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城静 吴勇
[摘 要]“习作练课堂”是单元习作整体教学思想的体现,是基于表达要素提出的以读写练为纲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强调以“练”为核心,由铺垫性训练、靶心性训练、补偿性训练和提升性训练四个写作训练环节组成。在对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我有一个想法”进行习作练课堂整体设计时,通过四个环节的扎实推进,引导学生将“写清楚”的单元表达要素转化为表达能力。这样,读写融合,读写整体推进,既体现统编教材阅读与表达并重的编写理念,又达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习作练课堂;表达要素;整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4-0001-03
单元“习作练课堂”是特级教师吴勇老师基于单元表达要素提出的以读写训练为纲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植根于统编教材,统整课内各板块的读写实践,将读、讲、练、评等环节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单元习作练课堂以“练”为核心,由铺垫性训练、靶心性训练、补偿性训练、提升性训练四个写作训练点组成,循序渐进,聚焦学生言语表达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适当模仿和反复操练中实现习作水平质的飞跃,真正实现阅读与表达并重的教材编写理念。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话题是“我有一个想法”,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需要改进的问题,并能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改进的建议和解决的办法。这体现了本单元的表达要素“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的教学要求。为了帮助学生把某种现象和想法写清楚,本单元编排了三篇课文——《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以及口语交际 “身边的‘小事’”、习作“我有一个想法”和《语文园地》。下面,结合本单元相关板块的教学,阐释单元习作练课堂的整体设计思路。
一、铺垫性训练:精选语段,分解式地把“想法”写清楚
铺垫性训练是单元习作练课堂的开篇之练,是整个微型训练课程的地基。作为最基础的训练课,铺垫性训练把目光聚焦在单元表达要素上,旨在找到与习作表达关系最为密切的读写训练点,明确教学目标,分解习作难点,降低表达难度,消除认知障碍。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编排的三篇精读课文,每篇文章的语言生动且富有美感,表达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生之道。聚焦本单元的表达要素,再仔细研读教材后发现,这三篇文章都是精读课文,它们都有个中心句。每一篇的中心句都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感受或想法。如,《大自然的声音》一文作者提到“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一文作者感慨道:“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一文作者开篇就说:“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深入挖掘教材,研读文本潜藏的表达密码,就会发现精读课文与单元表达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在精读课文学习中,通过有意识地发掘课文中表达“想法”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迁移仿写,这样就可以为单元习作做好前期铺垫。
本次铺垫性训练以课文《大自然的声音》的关键语段作为读写结合的素材。“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这句话是作者对大自然的声音的独特想法。为了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作者分三个自然段来写,分别是“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这就是分解式表达想法的具体做法。在引导学生发现表达想法的言语形式之后,先引导学生进行口头练习;再创设情境,将课后小练笔的要求融入其中;最后,鼓励学生迁移运用分解式表达想法的写法。诚然,这种表达想法的方式较为粗犷,只为习作“将自己的想法写清楚”做一个简单的铺垫,但目的是将习作知识渗透其中。
铺垫性训练作为单元习作练课堂的“开场白”,为整个单元的习作训练群把控了基本方向。在剖析文本的关键段落时,教师不仅要揭示精准的习作知识,还应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基于教材的高质量的随堂读写结合训练。对此,教师引导:“同学们,在自然界和生活中,你听到过哪些‘美妙的声音’呢?这些声音中,你认为哪一种最美妙?今天就请你为心目中最美的声音做‘代言人’,用举例式表达想法的方法,试着为它写几句话参加比赛。”这样,教师帮助学生初步搭建言语表达的支架,借助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引领学生理解单元表达要素,在反复操练中逐渐凸显单元习作练课堂的铺垫性训练的实效,从而为靶心性训练做好铺垫。
二、靶心性训练:突破难点,有条理地把“想法”写清楚
单元习作的难点就是单元习作练课堂的“靶心”。靶心性训练直面学生的习作困境,解决学生文章“不会写”的难题。由铺垫性训练的片段仿写到靶心性训练的篇章练习,核心训练点应落在“怎么写”上,在诊断学生言语障碍的前提下,化需求为目标,针对学生的困难展开练习。
单元习作七“我有一个想法”提出以下要求:“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写的时候,要把这种现象和你的想法写清楚。”通过梳理习作要求,我们确定了靶心性训练的教学目标。
(1)留心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问题,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2)既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想法写清楚,又能将改进的建议通过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
这两项教学目标都指向了有条理地把“想法”写清楚的要求。
如何让学生对某一现象或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呢?这是本次习作教学的难点。因此,在设计靶心性训练时,教师创设两个情境,引出習作中的两篇例文。通过对例文的品析,引导学生总结出“现象改进型”和“问题倡议型”表达想法的思路。一种是当我们积极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就可以运用“现象+建议”的方式说清楚;另一种就是用“建议+办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仔细研读单元习作例文之后,我们发现这两种方法都涉及“建议”这部分内容。教师带领学生继续揣摩两篇例文,学生就会关注到这样两个句子。
(1)过于沉迷手机会影响与别人的交往,我们不应该总是玩手机,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关心身边的人。
(2)最近我一直在想,我们班能不能开辟一个植物角呢?
