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张卫东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1]在新时代背景下,陇西小学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立体协同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建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思政课程铸魂育人的效能。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是思政课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提出要“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2]
因此,小学阶段的思政课建设,不能只在道德与法治这门思政必修课程上单线发力,还要站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大格局,激活国家课程中各门学科课程的独特育人功能,开发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生动鲜活的校本课程,构建网状互联、立体协同的思政课程体系。
陇西小学在课程目标中,着重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对思政课程“立德树人”教育使命进行校本化解读。学校以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为原点,以点带面、多维生发,建构了思政课程与各科课程协同、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呼应、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互促的立体式课程体系。
学校梳理出思政课程的三大主体课程,并明确了三者之间的主次关系。(见图1)
首先,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课程体系中最基础的思政课程,其关键作用不可替代,扎实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质量是协同育人的基石。其次,国家及地方课程中的各学科育人功能需要结合课程特点进行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形成呼应与合力。再次,设计实施有亲和力、有针对性的思政校本课程,对思政课程体系进行个性化补充与完善。学校在三个层面不断探索,形成了网状丰富和立体互联的陇西小学思政课程体系。(见图2)
图1 陇西小学思政课程体系框架构想
图2 陇西小学思政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及五门思政校本课程属于显性的思政课程,国家与地方各学科课程则属于隐性的思政课程,即“课程思政”范畴。这样的课程构建,既发挥了思政课程的专题课程优势,又重视了“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能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网状互促效应。
课程实施是落实课程体系的关键。不同类别的思政课程,必须根据各自的不同定位与功能,抓住关键与核心问题,有侧重地突破提升,以提高课程体系整体品质。
2016年起,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2019年6月,小学一至六年级全部使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面对从课程名称到课程内容都有变化的“全新”思政必修课,要不折不扣地落实课程目标,避免走知识本位、表里不一、知行相悖的学科教学老路,就必须准确把握课程的核心——学科核心素养。
1.厘清学科核心素养
当时,小学阶段的学科核心素养尚未发布,学校通过对2017年发布的《高中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学习与解读,认识到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与高中政治学科是一脉相承的,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可以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基本的和主要的参照。因此,我们结合学段特点,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理性精神四个核心维度,尝试细化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探索体现小学阶段特点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标准。(见表1)
2. 优化学科教学全过程
当课程目标、课程核心发生了从知识到素养的转变时,课程实施方式如若不紧随其变,课程核心与目标落地便是空谈。因此,学校紧扣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学科教学关键点设置“课程实施提示牌”,即“课前‘透’—课中‘型’—课后‘延’”,指导教师以素养为学科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把核心素养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见图3)
表1 陇西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标准
图3 陇西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模型
课前“透”,即透过学科知识思考其承载的学科核心素养。备课时,教师要透过学科知识的表象,把学科知识定位成素养落地的载体和途径,以素养为落脚点来思考、挖掘其背后承载的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价值。
课中“型”,即借助教学模型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学科活动中体悟、培育出来的。我们以生活化情境和参与式活动为基本要素和要求,构建了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模型,落实保障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
课后“延”,即将课堂学习习得的素养延伸到生活中。学校将第三个“提示牌”设置在课堂教学之后,让课内与课外连接,把课堂与生活贯通,使学生将课堂学习习得的素养延伸到生活中。这样,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培养不再局限于课堂40分钟的对话、学习,而是成为学生无需提醒的自觉,从而具有稳定性、一致性。
思政校本课程是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补充。《意见》明确指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课程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贴近学生、有亲和力。学校从内容鲜活、形式灵活、与时俱进三个角度设计实施有生命力、有生长性的思政校本课程。
内容鲜活。党史立志课程是一门以了解、研究党史,培育学生爱党、爱国信念为课程目标的思政校本课程。只要带领学生深入其中,就能发现党史内容并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鲜活的、触动人心感人至深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承载着共产党人的意志和信仰。我们按党的历史发展的十个阶段,把师生分为十个小组。每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和组织下自主研究学习一个阶段,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查阅资料,寻访身边老党员、老红军,讲党史故事、演党史剧,激发学党史的兴趣。学生分组合作,制定编写计划,完成调查报告、编辑小报、设计情境表演。这种思政校本课程,渗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通过生动鲜活的历史事件感受国家精神与民族气节,将爱党、爱国、爱人民情怀根植于心。
