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若干问题的思考

2021-01-15 18:43董琦
关键词:课标立德课程标准

董琦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跃升为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2019〕26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主要环节。根据《意见》精神,结合河南省实际,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初中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深度学习、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等正在掀起“课堂革命”。

面对新征程、新使命,许多优秀的一线初中语文教师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也有一些初中语文教师不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学的需要,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围绕分数和升学成绩转,“内卷化”现象严重。

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当然离不开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目前,研究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的成果很多,但多集中在教师个人业务素质的提升等微观层面。笔者在听课调研、“名校同步课堂”审课、全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等教研工作中发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立德树人任务落实不到位、执行课程标准不到位、线上教学经验匮乏等问题。有些教师个人业务素养不可谓不高,但也存在上述问题。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教学能力的提升出现方向性偏差恐怕是重要原因。基于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不应该局限于微观层面的个人业务素质的提高,而是应该具有更高的站位,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遵循课程标准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等角度加以思考。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的立足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教学要致力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3]1按照《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初中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重视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在这种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必须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立足点。否则,即使个人业务能力再强也很难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但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分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缺少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有的甚至“以考试为本”,把本来应是化人、育人的语文课变成了冷冰冰的技术分析,甚至沦为应对考试的技巧训练。

如何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作为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立足点?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发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关注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把“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渗透于教学全过程,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做细。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语文实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将初中语文课堂变为培育文化传递力与文化创造力的场域。比如,讲授《岳阳楼记》,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悉心感知、体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进而探讨范仲淹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再如,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用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诗人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来领略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在精神感染中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4]57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师应站在立德树人的制高点上,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奉为圭臬。

二、将课程标准教学作为检验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效果的依据

《课标》是课堂教学的遵循。《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强调“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控制好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5]。《课标》服务于育人的根本宗旨,如果教师对《课标》不熟悉,教学能力的提高很可能就会失去依据,成为空中楼阁。

《课标》实施近十年来,仍然有一些初中语文教师《课标》意识淡薄,不能理解《课标》精神,仅凭经验教学,存在教学内容选择不当、机械照搬教学参考书内容等问题。

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师只有把《课标》规定的理念与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把提升教学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才能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比如,“识字与写字”教学,《课标》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要求是:“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 500 个左右。”[3]14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独立”查字典、词典,在具体的语境中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避免把一篇课文中的生字词集中处理。对于哪些字词应该学习积累这一问题,教师如果熟悉《课标》中“对学生写字学习情况的评价,当以本标准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一’为依据”的规定,在教学与评价时就会“心中有数”,就不会凡是“注释”与课后“读读写写”列出的字词,都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就会减轻。

关于阅读教学,《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3]22据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比如,对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主旨的探究,传统教学都把“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金钱至上的罪恶本质”作为定论直接教给学生。而《课标》实施建议部分明确要求,“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3]22。依据这个要求,教师可就“莫泊桑塑造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是为了表现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法国19世纪的社会状况来探究,说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得出“重视金钱”“轻视亲情”“小人物生活的辛酸”“希望人间多一点爱”等丰富多元的答案。

三、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是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6]

2020年年初,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河南省教育厅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部署要求,在全国率先推出“名校同步课堂”,做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对初中语文教师而言,线上教学成为“主课堂”,不仅考验其专业教学能力,也是对其新媒体运用能力的挑战。许多教师不仅受困于如何开展线上集中教学、个性化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等问题,还因硬件设备准备不到位、平台技术掌握不熟练、在线教学资源匮乏而手忙脚乱。面对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教师要与时俱进,认识线上教学的特点与规律,思考信息技术如何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提供支持,主动借鉴可操作、可模仿的典型实践案例,并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不断提升自己教书育人的本领。

当前,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只有立足语文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遵循课程标准,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真本领,才能确保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猜你喜欢
课标立德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