的原因,而且能够完整地把凑十的过程操作下来,这就为学生今后学习“8加几”“7加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凸显了“课眼”,课堂学习水到渠成。学生对直观性操作活动有特殊参与兴趣,教师利用教学引导设置“课眼”,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机会,并在操作体验中形成体悟,这是比较精巧的设计。
三、引入实验,凸显“课眼”
数学实验需要经历猜想、验证等过程,可以使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走向深入。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适时引入数学实验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丰富的探究活动中构建新知,帮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凸显“课眼”的引领作用,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如果让学生直接观察一个圆柱并说出它的特征,对学生来说不仅有难度,而且学生对圆柱特征的感受也不一定深刻。如果教师能够以数学实验的形式引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学生学习兴趣会更浓。第一步:先摸一摸事先准备好的圆柱体,以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圆柱的上下粗细是一样的,它的上下两个面是完全一样的圆,它的侧面是曲面。第二步:在学生摸一摸之后再让学生滚一滚,在滚一滚之前让学生搭建一个斜面,再让需要滚动的物体从斜面上滚下,仔细观察一下物体滚过的运动轨迹,说说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第三步:切一切。让学生拿出需要实验的圆柱形物体,让学生先横着切,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切面是什么形状的(大小相同的圆),再竖着切,观察这些切面是什么样的?(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其中,当一组对边正好是直徑的时候,得到的长方形最大。第四步:转一转。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纸,沿着它的一边转动一周,观察它的运动轨迹是什么形状的。在这样的数学实验中,学生亲身经历了圆柱特征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对圆柱特征的认知,而且凸显了“课眼”,起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数学知识内容的特点,适时引入数学实验,不仅可以打开学生学习的突破口,而且还凸显了“课眼”。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进行数学实验之前,教师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并让学生在猜测、验证的过程中真正获得数学真知,从而使整个课堂更具活力。
四、组织比赛,凸显“课眼”
小学生好胜心强,特别喜欢比赛与挑战之类的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适当设计一些比赛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还可以凸显“课眼”,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如在教学“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数学问题”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画图策略解题比赛的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进行比赛。比如“水果商店进来一批水果,其中苹果比橘子多一个,香蕉比橘子少2个,比梨多一个,哪种水果最多?”这道习题,教师可让一半学生用平常的方法解决问题,另一半学生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比一比哪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快。很显然,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比学生用平常方法解决问题要快得多,这样在比较中用画图策略来解决问题可以使数量关系显得更加直观、清晰,这样的教学,不仅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经验,而且也从中真正感受到了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与优势,凸显了“课眼”。
教师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解题训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胜心,也能够在比赛中凸显“课眼”,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学生大多有好胜心,对比赛之类的活动更为敏感,教师以此作为“课眼”进行设置,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调动,让学生顺利进入学习体验环节,建立数学认知基础。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巧妙设置“课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学习需要更多实践体验机会,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展开教学调动,布设更多“课眼”,其助学效果会更为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