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冬
【摘 要】 如何打造孩子们喜欢的音乐课堂,这是我们身为音乐教师毕生的追求。我们理应与时俱进,改变教学理念、改变自己的课堂。文章以台湾民谣《摇船调》为例,站在学生的视角,从他们感兴趣的点入手,深入关注和利用好音乐本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从而在歌曲的教唱中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关键词】 以学定教 音乐本体 教学设计 《摇船调》
在一次区级公开展示课上,我执教了一堂四年级的歌唱课——《摇船调》,一首来自宝岛台湾的民谣。对于这个学段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在南京学习的他们,从三年级就开始学习上网,网络已经将他们与世界的音乐联结在一起。他们每天都会接触各色各样的音乐,显然流行音乐占据着他们的生活。他们羞于唱民歌,是跟他们平日的听觉经验相差甚远的体验。所以理应找出歌曲中能够引起孩子兴趣的一个点,从而来消弭师生间的陌生感。就如何上出一节生动且有味道的音乐课,我认为,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热爱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深耕不止。以学定教,从学生感兴趣的入手。深入关注和利用好音乐本体,设计出有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的美,感受歌声的美,最终形成一种情感的触动,增强民族自信心。
一、以学定教,抓住兴趣味
以往我们的教学设计,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来设定目标,并为达成这个目标设计相应的教法,对重点和难点进行预设。“以学定教”,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敏锐的视觉与听觉,及时感受学生的兴趣、学习状态和发展规律,准确捕捉到相关的信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真正给予学生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
兴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心理因素,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主动地去接近它、了解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也是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培养音乐兴趣置于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在《搖船调》里,我找出歌曲中不断重复出现的节奏型,以此进行节奏对话游戏。像铺陈开来的一首童谣,我问学生答,形成开放式的节奏问答,让学生随心所欲,让他们在玩中学。
二、挖掘音乐本体,体现情感味
音乐课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区别在于音乐课淡化了纯粹的知识传递,代之以师生之间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一节教唱课最基本的目标就应该是让学生牢牢记住音乐的旋律。音乐本身就具有百听不厌的功能,音乐也只有熟悉后才有感情。自从接到上课的任务,当我敲定自己想要上的内容,我就开启了走路唱歌、上下班路上都是不断哼唱的模式。教师只有将自己所要上课的音乐作品进行深度的挖掘、解构、再重构,才能捕捉教材中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因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必须动情在先,以情感人。只有我们动情的范唱,才能以情感染学生。
笔者通过反复地聆听和学唱,将《摇船调》分解为两个段落,第一个段落宛如一首童谣,生动形象的附点节奏准确地刻画出二人对唱时的精神面貌,提问的人觉得自己足够聪明,回答的人也不甘示弱的视觉形象立马浮现眼前;针对第二个段落,通过歌词反复吟唱,显然就是表现的“摇船号子”。在民歌中衬词的加入,是最富有意思的表达,学生很是喜欢。这里我们增加了角色表演的成分,边唱号子边做划船的动作,增强了对作品的深刻理解。
三、突破教学模式,彰显个性味
教学需要有个性化的设计,有些老师上课下面的学生都能猜得出下一个环节将会说什么、怎么教,显然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是不感兴趣的。个性反映在教学中,体现了教师运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运用教学语言等方面。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能够吸引和影响着学生,而缺乏个性的音乐课,只会让学生索然无味,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例如针对《摇船调》这节课的设计,我站在学生的视角,灵活地调整和变动教唱歌曲的段落,充分地预设。
我先将第一段落进行开放式的节奏问答,但不急于教唱,只是将其看作整节课的开场秀抑或是导入环节。
接着,我带领孩子们回到歌曲中,教师进行范唱,“让我们来看看今日我们课堂上的两个台湾小朋友是如何来回答我们刚才的问题的?请同学们从老师的歌声中寻找答案。”
当孩子们了解了歌曲中的答案之后,借音乐继续提问:“是否还听到一些你们感兴趣的唱段?”孩子们自然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歌曲中摇船号子的部分”。他们总是对增加气氛的衬词部分抱有极大的热忱。那我们何不就先从歌曲的第二段落教唱呢?满足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先唱为快,过把瘾。当第二段落学会之后,我跟他们进行师生合作接龙演唱,一次次地增加他们对第一段落的聆听感受,自然对于第一段落的学习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管建华.管建华自选文集[M].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