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高校思政课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依据、原则与内容

2021-01-15 14:07徐晓璐潘宁杨云飞
大学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媒介素养思想教育

徐晓璐 潘宁 杨云飞

[摘 要]在“信息疫情”背景下,大学生由于缺乏人生阅历与社会经验,是不实信息的易感人群。依托高校思政课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有益尝试。思想教育对媒介选择的导向作用、道德教育对媒介认知的调节作用、政治教育对媒介行为的约束作用是媒介素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依据。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讲授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增加大学生的媒介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媒介能力,完善大学生的媒介道德。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媒介素养;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2-0120-03

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针对新冠疫情召开会议。在通报疫情蔓延趋势时,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提出了一个新词语“infodemic”,即information+epidemic,意为“信息疫情”。“信息疫情”,是指面对信息轰炸,社会成员不清楚需要通过何种方式才能辨别真假,进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与行为过激反应。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白色信息”“灰色信息”与“黑色信息”。“白色信息”是指已经通过可靠渠道验证过真实性的信息,“灰色信息”是指暂时还缺乏可靠的方法验证真伪的信息,而“黑色信息”是指已经通过可靠渠道验证为不实的信息。一部分疫情“黑色信息”易于辨识,比如喝白酒、抽香烟、吃大蒜能预防新冠病毒等;也有一部分“黑色信息”由“灰色信息”转化而来,易于混淆,这一部分信息具有较强迷惑性,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大学生由于缺乏人生阅历与社会经验,也是上述不实信息的易感人群。在这种背景下,拓宽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提升他们面对不实信息时的选择与思辨能力,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媒介素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依据

媒介素养教育,是以提升社会成员在面对不同媒体的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的能力以及思辨反应的能力[1]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部分西方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公民教育体系,在各类学校中设置相关课程并开展能力训练,取得了良好成效。在当代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还未发展成熟,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依托高校思政课,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有益尝试。思想教育对媒介选择的导向作用、道德教育对媒介认知的调节作用以及政治教育对媒介行为的约束作用是媒介素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依据。

(一)思想教育对媒介选择的导向作用

“世世代代的人们主要是用他们从报纸上(近代以来也从收音机、电影、电视及新闻杂志中)学来的东西组成为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概念。”[2]大众媒介所创造出来的虚拟世界成为人们认知事物与从事活动的重要场域。如果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媒介使用方式出现偏差,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尚未跨入社会的大学生,在思想意识方面远未成熟,很容易根据“拟态环境”形成对客观世界的错误认识,难以识别媒介信息的真伪与其背后的潜藏意图。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导向作用,在媒介素养教育中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的方向,努力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青年。通过隔离不良信息、营造封闭安全空间的传统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媒介信息良莠不齐的问题;在未来教育中,应该通过思想教育使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让大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分析媒介信息,甄别其真伪、判断其虚实;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营造有序的交流共享平台。

(二)道德教育对媒介认知的调节作用

一般而言,道德是指调整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群体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心理意识与行为规范。开展道德教育,是推动社会成员遵守道德规范的主要途径。在互联网时代,媒介是道德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2015年12月,習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3]。融媒体环境下,媒介具有的娱乐性、匿名性、迅捷性等特征,对大学生尚未成熟的心智发展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大学生面对海量媒介信息时的自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与道德教育的调节与规范、教育者的引导与灌输联系密切。要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调节作用,使大学生在面对色情、暴力信息时能识别、能抵抗;面对谣言时能甄别、能应对;在媒介交往中尊重他人隐私、遵守网络公约,避免误入歧途,沉迷虚拟世界;自觉追求真善美,主动摒弃假恶丑。

(三)政治教育对媒介行为的约束作用

政治观,是指社会成员对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总体态度。开展政治教育,有助于社会成员更准确地理解、认同与执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外来文化、了解多元意识形态,其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难免受到一些偏激思想的影响。当大学生对中国基本国情与政策了解得不够准确时,就难以准确辨识误导性的言论及其背后的真实意图,进而形成一些非理性认识。比如,部分大学生通过好莱坞电影与国外媒体的报道,认为欧美国家的社会发展、教育普及、医疗服务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绝对化、片面化、表面化地理解中外差异,在公共空间发表消极言论,失去了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对社会与自身的发展都带来了消极影响。应充分发挥政治教育的约束作用,推动基本国情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形式政策教育深入人心,引导大学生在接受各类媒介信息与使用媒介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责任意识,积极传播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媒介素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而制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准则[4]。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求实原则、主体原则与层次原则。

(一)理论讲授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求实原则的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求实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原则[5]。坚持求实原则,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避免盲目性,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落到实处。同样,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坚持求实原则,做到理论讲授与实践运用相结合。一方面,要结合媒介知识与技术的实际运用展开教学;另一方面,要及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上升为理论经验。

