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楠楠
摘要:小组管理的本质是教师以协调者的身份统管班级,并针对班级学生的特点划分职能,制订班级常规管理制度,而班级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协调和配合各项班级活动,遵守规章制度,同时小组内部能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以达成班级的学风、班风建设。在陶行知教育理论指导下,小组管理模式中学生相互督促,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这种管理方式与教育学家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管理自治”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提升班级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管理形式。
关键词:小组管理;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有效运用
引言
班级是重要的教育单位,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地,而班级制度的确定则可以更好地推动学生的成长,就小学学生而言,小学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自控力与学习能力都相对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在小学班级中建立激励机制,这是较为契合于小学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求的,通过激励机制的引入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有爱的学习环境。在小学班级中建立激励机制,对于学生可以起到较高的推动作用。
一、组建班级小组
小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班级学生数量多,对每个学生都进行管理约束,不仅会增加管理成本,难免还会引起部分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实施管理,让班级小组承担一部分班级管理的责任,践行“学生自治”的管理理念,一方面可以简化管理内容,减轻教师的管理负担;另一方面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独立个性,引导小学生在小组的合作、相互督促中逐渐产生自我管理的责任意识,进而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要想组建小组,首先,需要教师提前对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习惯和独立能力进行一定的了解,并以此为基础组建小组;其次,小学生心思单纯,更喜欢和熟悉的伙伴一起组小组,为避免学生心理落差,学生的建议也可作为分组的部分依据,教师在一定周期后的观察调查中,再决定是否调整;最后,要确定合适的学生作为组长,这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基础。例如,在组建班级小组前,教师要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做好家庭访问工作。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第二大场所,家长对学生的各方面了解得更为准确,教师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发放电子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个人素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小组分配,保证每个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存在优势互补。小组的人数尽量保持在4—6人,便于小学生管理,留足自我管理的空间,又不至于人员过多,增加成员之间的矛盾。在确定小组之后,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内投票的形式,让小组内部决定一个小组长,负责小组的整体管理和督导,或是教师进行短时间的观察,选择每个小组中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
二、构建竞争激励机制
竞争即是压力同时也是动力,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的进步,缩短学生的发展周期,教师就需要引入竞争模式,而为了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就需要设定相应的机制,通过竞争激励机制的建设在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激发学生的潜力。在构建竞争机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竞赛的方法使学生对竞赛有更好地体验。比如,在课上,教师可以把办理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任务都是一样的,最后按照小组完成的情况来进行客观地打分,选出一个最佳小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对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较大的帮助。教师需要根据实践工作情况分析如何有效且全面地培育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而促进班级管理水准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同时教师在竞争激励机制构建的过程当中需要注重公平,公正。
三、减少班主任的压力,让班主任能够更好地进行管理
现在很多家长和学校都会给班主任造成一定的压力,一方面家长总是太过于担心学生,总是叮嘱教师对自己的孩子要分外关心,不要有一些磕着碰着的地方;而另一方面学校则是反复强调教师一定要肩负起管理学生的责任,整顿好班级的优良作风,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好的學习环境,从而促进班级更好地发展,促进班级管理发展。面对双方的压力,难免会给教师的内心造成一定影响,教师不知道该如何去处理这双方的关系,让班级既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管理制度,又能够让学生在班级的管理制度中更好地学习,实现全方面的教育,因此要想提高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质量,就要减少班主任的压力,促进教师更好地管理班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有效应用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快速成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养成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教师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小学学生的学龄特点和学龄兴趣做出有效的考量和分析,利用激励机制推动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
参考文献
[1]张慕玲.优化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4(23):123-124.
[2]于加福.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法研究[J].甘肃教育,2019(24):35.
[3]程进玉.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刍议[J].新课程研究,2019(30):111-112.