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背景知识的策略分析

2021-01-13 06:13匡磊
考试周刊 2021年101期
关键词:背景知识思维品质阅读

摘 要:准确把握一篇文章的内涵,比读者和写作目的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基础,老师在授课时,需要恰当高效地介绍这一“隐形”的文本内容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一目标。

关键词:阅读;背景知识;思维品质

“诗言志,文传情。”每篇文章的誕生必源于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个人独有的心境。如何切实有效地把握文本理解的质量,就需要探讨作者心灵深处的一些非常深隐的情感意识,这是他们的作品呈现不同面貌和风格的根本原因。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深入理解。

一、 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引入的价值意义

目前,高中语文文本背景介绍主要分为这样几个部分:第一类为说明性背景知识,主要体现在课文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文化背景等内容;第二类为注释性背景知识,多指文章涉及的史料、格言、文化概貌、风土人情等;第三类为对比性背景知识,指该作家的其他相关文章。

在多数的语文课堂上,处理背景知识时主要涉及的是说明性背景知识介绍,其中在处理作者生平的介绍,通常的倾向是从文学史上迁移作家的生平资料或相关的评传,笼统空泛地、标签式地进行“作者简介”。不同作者的背景知识介绍差异性不明显,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的背景知识介绍差异性同样不明显。背景知识的引入效果大大减小。

背景,一定程度上是指对人、事物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对教学而言,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帮助解读文章和与文本有关的资料都可以成为背景资料,体察背景知识,我们可以减少文本的解读困扰,容易感悟到作者的创作初衷,长期的背景知识的积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背景知识体系,进而形成文化背景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 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引入的策略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背景知识引入的量和引入的时机是否恰当,都关系到对文本解读的效率。关于背景知识的介绍,需要坚持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适时、适度的原则;坚持通俗易懂、灵活处理的原则;坚持课前搜索、课后拓展的原则。切实贴合文章、贴近学生、符合掌握知识的规律,促进学生提高。

(一)在课堂教学的不同时间段引入背景资料

在正确的时机引入背景资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促进学生思考。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可以按照介绍的时间来分,分为课前引入、课中引入、课后引入。例如,《归去来兮辞》一文可以在授课之始,通过回忆《五柳先生》来感知陶渊明的“性适者”“好读书”“不求甚解”以及“淡泊名利”的形象,这样让学生对作者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文本中体现出的人生情韵。在讲授《窦娥冤》时,中间部分可以和学生提供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官僚制度以及古代人对于天地鬼神的态度,便于学生理解窦娥在临刑时绝望中又寄希望于神灵的思想。至于在课程结尾时引入背景知识,例如讲授教材上节选版《雷雨》时,在这一课程结尾时,把它完整的话剧结局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雷雨”这个题目的象征意义进行说明,并且强调欣赏戏剧时关注戏剧冲突,强调潜台词,拿鲁迅表现“人吃人”的社会现象比对映衬《雷雨》揭露的社会现实,这样,也为以后的戏剧学习提供方法,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连贯的体系,便于学生文化背景体系、知识思维体系的形成。

(二)在学生理解文本的不同阶段引入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按照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规律来引入背景资料,可以分为学生产生理解困难时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时引入和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时引入。例如教授《雷雨》时,学生理解困难,提出疑问,是不是周朴园的妈妈把侍萍赶出去,而非周朴园自愿。教师可以适时地补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周朴园可以把侍萍留在家里做妾,再另外和封建时代的“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相比较,同样是婆婆赶儿媳妇走,“焦仲卿”可以为爱情而死。这两个背景知识的提供,可以协助学生理解周朴园对侍萍并非爱情,他把侍萍死后东西拿出来只是为了体现自己的深情,进一步理解周朴园是一个虚伪的封建大家长。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地通过介绍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教授《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只带领学生体会烛之武的说服艺术和说服思维是不够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理解文本。文章开头提到“无礼于晋,贰于楚”,教师需要介绍“贰”在当时社会文化中是一种鄙夷的文化态度,是一种“耻感”文化,这里就指明了秦、晋对郑的情感态度,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国包围郑国的原因。那烛之武说服秦伯,仅讲说服艺术和说服思维是浅层次的,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春秋时期的“战争观”,“义”依旧是当时战争注重的,但是其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当时社会“义”与“利”的不同价值观已经开始发展。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烛之武打动秦王的一段话背后的深层含义。

再例如教授《谏太宗十思书》时,引导学生思考魏征为什么通过“十思”着重强调了要皇帝提高个人修养,而不是具体呈上各种治国之策?并且,魏征的“十思”背后都指向“德义”,劝谏皇帝要“居安思危”“积德义”。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封建皇权社会特点的背景知识: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的个人意志、品行对国家有绝对的影响力。这样的文化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魏征的心情、更好地理解魏征的劝谏内容。