(二)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主体原则的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应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6]。坚持主体原则,有助于受教育者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并内化教育内容,提升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同样,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坚持主体原则,做到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引导作用,也要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一方面,在课内教学中,高校教师要注重对大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理性认识各类媒介信息;在课外辅导中,要借助迅速快捷的新型媒介,与学生保持即时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提升自学能力,熟练掌握媒介信息搜索途径与媒介使用方法,积极开展交流合作,运用媒介拓展良性人际关系,积极主动地提升个体媒介素养。

(三)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层次原则的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实际出发,承认差异,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的思想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分层级进行教育[7]。坚持层次原则,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克服“一锅煮”的弊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特长的充分发挥。同样,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坚持层次原则,做到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一方面,要针对媒介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通识性教育;另一方面,要注重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与每位学生的个体性特点,明确教育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因材施教,提升媒介素养教育实效。

三、媒介素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内容

依托高校思政课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要着重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媒介知识、媒介能力与媒介道德。媒介知识是媒介素养的基础内容,只有对媒介的特征、功能有基本的了解之后,才能进一步提升媒介技术的应用能力、增强使用媒介的自律性与规范性。媒介能力是媒介素养的核心要素,提升媒介的使用与应对能力以及媒介信息解读与甄别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目标。媒介道德是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媒介道德的培育,将难以营造清朗有序的媒介环境。

(一)媒介知识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要注重讲好媒介知识。一是讲好媒介理论知识,其主要内容是不同类型媒介的特征与功能。图书、报刊等印刷媒介是第一代大众媒介,时至今日,其依然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电影、电视等视听类媒介在加速信息传播、丰富人们休闲生活的同时,也是社会“过度娱乐化”的始作俑者;网络等新兴媒介在不长的发展历史中创造了许多新应用、新功能,推动人类迈向智能社会。大学生要了解不同类型媒介的基本特征与功能,分析传播特点,理性认识它们对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精神创造等领域的影响,积极探讨未来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与有效的应对策略。二是讲好媒介应用知识。一方面,大学生要掌握信息检索与媒介应用技术的知识,这既是适应快节奏的网络社会的需要,也是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要掌握媒介应用中的法律知识与网络安全知识: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辨识媒介信息的能力;掌握相关网络安全知识,有助于保护大学生身心免受不良信息的侵扰。

(二)媒介能力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要注重培育媒介能力。一是要注重培育媒介信息的解读与甄别能力。在当代,大量失真信息阻碍大学生形成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快餐文化”流行下的“浅阅读”与“娱乐至死”,削弱了人们的理性思考能力,诱发了人的心理焦虑与各类社会问题。大学生要掌握好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将它们灵活运用于解读与甄别媒介信息的过程,不盲听盲从,不为网络舆论暴力“添油加醋”,理性分析网络热点事件的来龙去脉,辨识不同观点背后的利益诉求,细心观察,谨言慎行。二是要注重培育媒介的使用与应对能力。媒介的使用能力主要是指运用媒介进行创作与传播的能力。大学生要掌握不同类型媒介的使用规则与传播规律,特别是使用与管理好自身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维系良好形象,扩大人际交往。此外,大学生也要具备良好的媒介应对能力,这主要是指以合理的方式应对媒体,包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做出理性回应,在舆论聚焦下保护自身的安全与隐私,理性表达对社会问题的看法,通过合理的方式检举不良媒介信息等。

(三)媒介道德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要注重明晰媒介道德。一是要明晰媒介道德原则。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大学生要遵循平等公正原则、兼容并蓄原则与理性自由原则。遵循平等公正原则,是指大学生在媒介应用中既依法享有使用媒介的权利,也要承担维护良好媒介环境的义务。遵循兼容并蓄原则,是指大学生在媒介应用中既要借助相近观点的多种论证方式深化认识,也要虚心学习不同观点的可取之处。遵循理性自由原则,是指大学生在媒介应用中既有进行媒介交往与互动的自由,也要尊重与保护其他个体的自由。二是要明晰媒介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道德原则的具象表述。《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明确规定了青少年使用网络媒介时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这些要求涵盖了媒介道德的多维领域,大学生应自觉遵循。

总之,我们不能只把希望寄托于“谣言止于智者”,而是应该借助媒介扩容与媒介技术迭代的契机,升级社会成员的媒介素养。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建设者,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在有效掌握媒介传播特点与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式与载体[8],为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陈春丽.新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的思考[J].传媒,2015(11):73-75.

[2] 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金燕宁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134.

[3] 习近平.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2015-12-16)[2019-10-16].http://www.gov.cn/xinwen/2015-12/16/content_5024712.htm.

[4] 張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00.

[5]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07.

[6]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15.

[7]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13.

[8] 吴小霞.微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大学教育,2016(7):76-77,83.

[责任编辑:陈 明]

[收稿时间]2020-06-29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院“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对当代大学生“人格与国性”培育的研究(GH-16163)。

[作者简介]徐晓璐(1993-),女,山西大同人,法学硕士,山西工商学院思政教学部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通信作者:潘宁(1988-),男,上海人,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博士生,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杨云飞(1970-),男,山西忻州人,法学硕士,山西工商学院副教授,思政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媒介素养思想教育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