形式灵活。在五门校本课程中,有两门是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灵活的在线课程。例如,由我校教师与大学教授组成的专家团队合作研发的“守则微学堂”线上校本课程,分为学堂介绍、学习内容、互动探究、成果展示四个版块。课程将《守则》九条内容细化、拓展至学生生活实际情境。课程开发了38个师生共同设计、演出、编辑、制作的微视频,链接了21个拓展资源。微学堂具备在线交流、成果展示等功能,学生通过社区讨论形成学习共同体,发挥互相带动的作用。微学堂线上校本课程,让静态的文字“动”起来、“活”起来,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主动运用、展示交流的个性化思政课程学习平台。
与时俱进。思政校本课程内容的鲜活生命力,还体现在课程开发的与时俱进上。2015年,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发布,学校不仅以《中小学生守则》为蓝本开设了线上课程“守则微学堂”,还同步开发了线下课程“守则立身”,通过学守则歌曲、演守则故事、辩守则内容等形式,引导学生把守则内容变成自觉行为,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做到知行合一。热爱自己的家乡,要从深度了解家乡开始。2018年12月,郑州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学校思政课程团队设计开发了探秘“郑”中心课程,让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了解郑州何以成为经济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我们可以为城市建设做些什么。本学期,学校还引进了由中共中央党校、CCTV央视导演联合设计,由来自中共中央党校直播间的党史课程教师执教的“初心课堂”系列思政课程,每周一节。在线双师课程深受同学们喜爱,“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连接北京与郑州,有利于学生厚植家国情怀。
每门课程都承载着思政育人功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学科课程中的思政教育任务,学校主要通过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资源,指导教师把思政教育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分类梳理,给出指导建议
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3]。根据这个要求,学校分学科梳理、制定了课程思政指导建议。(见表2)
表2 分学科课程思政指导建议
2.分层设计量表,引导关注落实
学校在学科课程实施与督导的各环节,设计评价量表,引导教师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加强关注课程中的思政内容,有效落实课程中的思政目标。
教学设计检查量表,重在关注课程、课时目标、学习内容中的思政内容有无细化梳理。(见表3)
表3 陇西小学周备课检查与指导记录
课堂教学观察量表,重在考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目标设计中的思政内容的落实情况,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思想意识动向的关注与引导情况。(见表4)
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师多由语文教师兼任,他们的精力、学校对这部分教师的指导与评价都主要集中在语文学科上。长期以来,教师对思政课程重视不够,学校对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重视不够是影响教师素质、课程品质的主要原因。
表4 陇西小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课堂教学观察量表
为保障思政课教师数量,学校在五、六年级选聘了4名专职思政课教师,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兼任思政课教师。一至四年级思政课教师仍由语文教师兼任,但为了保证教师有更充足的精力备好、上好思政课,从本学期开始,所有兼职思政课教师的工作量在原课时量基础上减少一节。
为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完善了校本研修、课堂建设、自主评价等制度;道德与法治课程校本教研间周进行;每学期的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设立道德与法治课程研讨专区;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纳入学业评价诊断系统,期末提供评价反馈报告……以上措施,大大激发了教师提高思政课教学能力、上好思政课的积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让一部分教师先“强”起来,是学校以点带面,激发教师积极主动性、提升教师队伍素养的主要思路。学校组建思政课讲师团,选聘政治素质过硬的教师为讲师团成员。讲师团中不仅有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还有其他学科优秀教师。
讲师团实行首席教师和骨干教师制度。学校聘请抗日英雄杨靖宇烈士后代、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二七区三八红旗手常青老师为讲师团首席教师。常老师把“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的九字家风落实在教育工作中,成为思政课的排头兵、领头雁。学校聘任获得福州大学思想政治学硕士学位、二七区绿色通道引进的人才姜馨馨老师为思政课骨干教师。学校明确规定了“首席教师”“骨干教师”的职责,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
讲师团“内训”职责包括每月一次思政课教研,由团队教师上思政示范课;“外辅”职责包括每学期为全体教师展示一节精品思政课,承担思政课组内主题教研任务。内外联动,带领大家逐步成长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专业思政教师。
思政课程体系品质如何,离不开课程评价。学校从学生课程学习和教师课程素养两个维度进行以激励和促进为目的的思政课程评价。
个性评价。每门必修或选修思政课程,期末评价都包含过程性评价和以展示为主要形式的终结性评价,具体评价方式与内容根据课程特点各有不同。其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还尝试开展了纸笔评价,扭转把对这门课程的评价等同于对学生思想道德评判的错误认知,借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促使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与提升。
共性评价。基于思政课程体系整体,学校设计制作了人手一本的“随行手册”,对应思想政治四个基本维度,分别以九颗星的形式在手册中呈现。国家认同:爱国星;法治意识:诚信星、规则星;社会责任:奉献星、礼仪星、孝亲星;健康生活:健体星、安全星、乐观星。每颗星的评价标准就是思想政治素养知行合一的具体表现标准,学校针对不同学段细化评价标准,使其具体化、生活化。每位教师都是评价人,每位家长和同伴都是辅助评价人。手册每学期一本,学期初发放,伴随学生整个学期的成长。期末,集齐九颗星的同学,可以获得“陇西少年”奖章;未集齐的同学,下学期可以累计。由于学生整体品德素养水平高,学校未成年人思想建设工作成效突出,学校被评为“河南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基层党建示范校”。
对思政教师的课程素养评价,集中体现在陇西思政课“讲师团”的梯级攀升上。在课堂教学观察、教学设计检查、课程贡献及成绩取得等过程性记录中综合表现优异的思政课教师,可申请成为“讲师团”成员。一般成员经过努力可以完成从骨干到首席的晋级。
陇西小学将在明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基础上,继续思考思政课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继续以建构立体协同、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小学思政课程体系为载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