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娇
[摘 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当前语文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介绍背景知识,创设个性化的阅读情境,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阅读。教师可运用背景知识,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情境;活用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开展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借助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探究学习。
[关键词]背景知识 小学语文 个性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65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的介绍十分必要。运用背景知识来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去理解阅读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从而高效地开展阅读教学。
一、运用背景知识,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情境
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都需要阅读情境。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本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写作的时代环境、作者的身份等相关信息,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情境。
例如,在学习语文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一课时,教师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段秦始皇率领千军万马,统一中国的短片,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使学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了解,在头脑中勾勒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恢弘气势。在观察这个历史短片之后,有的学生认为秦始皇很了不起,有的则看到了当时军队的气势。学生的情绪受到了短片的感染,心理处于活跃的状态,对于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学生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理解课文内容时,也就产生了一些独特的理解。
由此看来,课文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还可以营造出一种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情境,使学生在了解背景知识后,对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个性化学习的目的。
二、活用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开展个性化的文本解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课文,文中的一些语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学生缺乏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就很难真正读懂课文,也无法体会作者那种透过文字传递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灵活运用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例如,在学习语文四年级上册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时,教师通过回忆旧知识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有关爬山虎的文章及其作者。很多学生立刻想到了叶圣陶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教师通过引发学生对于这篇课文中有关叶圣陶介绍的回忆,顺理成章地向学生进行了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在此基础上,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在课文学习接近尾声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叶圣陶对于文中“我”的影响之深,教师又对作者肖复兴的生平进行了介绍,让学生从他一生的文学成就中,形成对其文本的独特理解。
可见,对于背景知识的介绍不一定要在课文学习之前,在学生阅读过程当中也可以结合课文中一些暗含作者情感思绪的语句,适时地介绍背景知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形成自己对文本和情感的独特理解。
三、借助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探究学习
教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之后,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进行自主学习,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内在需求,通过各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不断拓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从而在个性化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时,教师对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这首古诗的作者李白被称为诗仙,在他从四川沿长江进行游历时,在湖北省的襄阳,也就是现在的襄樊市,听说了孟浩然就在附近隐居,前去拜访,以诗会友,两人一见如故。李白很快便与当时年长他12岁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成了好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听说孟浩然要去江苏广陵时,在黄鹤楼送别好友的情形。”一些学生听了教师的介绍,对李白、孟浩然产生了兴趣,提出了很多问题,教师让学生把这些问题当作课后学习任务,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进行了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学习,丰富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立足自身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最具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
总之,语文阅读活动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开放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背景知识的了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并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卓有成效地进行阅读学习,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