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统编教材,从导学系统开始

2021-01-14 00:44刘丙兰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学习内容统编教材学习策略

刘丙兰

[摘 要]统编教材的编写有着自己的特点。其中,丰富而立体的导学系统是教材最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准解读教材,读懂编者设置导学系统的用意,并根据导学系统明确学习内容、选择学习策略、调控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体验,让学生既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又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规律,形成语文学习的习惯。这样,能发挥出导学系统的助学功能,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导学系统; 学习内容;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4-0028-02

语文教材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因此,对教材的定位不应该只是学习资源的集中,而是在内容的基础上具有实效的指导学习体系——助学体系。 统编教材设置了全面的助学系统,在课文之间、课文与单元之间、单元与学段之间,构建了一条关系畅通的桥梁,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抓手,保障了基础性目标的落实与学生语文能力的生长。一线教师究竟该如何利用好统编教材中的助学系统呢?

一、根据导学系统,明确学习内容

(一)紧扣导学系统,纵观教材布局

统编教材最大的创举就是从三年级开始在每个单元旗帜鲜明地揭示了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是整套教材中重要的导学系统之一。纵观整套统编教材,就能发现它具有鲜明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如果将整册教材所有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都整合起来,就可以清晰地发现语文新课标所提出的学段目标在教材中都得到了细化和落实。为此,教师要对整本教材的训练要点形成通透的认知,对语文要素之间的关联、序列都做到了然于胸。这样,教学具体单元或者某篇课文时,就能够关注所要教学的内容以及它在教材体系中的坐标,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比如,想象和聯想这一语文要素,在不同的册数、不同单元都设置了不同程度的训练要求。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要求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要求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要求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第七单元的要求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同一语文要素,但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单元有着不同的训练目标,这些目标呈现出循序渐进的特征。紧扣语文要素这一导学系统展开思考,不仅可以精准地解读教材,而且也能明确教学实践的方向。

(二)梳理导学系统,进行勾连穿插

从语文要素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巩固和内化过程的。为了更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教材在课后习题的设置上颇费苦心。课后练习不仅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而且也是落实和巩固语文要素的重要载体。为此,教师要充分地领会编者的意图,利用教材板块之间的前后关联,处理好核心要素和其他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奠基。

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而表达要素是“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为此,编者除了在这一单元的课后设置了与这一语文要素相关的练习题之外,还在第七单元的《带刺的朋友》一文的课后设置了这样的习题:“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这样的习题贯穿整个单元,引导学生对语文要素进行不断的训练,将要素转化为语文能力。

二、根据导学系统,选择学习策略

(一)借力导学系统,设置学习活动

统编教材的导学系统不仅明确揭示了学习内容,而且提示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因此,教师要准确地解读课后习题和课前导读的内容,并借助导学系统,从学生的角度,设置相应的认知学习活动,搭建相应的学习支架,让学生进行扎实而充分的阅读、思考和表达。这样,能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将原本静态、生硬的语文要素转化为理解、运用的经验。

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一课的课后练习第一习题,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说说王葆为什么想要得到一个宝葫芦。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站在全文的视角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展开全面思考。首先,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其次,教师组织学生紧扣单元语文要素“感受童话的奇妙”,并借助第二道练习题积极创编童话。在想象、表达、交流中,学生不仅进一步感受了童话的特点,而且也感受了王葆人物形象的特点,真正体会到童话这一文体的奇妙所在。最后,根据课文开放式的结尾,教师鼓励学生对故事的情节进行预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并相机引出课后的选做题,将《宝葫芦的秘密》一书推荐给学生。这样,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回顾课文内容,强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和主题思想的理解。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所设置的学习活动,是紧紧依托课后习题这一导学系统,让阅读理解、创编表达、整本书推荐等内容融为一体,有效地推动了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整合学习系统,释放实践功能

统编教材除了编选的课文、习作等具体的学习资源之外,还在导学系统设置了很多类别,如“单元导语”“阅读链接”“交流平台”“课文导读”等。教学时,教师要有融合的思维,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导学系统进行整合,并创造性地运用,以释放导学系统所承载的导学功能。

比如,每个单元都会根据语文要素,设置一个“交流平台”,旨在让学生以单元整体的视角观照整个单元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对这一导学系统,教师可灵活处理。可以在单元学习之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情况掌握“交流平台”介绍的方法;也可以在单元学习之初引导学生关注,并将相关的方法运用到单元不同课文的学习中。如,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教师就在单元教学开始时,揭示语文要素“由所读的内容想开去”之后,引导学生学习“交流平台”的内容,将其提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文的学习中。如,学习《草原》时,教师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借助课文描写的主宾相聚的场景,回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情形;学习《丁香结》这篇课文,教师鼓励学生从课文的内容生发出去,对其他一些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植物展开联想。

当然,“交流平台”也可以作为单元教学的总结板块来使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在这个单元的学习感受、运用的方法进行总结,从而不断地积累学习方法、策略,提高阅读能力。

三、根据导学系统,调控学习情况

(一)加工导学系统,促进深度学习

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运用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加工和处理,将语文要素置放在更加鲜活而真实的情境中,引领学生以体验的方式感知所学的知识,更好地激活学生的语用思维,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真实的学习活动中。

比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初试身手”板块,要求学生将课文《白鹭》的2~5自然段,改写成一段说明性的文字,体会散文与说明文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这一练习旨在让学生感受说明性文本语言简洁、精准、严谨的特点。教学时,教师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创设两种不同的语言情境,引导学生练习。第一个情境,为动物园写一則关于白鹭的介绍性文字;第二个情境,给10岁以下的小朋友介绍白鹭。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年龄段,写作时所使用的语言、体裁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说明方法,灵活运用在本单元中所掌握的语文要素,进行实践,这样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转化导学系统,促进思维发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情不同,所设定的目标、研制的内容、遴选的策略都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都能够完成基础任务之后,教师可顺势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引领学生走出思维的舒适区,向着文本的更深处漫溯。

比如,教学《带刺的朋友》一文,需要学生对刺猬偷枣的过程进行复述。这既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所在。课堂上,教师对课后练习第二题“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进行转化处理,要求学生以刺猬偷枣回到家之后,向自己的“家人”汇报偷枣的经过;同时,为学生设置引导性话语:“今天晚上可好玩啦!我在朦胧的月光下成功摘到了枣子……”鼓励学生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小刺猬,打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讲述。这样,让学生展开主动体验,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对课文中的导学系统进行转化处理,将原本机械而生硬的复述变成了充满情趣和挑战的活动。

(三)补充助学系统,提升学习效益

教学是静态预设和动态生成相结合的活动。在走进课堂之前,教师应对学生在使用导学系统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如学生哪里可能会出现障碍,会需要怎样的帮助,应该搭建怎样的支架……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整体性的预设,不断优化系统的导学功能,增强教材导学系统的支撑作用。

还是以《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一文的教学为例。课后的选做题要求学生阅读《宝葫芦的秘密》整本书,但在阅读时很多学生都只是关注情节的发展,很少对文本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度解读。教学时,教师就这样引导学生思考:“王葆最终为什么会放弃宝葫芦?如果是你的话,你愿意放弃吗?”这样,学生会不断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深化了学生对作品主题和思想内涵的认知。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读懂导学系统的用意,并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有效地落实在教学实践中,以发挥出导学系统基本功能,为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助力。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学习内容统编教材学习策略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探讨
运用“小组合作”,打造高效课堂
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构建和谐快乐课堂
基于“自能”理念,促进学生成长
一种使用反向学习策略的改进花粉授粉算法
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策略研究
自主学习策略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