三、 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引入的方法

教学效果会受到背景资料引入方式的影响,即使是相同的背景资料,引入方式的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的教学效果。主要的介绍方法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描述式,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直接的叙述;例如在教授《报任安书》时,教师对司马迁的经历和任安的遭遇进行一个直接的描述,让学生对背景知识有所了解。

讨论式,针对背景资料或课文内容设计一个或数个问题,让背景介绍在对问题的讨论中得以完成;例如教授荀子的《劝学》,教师会介绍荀子的“性恶论”,这里可以结合文本中作者用“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来论证“学不可以已”的内容,让学生讨论“性恶论”在文本中的体现。学生会更深入地理解“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的内涵,就能理解荀子强调教育是可以改变人的本性的重要性,也就更能理解荀子“劝学”的用意了。

探究式,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通过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来完成;例如教授《六国论》一文时,让学生探究思考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和苏轼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有何不同?苏轼强调“六国亡于贿赂”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在探讨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时,就会从经济、政治、制度、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展开客观的探究,在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时再思考苏轼的观点,可以更理性地判断出苏轼的目的是针砭时弊。再例如教授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学生对王安石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王安石变法”,可以引导学生去查阅资料,文章的主旨是不是王安石借探索奇山异水的曲折艰难来表达变法路上的艰辛和无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就会发现,文章写于1054年,王安石34岁,然而他是1069年在神宗的命令下才开始变法,那文章和“王安石变法”没有直接的联系。结合历史背景资料,可以分析出《游褒禅山记》就是在描写他的所见所感来表达在成功的路上需要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等。

回顾式,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回顾来完成;对于有一定背景知识积淀的高中生来说,这个方法可以便于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的同时,进行知识的迁移。例如教授《将进酒》,文中“岑夫子、丹丘生”和李白是朋友,那他们志同道合之处在哪里?并且文中为何会借“陈王”之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其间的共性又是什么?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有意识地回顾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所列举的“五岳”“赤城”“天台”“谢公屐”“白鹿”等意象的共同点是指向道教的,李白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对权贵蔑视的不屈精神以及对自我的自信都是和道教思想分不开的。需要带领学生回顾:李白自幼在蜀地就和道教有了深深的渊源,其之后的人生又和道教密切相关,道教可以说对李白的思想、性格和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影响。那“岑夫子、丹丘生”和李白因道教而结缘,“陈王”也曾受道教思想的影响,他们是有精神共鸣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李白作品中的“自我主体意识”和“逍遥”的仙式人生,便于帮助学生形成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与天地、与社稷、与自我相处的文化心理的体系。

直观式,即在背景介绍的过程中辅之以有关的图片或影像等。尤其是当下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越来越密切的背景下,在传统的通过ppt展示文字介绍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根据背景资料和文章的特点优化背景资料的引入方式,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方法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优化。

例如在《商山早行》一诗中,可以采用地图的方式介绍背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商山(今天的陕西商洛市)是在杜陵(今陕西西安)的东南方向,这样学生在理解“槲叶落山路”“凫雁满回塘”时可以更好地把握写作的季节是早春,就能准确地把握作者思乡的情感。

再例如,在新授《长征胜利万岁》时,由于时代的距离,现在的学生无法亲身体会到长征的艰苦卓绝的精神。如何在课堂上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就需要老师提供长征的历史故事。对于高中生而言,停留在具体讲解长征中“点”的故事,已不足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宏大的思维体系。在上课过程中,可以采用网络上对于长征的沙盘推演等视频资料,从大局宏观的角度来把握长征胜利的全过程,高屋建瓴地介绍整个长征的历程,让学生对长征有完整的了解,对长征精神有更全面的体会,通过“点面结合”的背景知识介绍方式,学生在理解长征精神时,就有骨有血肉,情感的共鸣会更强烈。

在文本教學中,我们巧妙地用好背景简介,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中华文明积淀了几千年,每一个时代的文人一方面受到传承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当时时代的影响,他自身的经历和思想又和他的文本交融在一起。因此,我们既要联系地,又要独立地来研究每个作者的每篇文本。离开特定文本去谈作者、时代的影响是显然无益的,离开特定的背景知识去谈文本也是不成立的。背景知识引入不是对作者生平事迹的简单罗列,也不是用几句具有评论性的套话进行盖棺论定。引入背景资料要独具匠心,选入背景资料宜因文而异,引入背景资料,应不拘一格。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师应该力求从课文实际情景出发,进行精准定位,提炼出有效体现文意的背景知识,让背景知识融于教学,构建背景知识体系,让学生的“背景知识”丰厚起来。

参考文献:

[1]范剑锋.摭谈作品背景介绍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8(9).

[2]李建明.浅析背景知识在高中语文中的教学方法[J].中华少年,2017(21).

[3]余映潮.文本细读的方法之九:补充资料:谈语文教师综合素养的自我训练(29)[J].语文教学通讯,2015(32).

[4]高巧苹.《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J].甘肃教育,2014(23).

作者简介:

匡磊,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背景知识思维品质阅读
《从雅思的发展看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的影响》述评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借助背景知识,引导个性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