这两句话都是用一种商量的语气向别人表达想法(建议),充分考虑到读者心理悦纳的程度。
当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要教会学生换位思考,站在听者的角度想问题,委婉地表达更能说服他人——这就是交际礼仪。从习作前意识的角度来看,这是帮助学生树立习作的读者意识;从角色觉醒的角度来看,这既是对公民写作意识的一次唤醒,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感性观照;从习作目的的角度来看,这是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
单元习作练课堂之靶心性训练不仅重视习作知识的开发,而且关注习作知识向习作经验转化的问题。习作知识只有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累积、内化,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习作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基于文体风格和文本特点进行点化,以增强学生对不同文体文本的体悟。因此,将建议通过委婉的方式进行表达理应成为“我有一个想法”一课内隐的教学目标,并将它呈现出来。
三、补偿性训练:聚焦问题,多维度地把“想法”写清楚
靶心性训练结束后,学生开始自主练写,随后就进入习作讲评阶段。讲评阶段,教学资源集中在班级学生习作存在的共性问题上。换而言之,根据单元重难点目标,解决共性问题,是补偿性训练的首要任务。在教学时,教师应从学生例文中提炼出相应的习作知识,进行补偿训练。这样,将靶心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显露出来,做好本次习作的“兜底”工作。根据习作教学现状,学生习作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习作选材内容过于狭窄。教材第一篇例文针对“沉迷手机”谈想法,第二篇例文就设置班级植物角的问题提出建议。两篇文章虽然涉及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两个方面,但是供学生选择的话题依然有局限。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尝试用思维导图等方式拓展学生的选材思路,尽可能让学生有题材可选、有心里话可写,尽量发散学生的思维,做到选材不重复。二是想法表达不够清楚。写作起步阶段的学生表达想法容易停留在口头语言上,在书面表达中要写清楚较为困难。(1)思考问题角度单一。中段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在分析具体现象和危害时,更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分析问题。他们容易反复纠缠于自己的想法,缺乏多角度、发散式的分析问题的方法。(2)分析现象内容空泛。中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欠缺,导致他们所列的现象与自己的想法存在联系不深的问题。(3)提出建议选择较少。为了说清楚自己的想法,在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后,应该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多一点的建议,给读者多一点选择。
基于对靶心性训练中出现的习作问题,补偿性训练不回避问题,而是积极面对,给予解决。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认知,我们这样确定补偿性训练的教学目标。
(1)学习“反推法”,利用想法明确目标,反推生活现象,多维度列举事例。
(2)学习“发散法”,借助思维导图思考问题,围绕想法多维度提出建议。
为了把想法表达得更清楚,描述现象之前,采用“明确目标—列举想法—反推现象”的模式,帮助学生进行清晰的表达。在实际训练中,还可以采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他人的角度、社会的角度等方面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单元习作练课堂之补偿性训练,从训练一开始就已经披上了鲜明的班本化色彩。“补偿”一定是基于班级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而展开。因此,教师要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基于学生习作深入挖掘隐藏在班级习作中的知识,从而最终形成适切的教学“补丁”。只有根据班情开发的习作知识,知识才具有生命力,才能与上一阶段的靶心性训练形成流动的、完整的教学体系。
四、提升性训练:链接园地,创造性地把“想法”写清楚
提升性训练助推单元习作训练走向创意表达,即促使单元表达要素向语用的深处发展,从而进一步激活写作欲望,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表达,实现习作微型训练的交际意义。
中高年段《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板块,融入了单元表达要素的内涵,是提升性训练的天然土壤。提升性训练可以通过复习回顾、综合运用等语言实践活动,勾连前三个微型训练,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并为接下来的拓展延伸环节扫清认知障碍。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语文园地》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融入单元表达要素,将变化的语言形式和不变的表达元素巧妙融合。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共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1)读一读,想象句子描写的情形,然后照样子写句子。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道題着重训练“_____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这种活泼的语言表达形式让句子更加生动,使描写的情形更加具体可感。第二道题出示的句子非常有特点,让学生初步感受顶真修辞手法的特点,了解有序表达的趣味性。这两道题从语言表达形式上看,都很有特点,活泼的表达风格让人读来很有新鲜感。比照习作七的两篇例文就可以发现,表达“想法”的语言朴实直接,以一种理性的讲道理的方式呈现。然而,有没有其他的表达方式?“词句段运用”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因此,提升性训练的目标定位于尝试用生动的语句将想法写清楚、写活泼。
当描述一种现象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鉴第一题,用上“得”字句来补充描述,使句子表达更具有创意,提升语言表达的质感。
当根据某种现象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除了可以从不同方面阐述理由外,还可以就某一个方面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引发读者的共鸣。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鉴第二题的表达方式说清楚自己的想法。这种创造性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多元表达的趣味性,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如,针对班级同学下课爱追逐打闹的现象,就可以建议开辟一个图书角,阐述理由如下:“我们班能不能开辟一个图书角呢?有了图书角,同学们课间就会去读书。读书能开阔视野,开阔视野就能让我们形成许多新的认识。有了新的认识后,我们就会意识到课间追逐打闹十分危险,这样我们就会端正自己行为,做文明的游戏。久而久之,追逐打闹的现象自然就不会发生了……”
单元习作练课堂是基于统编语文教材的创造性开发与使用,有效整合单元语文要素与各大板块的内容,实现阅读与表达水乳交融的状态。单元内穿插进行的四项习作微训练,不增添额外课时、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完全融合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这样,在不断地模仿与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将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